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绿色建筑主讲教师:王军教授北京宪章在新世纪的前夜,我们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聚首东方古都北京,举行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第20次大会。未来始于足下,现在从历史中走来,我们回首过去,剖析现在,以期在21世纪里能更自觉地营建美好、宜人的人类家园。世界的空间距离在缩短,地区发展的差距却在加大,时代赋予我们建筑师共同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认识时代,正视问题,整体思考,协调行动。1认识时代1.120世纪的“大发展”和“大破坏”20世纪既是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患难与迷惘的时代,沧海桑田,史无前例。在20世纪,人类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的历史:大规模的工业技术和艺术创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医治战争的创伤中,建筑师造福大众,成就卓越,意义深远。然而,当今的许多建筑环境仍不尽人意,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在发达地区,“建设性破坏”始料未及,屡见不鲜,而在贫困地区,褴褛众生正垒筑自己的城市,寻求安居。建筑学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建筑师应该何去何从?1.221世纪的“大转折”时光轮转,众说纷纭,而永恒的变化则是共识。在20世纪,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改革和技术发展如骏马奔腾,思想文化之活跃令人瞩目。在下一个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也更加难以捉摸。在新的世纪里,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一方面,生产、金融、技术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全球意识成为共同的取向;另一方面,地域差异客观存在,地区冲突与经济动荡如阴云笼罩。建筑师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是,如果置奔腾汹涌的社会、文化浪潮于不顾,显然无法完成其历史使命。我们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气,自觉思考21世纪建筑学的未来。2直面新的挑战2.1盘根错节的问题大自然的报复工业革命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爆炸,农田被吞噬,空气、水与土地资源日见退化,环境祸患正威胁人类。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他们?建筑师将如何通过人居环境建设为人类生存和繁衍作出自身的贡献?混乱的城市化人类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弘扬科学文化,提高生产力。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下一世纪,城市居民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农民,“城市时代”名副其实。然而,旧工业城市的贫民窟清理未毕,底层社会的住区又业已形成。贫富分离、交通堵塞、污染频生等城市问题日益恶化。我们的城市还能否存在下去?城镇由我们所构建,可是当我们试图作些改变时,为何又显得如此无能为力?在城市住区影响我们的同时,我们怎样才能应对城市问题?传统的建筑观念还能否适应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技术“双刃剑”经数千年的积累,科学技术在近百年来释放了空前的能量。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的应用,创造了20世纪特有的建筑形式。凭借现代交通和通讯,纷繁的文化传统更加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可是,技术的建设力和破坏力在同时增加。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向固有的价值观念发起挑战。怎样才能使技术这把“双刃剑”更好地为人类所用,而不成为祸患?建筑魂的失色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但是,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相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传统的设计手法收到挑战;在种种强大的经济、文化势力下,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建筑师如何因应这些变化?如何才能使建筑之魂重新回到我们的城镇?2.2共同的选择,共同的未来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相互交织的结果。要真正解决问题,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必须有一个综合而辩证的考察。如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其真谛在于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美学各个方面,提出整合的解决办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带来新的建筑运动,促进建筑科学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创造。为此,有必要对未来建筑学的体系加以系统的思考。3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近百年来,世界建筑师聚首讨论了许多课题,纵览人们在20世纪里对建筑学的各种理解,不难看出,对建筑学加以广义而整合的定义是新世纪建筑学发展的关键。3.1基本前提建筑学的内容和建筑师的业务历来都随时代而拓展。旧的建筑学解决不了新的矛盾。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不能局限在其既有的传统的范围内。强调综合并在综合的前提下予以创造,一向是建筑学的核心观念。在20世纪,专门技术与知识的发展在深化我们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的同时,也常常把整体的问题分割开,使得建筑学的概念趋向狭窄和破碎。新世纪建筑学的发展除了继续深入专业的分析外,还有必要重温综合的方法。以“人居环境”的概念,综合考虑建设问题的方法正不断为人们所接受,可是建筑师的作用却在不断被削弱。要保持建筑学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主导专业的作用,就必须面向时代和社会,加以展扩,而不能抱残守缺,株守固有专业技能。这是建筑学的时代任务,也是维系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借用中国成晤“一法得道,变法万千”可以说明,设计的基本哲理(“道”)是共通的,形式的变化(“法”)是无穷的。在风格、流派纷呈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回归基本原理,作本质上的概括,并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加以发展。3.2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建筑学与大千世界的辩证关系,归根到底,集中在建筑的空间与形式的创造上。建筑的任务就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为人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形式与空间。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把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整合为一体。现代工程规模日益扩大,建设周期缩短,这为集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为一体提出了更切实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建构使得建筑师能在较为广阔的范域内寻求设计的答案。3.3着眼于人居环境循环系统的建筑学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新建筑的构思、设计不仅要考虑使用者的要求与施工,而且要预见运营、管理、维修、乃至更新的全过程。