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建筑——建筑学12-301于天鹏台湾地区建筑的发展台湾地区建筑的发展一、环境及背景1、地理环境东临太平洋,北部隔海接琉球群岛,南部隔海邻菲律宾群岛。建筑发展呈现出与其他各省不同的特殊路径。2、文化构成:17世纪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登陆,并盘踞台湾,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取代郑氏治理台湾长达200余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割台湾、澎湖予日本。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闽南文化的分支二、建筑发展轨迹1、50、60年代大量人员涌入——建造大量公寓(萌动期)2、60年代以后商场的发展逐步取代了小的店铺3、70年代建筑业空前踊跃,城市开始膨胀。(升腾期)建筑师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住宅质量提高,每户面积增大,并与商业文化相结合。公建空间得到拓展,种类增多,功能更加合理4、70年代---90年代,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拓展期)大量进行学府建设用容积率取代建筑密度及高度的控制政策推行高层住宅及独立式住宅民间企业大楼增多,办公楼风格一般为国际跨国公司的通常形势。傅园原本是台湾大学理农学部的热带植物园。由于台湾大学第四任校长傅斯年先生在担任校长之职不到两年的时间之内,为台大树立非常重要的学术典范和自由风气,却因病逝世于当时的台湾省议会(1950年12月20日)。台大人为纪念傅校长,在与各界及傅校长家属讨论后,决定于台大校内择处安葬。最后决定将傅校长安葬于台湾大学校门旁的热带植物园。1951年12月斯年堂完成,台大将傅校长骨灰迁入,亦将此地更名为傅园。台湾大学傅园台北南海学园科学馆台湾大学农学馆台湾大学农学馆,1963年建成,平面布局融合三合院与现代主义之精神,建筑外观简洁,外墙包以镂空的陶管,解决遮阳问题颇具创意。台北八里圣心女中,1962年由日本丹下健三设计,菱形的布局,可增加校园空间的变化。台北八里圣心女中路思义教堂为台湾台中市东海大学的校园象徵,位於整个校园的中心,西接教学区,东接宿舍区。1956年,贝聿铭先生设计。教堂结构为了采光及明确表现结构起见,四片曲面完全分离,类似倒置船底,其上小下大的形状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在对抗风力与地震力时甚为有力。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形態學大樓(當時稱為解剖大樓)完成於1963年,樓地板面積五百八十八點四八平方公尺之兩層樓建築。以四面迴廊,自然採光,線條簡單,以及材料「樸實」為設計構想,用當年最易取得之建材,包括上好的檜木,砂石,水泥,鋼筋及紅磚構成。至今仍成為北醫大體解剖及生物等之教室。台北医学院形态学大楼台北嘉新大楼为1960年代台湾办公大楼之先锋。台北嘉新大楼(1968年)中山纪念堂又名:国父纪念馆国父纪念馆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兴建,于1972年5月16日落成启用,全部面积共三万五千坪。国父纪念馆本体建筑为唐朝风格,线条简链,结合传统与现代。主要特色为其飞檐,与正面入口。该本体建筑未完全仿古,例如并未采用斗拱,屋顶也放弃传统瓦顶,而使用釉面。该建筑曾获美国教育部“最佳建筑奖”奖励。台北孙中山纪念堂中台禅寺与台北县法鼓山、花莲慈济静思堂及高雄佛光山齐名,是台湾四大宗派圣地之一。其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特色,远望恰似一位修行人澄心静坐于群山之中。台北101,又称台北101大楼,在规划阶段初期原名台北国际金融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高楼(2010年)。位于我国台湾省台北市信义区,由建筑师李祖原设计,KTRT团队建造,保持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台北101曾是世界第一高楼,以实际建筑物高度来计算已在2007年7月21日被当时兴建到141楼的迪拜塔(阿联酋迪拜)所超越,2010年1月4日迪拜塔的建成(828米)使得台北101退居世界第二高楼。台北101台湾的建筑创作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台湾的建筑创作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台湾的建筑创作植物園荷花池-國立歷史博物館樹林聖蹟亭台大校園-圖書館大觀義學台湾的建筑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