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台湾电影史1台湾电影发展历程2导演分析3美学分析1成长的六十年代(1960——1970)2骚动的七十年代(1970——1979)3新电影运动时期(1982——1986)4台湾电影沉浮之路(1990——2007)5台湾电影复兴浪潮(2008——)台湾电影的成长时期1963年月,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官员龚弘接任台湾最大的制片机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影)总经理,对制片方针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写实主义路线”,后改为“健康综艺路线”,即“尽量发挥人性中之同情、关切、原谅、人情味、自我牺牲等美德,使社会振作,引导人人向善,走向光明。”这一方针的提出,在客观上促使台湾国语片的创作逐步摆脱反共政治模式,向着真正的艺术之路发展。一、成长的背景•从经济方面看,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迅速膨胀,投入电影制作的经费大幅度增长;•从台湾当局的政策看,采取了鼓励本土电影发展的方针,如限制外国影片进口,减少进口电影器材和软片的关税。•自1962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电影“金马奖”评选活动等等,与此同时,一批有才华的导演如李行、白景瑞、宋存寿、丁善玺等编剧、演员和其他创作、技术人员相继进入成熟阶段,加上香港导演李翰祥等先后离开香港邵氏公司,加盟台湾影坛,建立“国联影业公司”、“联邦电影制片厂”等机构。二、骚动的70年代•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一年之内,台湾先后与27个国家断交,包括日本。同年,美国宣布将琉球群岛连同钓鱼台在次年交予日本,引发旅美中国学生的【保钓运动】,台湾各校串联声援,到了1978年,美国也宣布与台湾断交,于是,由1970年至1979年,进入了最惶恐不安的十年。•1970年代,大行其道的是功夫片和琼瑶片,这两大类型片都回避了社会现实问题,那时也出产了不少描写抗日战争的电影,和提倡从军乐的“军教片”,这些也属于政策导向的电影。爱情文艺片(琼瑶电影为典型)•“琼瑶电影”特指的是在1965至1983年期间,根据琼瑶原著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除了具备上述文艺片的特点之外,这类电影以讲述男女之间纯情、浪漫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与其它文艺片相比更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可以将这类电影称之为“琼瑶文艺片”。•这类影片集体制造了具有台湾特色的爱情奇幻梦境,曾经掀起一个时代的流行风潮。尤其在七十年代,琼瑶电影达到鼎盛时期,以琼瑶小说改编的文艺片一度成为了台湾电影的主流。•走红——始于60年代•1965年,李行导演的《婉君表妹》上映,并引起较大反响,随后,琼瑶小说开始成为电影拍摄制作的宠儿。在这一年,共有四部由琼瑶小说开始改变的电影上映,另外三部分别为张曾泽导演的《菟丝花》、王引导演的《烟雨濛濛》和李行导演的《哑女情深》,《烟雨濛濛》和李行导演的《哑女情深。《烟雨濛濛》中的女主演归亚蕾更是凭借这部电影摘得了当年金马影后的桂冠。这四部影片的相继亮相,也使得“琼瑶热”由文坛扩展到了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一时的盛况,在此后以李行导演为主导的琼瑶电影时代,李行、甄珍、邓光荣被称为文艺片的“铁三角”•鼎盛——70年代•20世纪70年代的“二秦二林”组合成为琼瑶文艺片中的金字招牌,使这几位明星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总结七十年代的电影发展•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电影出现之前,流行于市场的是“社会写实片”,这类电影都是些描写犯罪、肉欲与复仇的内容,用夸张的情节、旋绕暴力色情场面的“黑电影”,所以,所谓的“社会写实”,指的只是戏剧性的描写社会的黑暗面。•总结七十年代的影片,在类型上一直重复过去所开发的类型公式,没有一点突破,由于电视、电影录像带的空前发展给台湾电影业以极大冲击,电影市场和票房收入日益减少,台湾电影事业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危机,影片内容的主流逐渐由功夫武侠片和爱情文艺片转向女性复仇片、帮会犯罪片、美女冒险片、赌片、闹剧片、所拍影片大都亏本,影片开拍率大大下降,于是台湾电影就是在这样乱哄哄的情况下,步入八十年代。新电影运动时期台湾新电影运动在1982年到1987年左右,一些中青年导演互相支持,拍摄了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当时台湾的主流电影不同的影片,形成了某种革命的新的气象,并一度在影评人和部分观众中受到肯定,推动了台湾电影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与旧的制作理念、旧的生产模式、旧的题材类型、旧的电影语言等分道扬镳,从而加快了台湾电影的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革新运动,新电影区别于当时以“政宣”和“言情”为主流的电影作品,开始贴近现实主义风格,在隐隐中对现实生进行无言的批判,对台湾电影的整体创作风格,独立个性,艺术潮流与美学观念的建立有重大影响。