能源、材料和人力的消耗绝不仅仅限于营造和工程,更见于建筑长久使用的过程中。对城镇住区来说,新旧古今,地上地下,建设工程包罗万象,此起彼伏,宜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在时空因素作用下,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体现。3.4植根于文化土壤的多层次技术建构充分发挥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新世纪的重要使命。由于不同地区的建设条件千差万别,技术发展参差不齐,文化背景丰富多姿,2l世纪将是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高技术是生产力发达的产物,前途无可限量。然而,在经济文化发展前期,低技术、轻技术与人力、物力资源耦合,仍然可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一设计项目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寻求具体的整合的途径,并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进而言之,技术的高与新,并不在于技术手段的繁复,而在于是否符合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前辈的声音仍在回响:“只有把技术功能的内涵加以扩展,直至覆盖心理范畴,才能真正使建筑成其为人的建筑”。亦即只有植根于文化土壤的技术,才真正是21世纪的高新技术。3.5建筑文化的和而不同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推动着地区的迅速变化与发展;另一方面,建筑文化和当时当地的生活方式结合得最为密切,随着全球各文化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发掘地域文化精华也愈显迫切。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其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使地方文脉发扬光大。可是,这并不是说地区建筑仅仅是地区历史的产物,一成不变。恰恰相反,地区建筑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不同国度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并不是方法与手段的简单转让,而是激发各自想象力的—种途径。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3.6讲求整体的环境艺术现代城市化规模浩大,速度空前,城市的结构与建筑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化;旧的三维空间秩序受到巨大的冲击与摧残,新的动态秩序仍在探索之中,尚不甚为人们所把握。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尽合时宜,再也不能仅仅就个体建筑来论美与和谐了;代之而起的是用城市的观念看建筑,要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全局的协调,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动态的建设发展中追求相对的整体的协调美和“秩序的真谛”。在20世纪,雕塑、绘画、工艺经历了大变革。现代美术诞生伊始,我们的前辈们就在新的情况下全身心地致力于美术、工艺与建筑的聚合。工业发展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可能性,我们应为建筑、工艺和美术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而努力。3.7全社会的建筑学在许多传统社会的建设中,建筑师扮演厂不同行业总协调人的角色。然而,如今不少建筑师每每拘泥于狭隘的技术——美学形式,越来越脱离真正的决策,如同作茧自缚,把自己隔离在广阔的设计天地之外。建筑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政治背景,建筑师要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打层次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设计答案。建筑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实现人类“住者有其屋”的理想中,行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要把社会整体作为最高的业主。一方面,建筑学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科学;另一方面,建筑的发展也是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素养为根基的。就必须要创造出日益美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而这有赖于使用者与决策者的参与,也涉及全社会的趣味和舆论,更取决于政府行为对建筑业的引导与支持。3.8全方位的教育未来建筑事业、学术的发展寄望于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他们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以及自觉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意识。建筑教育要重视扩大学生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不仅能随时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科技,而且能创造性地组织实际操作,变美好的蓝图为现实的人居环境。建筑教育绝不限于专业人员,从哑哑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关注建筑环境的人越来越多。没有广大民众扶持的建筑专业,有如涸河之舟,不能前行一步。全民的建筑教育是21世纪建筑教育的关键之举。3.9广义建筑学的方法论早在半个世纪前,我们的前辈就已指出:“建筑师作为协调者,其工作是统筹各种与建筑物相关的形式、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新的建筑学将驾驭远比当今单体建筑物更加综合的范围;我们将逐步地把单个的技术进步结合到更为宽广、更为深远的有机的整体设计概念中去。”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这仍然是广义建筑学的精辟定义。建筑的发展要靠分析,更要靠综合。从目前的专业状况看,人们在分析上的自觉远大于在综合上的自觉。广义建筑学并非要建筑师成为万事俱通的专家,而是倡导广义的、综合的观念和整体的思维,在广阔天地里寻找新的专业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世界充满了矛盾,大的如全球化与地区化、贫与富、发展与萧条等等,小的如具体设计中的规律与自由、艺术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商品化与场所以及趋同与多样等等,广义建筑学就是在承认这些矛盾的前提下,辩证地对其加以处理的尝试。4基本结论:一致百虑殊途同归客观世界千头万绪,千变万化,我们不可能在具体的技术问题上强求一律。但是,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冷静思考,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中吸取智慧,则不难得出下列基本结论:首先,在纷繁的世界中,需要高屋建瓴,寻求整合的精神。中国古代哲学精神中强调整体思维,综合集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的思维方法,这已经成为人类思想的精华,是我们处理盘根错节的现实问题的指针。20世纪建筑学的成就史无前例,但是历史的看,只不过是长河之细流。要让新世纪建筑学百川归海,就必须把现有的闪光片片、思绪万千的思想与成就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加以整合,回归基本的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发展基本理论,从事更伟大的创造。这是21世纪建筑发展的共同追求。再者,共同的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道路来实现。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对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建筑的发展须探求适合自身条件的“殊途”。但是,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