虎骨千年入药历史虎骨入药古已有之。据唐代《千金方》记载,汉代就已有用虎骨入方治疗温疫疠气。魏晋时《名医别录》中记载虎骨有除邪恶气鬼疰毒,及止惊悸,治疗恶疮鼠瘘的作用。唐朝以后虎骨渐多用于关节风痛、骨痛、骨瘘、腰膝酸软等病症,即游走性关节疼痛,关节红肿痛,腰腿关节骨痛,腿骨瘦削,及由以上病症所致的腰腿行走无力,腿足萎细,足跟疼痛不能履地。虎骨有明显止痛、镇静、健骨、强筋、逐痹通关的功效。唐以后的虎骨追风丸、虎骨木瓜丸(酒)、健步虎潜丸、大活络丹、龙虎散、五痹汤、虎骨酒、虎骨散等方剂都含有虎骨作为止痛、强筋、健骨之用疗效甚好。虎骨性平温、味辛、入肝活肾经,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辛温之性祛除寒湿则松解拘疼,味甘有缓急止痛作用。肝血充盈筋得到濡养,关节活动即灵活,肾精充足可促进骨骼生长发育、修复,所以虎骨治疗方剂中常常与养血药、益精补肾药配伍,而获得显著疗效。明朝时集前人之大成的《医方类聚》中,虎骨已大量用于关节风痛,筋骨痛,腰腿痛,足跟痛,骨痛诸多病证方剂中。明朝以后,用于辟邪、定惊、追风、定痛、强健筋骨的成方已达数百个。旧时曾家喻户晓的“虎骨酒”是治疗关节痛的良药,可内服兼外用,北方同仁堂,南方胡庆余堂均有制卖。其它内服,外用的有活络丹、健步虎潜丸、龙虎散、舒筋活络膏、内府万灵膏、虎骨膏、万应回春膏等,南、北方也多有药局药厂精制供应。虎骨结构硬骨特厚,胫骨处硬骨几乎填满骨腔,骨质坚硬耐敲击,入药前需先用油炙酥敲碎,从虎骨性味药效和制剂经治范围来看,虎骨对现代医学诊断的诸多疾病均有疗效,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老年性腰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及跌打损伤损及筋骨的病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虎骨有消炎、止痛、镇静、修复骨质,增强骨骼的作用。由于虎骨药材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中常有伪品充假,如牦牛、熊、狗等骨假冒。文革以后许多含有虎骨成分的传统成药有的停止生产,有的改变处方药物以其它动物骨替代虎骨。1993年我国签署《濒危野生动植物中国际贸易条约》后,为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对虎骨药材停止生产使用,禁止销售,从而使原先含有虎骨的成药全部停止生产。部分成药虽仍有供应,但其药物组成已不再含有虎骨成分。虎骨在临床上的应用面临绝止。但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联合多家研究单位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以虎骨指纹图谱为依据,研究出我国天然成分的人工虎骨,并经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对照,取得了与天然虎骨疗效相一致的功效,并以“金天格”商品名上市,成为我国中药一类新药。随着人工虎骨研制成功,原先含有虎骨的多种中成药也将重新生产,造福于广大骨病、关节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