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背景1、电影刊物介绍欧洲电影,宣传新的电影观。2、电影政策放宽,更多的国外电影进入台湾,初步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观众3、本土电影陷入困境,穷则思变4、1979年初,台湾电影图书馆揭幕,引进大量电影书刊,举办国际电影观展致力于普及和提高电影文化,并发掘新人5、电影学人返回台湾,带来新的电影观念6、香港新浪长电影的影响7、“学苑影展”将国产片推广到大专院校8、影评人宣传电影变革台湾新电影的艺术追求•一、新电影之“新”,首先是在题材上求新、求变•新电影在武打、言情】色情和暴力片之外另辟蹊径,新电影的许多代表作,诸如《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搭错车》、《恋恋风尘》等,将个体对于成长的记忆作为影片的题材,新电影所开创的另外一个全新的题材是对台湾历史的反思。•二、新电影的“新”还在于影片结构上的创新•在《光阴的故事》中,除了《报上名来》基本上采用了传统的戏剧化的情节结构之外,其它三段影片都采用了散文化的情节结构,这在当时的台湾影坛是比较新颖的,实际上,此后新电影的大多数作品都偏爱散文化的情节结构,因为这样的结构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本来面貌。•三、新电影之前的武打片、琼瑶式的言情片,色和暴力片大多采用煽情的、戏剧化的风格,而新电影大多追求朴素、清新、自然的写实风格。•1、根据剧情的需要,在对白中使用方言•2、少用甚至不用大明星,而起用非职业演员,且喜爱非职业式的表演技巧•3、大量采用实景、外景•4、偏爱自然光效,这一切,都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使新电影大多具有种质朴的美感。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功德过失•新电影的功绩主要在于:•1、为台湾文化的成长与反省尽了一份力量,“新电影坚韧不拔的美学精神及其在电影艺术发展和文化反省——即如何使电影从一种‘最不道德的消费品’变成‘文化中最可被尊敬的一项媒体’——一方面的功绩却得到了世界的承认”•2、新电影在国外频频获奖,使台湾电影受到了国际的重视•3、是台湾观众逐渐认知到电影的艺术和历史文化意义•4、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在新电影运动中得到磨练,走向成熟,成为台湾第二代导演的杰出代表•5、新电影大多数改编自文学作品,这位探索电影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积累了宝贵经验•新电影的教训主要在于:•在最求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时候,没有对电影的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和观赏性予以充分的重视台湾电影沉浮之路•1987年解禁之后,台湾电影随着社会制度的表面民主化走进了自由生存的阶段,侯孝贤、杨德昌引领的新电影运动也暂时告捷。电影人开始勇敢地揭露更多的社会硬伤,对于人性给予了更多理性的思考,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动荡的影响,整个电影行业再度慢慢溃散,留给90年代一个惨淡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电影工业长期严重萎缩,产业发展步履维艰。1991年,台湾本土电影的创作数量由1990年的82部锐减为33部,市场占有率为4.7%,香港片28.8%,外语片66.6%,到1999年,台湾本土电影数量仅为11部,市场占有率已经暴跌0。27%,香港片为4.73%,外语片为95%。到2001年,台湾本土电影不仅数量只有10部,而且票房收入也惨不忍睹,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挫至0.13%,其中包含了2000年电影《卧虎藏龙》的重映票房,如果扣除,则台湾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不满0.1%,凡近与零。产量极低,票房惨淡,有人就认为,台湾没有电影工业,只有电影手工业。有媒体业者认为“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台湾电影全面崩盘的事实。”台湾新新电影在商业艺术的夹缝中艰难支撑起一线天空•强大的好莱坞电影对台湾市场的全面主宰•自1990年起,台湾当局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和试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而“做了多项承诺来解除管制并开放电影市场”。随着台湾2002年1月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有与影片上映和发行有关的限制,都被取消。