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科技部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樊万选13939019106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主要矛盾城市化进程加快;多种产品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最大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需求旺盛;人均产量仍偏低高物耗、高能耗初级产品比重大;增长方式粗放;产品和技术升级空间大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资源能源人均保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水平和方式落后同时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状况恶化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上世纪在核能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包括航天器在内的先进制造技术上的突破和进步;人类社会积聚了空前强大的能力;空前巨大的物质财富和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健康,更安全,更长寿面临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自然生态恶化(冰盖、草原、湿地、生物多样性退化、荒漠化,酸雨、沙暴、赤湖、干旱、温室效应,厄尔尼诺气候反常)威胁人类生存规模空前的资源转化2010年:粗钢产量:6.27亿吨,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4.3%;水泥产量:18.68亿吨,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化肥产量:6740.6万吨,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煤炭产量:32.4亿吨,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6%;电解铝产量:1565万吨,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塑料产量:5550万吨,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化纤产量:3090万吨,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6%;玻璃产量:6.3亿重量箱,消费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2010年我国GDP总值虽然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2,但也仅占世界总量的9.3%。我国资源与能源状况矿业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人均产量居世界第53位2/3矿种短缺化石资源:原油储量占世界的2.6%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的0.9%煤炭储量占世界的11.09%淡水资源:相当世界人均的31%,居世界第110位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及在世界地位矿种石油天然气煤炭铬铜铝土矿铁矿石钨中国人均储量占世界人均%美国俄国德国人均储量(T)1.8T125T2.92kg13.2kg383kg9.88T0.95kg1063m34.5791117527m314.8T913T167kg37T0.74kg0.5187.342159加拿大44.2T22.4T0.55T320733m3772T27kg133kg1330kg2.37kg133.3T60253m3288T333kg12.3kg57T548m377T27.6kg1530kg2.9T2012年能源消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中国201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9%,其中原煤产量36.5亿吨,同比增长3.8%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30.66亿吨标煤增长到34.8亿吨标煤,年均增长2.1亿吨标煤。2012年比上一年仅增长1.4亿吨,即便如此,这一增速也难以完成我国“十二五”期间的控量目标。严重的环境污染2011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499.9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7.9万吨工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404.3万吨氨氮排放总量260.4万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推算,中国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85亿吨左右,而美国约为57亿吨。中国远超过美国(57亿吨),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举超过美国,到2008年比美国多排15.7亿吨,大大高于我国在2008年的预计!我国钢铁工业发展1990-2010年间我国钢产量从6535万吨增加到7.98亿吨,增加了十二倍之多,吨钢综合能耗626千克标煤。每吨钢比1990年能耗下降:19.6%水耗下降:51.7%废钢水COD排量下降:60.4%烟尘排量下降:55.8%钢铁工业的CO2排放单位产量CO2排放量:(CO2kg/吨钢)理论值1071欧洲最好水平1302欧洲一般水平1510中国宝钢2124中国一般水平2430从表中可以看出,减排还有很大潜力。各钢铁企业水平相差较大循环水利用率%资源总利用率%40506070809010005101520253035武进合肥湘潭上三武钢重钢宝钢二、“五位一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是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人类和自然关系建设美丽中国给出了更具体、更明确的指导,是科学发展观的新突破、新高度。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新的观点和理念,我们应当从实质上去领会和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生态——泛指构成系统中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指地球上诸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系统进化示意图•自然界是碳、硫、氮元素的循环•多样性、没有废物•靠太阳能及光合作用驱动运转微生物植物动物C,H,O...C,H,O...C,H,O...CO2太阳能太阳能H2O,NH3,CH4,H2,N2早期目前氨基酸蓝、绿藻O2NoWaste自然生态的和谐性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生物多样性,物种之间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关系。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食物链循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司其职,生生不息。体现充分利用阳光、水、空气和营养元素,与地球环境和谐发展。自然生态的稳定性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之间形成复杂的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共生等复杂的食物链关系,进一步交织成十分复杂的食物网。某局部链条的断裂,会被其他链接路径替代。不会影响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运行。角色替代和自组织的功能修复,保证了自然生态的稳定性。自然生态已存在和发展了数十亿年,还将持续发展下去。文明:指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种发展状态。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是人类社会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与“野蛮”相对立。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生态文明——效法自然生态的规律,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特性。敬畏自然的原始文明→依赖自然的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效法自然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螺旋上升的必然趋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体现东方哲学思维的闪光点之一。推进生态文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伦理、价值观的建设。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制度、机制、道德和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甚至成了国际上以生态屏障、生态保护作为外交斗争的手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是“持续发展”、“和谐”、“稳定”。思想发展脉络是: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公平、和谐、扶危济困(人与人)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人与社会)市场经济中发挥所有社会成员积极性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历程人类进化成为自然界主宰采集与狩猎过度发展,出现首次人类生存危机与生态安全问题;畜牧和种植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获得快速进步,生态问题缓解;工业社会使生产出现飞跃,最终导致发展与生态安全问题再度激化;转向生态(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协调程度采集狩猎经济种植畜牧经济工业经济循环经济时间打渔人种田人工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协调程度采集狩猎经济种植畜牧经济工业经济循环经济时间打渔人种田人工厂三、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绿色和谐发展观其一: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提出:这是发展中国家仿效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经验而提出来的。美国学者R·戴维和丹尼斯·列维斯坦于1978年在《变通发展战略与适用技术》报告中提出了传统发展战略的基本主张。所谓“传统”,就是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道路,它的战略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战略不利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们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致使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导致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食物紧张。反思: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和未来学家纷纷对传统的以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唯一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观提出了批评,如《成长论过时了吗?》、《没有发展的增长》、《增长的极限》等著作都对这种发展观提出了尖锐的抨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传统的单一经济增长发展观遭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反对并在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上已予以摒弃。其二: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观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进步应优先发展经济,只有高速的经济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进人们的福利。认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幸福程度、健康水平呈正比发展趋势,只有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才是富裕、长寿的先决条件。同时,也只有在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基于这种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人主张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现代化应走经济先发展,环境后治理的道路。问题:在这种发展观念指导下,导致各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三废”肆意排放,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当生态系统结构紊乱,污染形成公害,影响到进一步对利润的追逐和社会的安定时,在广大劳动者的强烈反对的压力之下,才把治理生态环境提到日程上来,从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反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并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更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应当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汲取教训。其三:零度增长的均衡发展观提出: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面临人口、就业、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现实,迫使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人必须正视和研究这些问题。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在讨论经济发展理论模式的论著中,有许多学者都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出版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专著。如,《增长的极限》、《生存的蓝图》、《最后的资源》、《论持续发展——约束和机会》,等等。观点:这种发展观认为,只有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才能维护全球性均衡,要保持生态环境不至于恶化,就必须制止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率处于很低状态,甚至为零,从而避免出现粮食供应的短缺、资源的耗尽、整个社会崩溃、人类遭到灾难性的冲击的结局,即西方有的学者所主张的经济必须坚持零增长或负增长论。评价:这种零度增长的均衡发展观,是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他们只看到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带来的消极作用,无视它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作用,是一种悲观论。这种观点忽视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创造力,否定了现代人类的经济活动在造成自身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同时,又包含着它还存在着不断解决矛盾而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可能性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