•台湾电影新浪潮过分强调电影艺术•侯孝贤、杨昌德和他们的电影同仁在台湾掀起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坚定不移地强调电影的艺术和文化成分,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电影的商业性和市场性。他们更多关注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非观众的需求,逐渐导致本地观众对其电影的疏远。台湾电影的复兴热潮•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台湾居于优势地位的美商影视企业受到影响,使得台湾电影有了喘息的机遇。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以大规模国际化商业路线(包括延揽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并在内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为战后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片、及台湾影史最卖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计算通膨),同时也获得不少奖项,叫好又叫座的结果让台湾观众开始重新关注台湾自制电影[19]。•随着《海角七号》热卖,片商与观众均对台湾电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莱坞片厂筹措资金不易市场低迷因素减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电影亦赶上这波替补美国电影遗留下来的台湾市场争夺,因而取得较以往为佳的票房成绩,如《囧男孩》、《九降风》、《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更被视为台湾电影票房的指标,2012年《阵头》、《爱》、《犀利人妻最终回:幸福男·不难》、《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开战》,2013年《大尾鲈鳗》都是台湾破亿影片;口碑与票房都颇受肯定。和以往国片低迷期时艺术电影挂帅的状况不同,以一般大众为市场目标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以戏院上映为主的商业纪录片也开始取得一定的发展(如《翻滚吧!男孩》等);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机,让片商有资本继续制作吸引观众的电影,也让台湾电影市场逐渐迈向资金提供、影片内容、观众票房三者均赢的正向循环。台湾电影历经廿年不景气后,蓄积的能量终在2008年爆发开来,形成一股“国片热潮”。•2008年台湾电影总产量(指制作及完成者)为36部,总票房约6亿1,085万元,市占率12.09%,较2007年之7.38%成长约0.6倍;2009年国产电影片总产量为48部,较2008年之36部成长约33%,总票房约1亿2,499万元,市占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国产电影片总产量为50部,总票房约4亿5,117万元,市占率7.31%,较2009年成长约2倍,以产量而言台湾电影已逐渐复苏之趋势。侯孝贤侯孝贤,1947年4月8日出生于广东梅州,1948年移居台湾,台湾电影导演、监制及编剧,台湾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在这部影片中,他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视觉风格,后来成了他的电影的标识。1986年,发行过个人音乐专辑《太阳》。1989年执导的影片《悲情城市》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西阿克特别奖和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93年凭借《戏梦人生》获得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7年,侯孝贤获第6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7年11月11日,侯孝贤担任台湾电影文化协会理事长。2014年,获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侯孝贤凭借电影《刺客聂隐娘》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和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艺术风格•侯孝贤影片多立足于台湾本土,表现台湾乡土文化,多用长镜头,固定镜头,空白镜头等营造一种诗意情景,并在作品中注入悲天悯人的情怀,具有浓烈的怀旧思绪,其镜头语言、美学风格是台湾新电影中的典型。侯孝贤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厚的艺术造诣,引领着新电影运动,并且侯孝贤电影风格表现为独特的散文结构、淡淡的诗化叙事风格、浓郁的“台湾乡土”气息、写意式的中国美学(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