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分析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杨德勇汪增群摘要: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地战略目标,金融发展的扶持作用不容忽视。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的金融发展无论是从量的扩张上,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明显落后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研究表明东北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基于这样的结论,我们提出了有效化解历史包袱,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建设以大连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的老工业基地金融发展对策。1.问题的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forging-headdevelopmentstrategy)和历史上的工业积淀造就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为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自身体制转轨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经济发展陷入了“相对贫困化”的尴尬境地。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在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同时,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目标是要把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地区1之后的我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和核心经济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挥着动员和配置社会闲散资金,提供经济资源在不1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含深圳),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分析东北金融发展现状时,我们采取了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相结合的思路。为行文的简洁,上述四个地区统称为“四极”。2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转移的途径,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促进公司治理和风险的管理(博迪、默顿,1995)。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KingandLevine,1993;RossLevineandSaraZervos,1998;Rajan,RaghuramG.,andLuigiZingales,1998;周立,2003;艾洪德,2004;周好文、钟永红,2004等)。“振兴东北,金融先行”这一战略构想已经在政府、金融界和理论界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为了发挥金融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扶持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金融发展战略,以下三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发展现状如何?第二,目前的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第三,如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发展?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了当前东北金融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研究了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部分提出了相应的东北老工业金融发展对策。2.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发展现状2.1老工业基地金融发展的统计描述2.1.1金融深化在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以后趋于平稳表1东北三省金融相关比率(1978-2002)地区1978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辽宁0.821.542.022.102.362.422.422.372.422.54吉林1.051.792.172.352.562.612.702.692.612.65黑龙江0.951.551.651.691.821.972.111.991.992.01三省合计0.941.631.952.052.252.262.372.302.322.38资料来源:根据1978-1997年的数据来自周立(2004)、1998-2002年的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03》。1978年、1990年用国有金融相关比率代替全部金融机构金融相关比率。1995-2002年为全部金融相关比率。3通常我们使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FIR)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的程度。2从表1的数据来看,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的金融相关比率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从1978年的0.94,增长到2002年的2.38,是1978年的2.53倍。从分省的情况来看,吉林省的金融相关比率历年来在东北三省之中都是最高的;辽宁省的金融相关比率增长最快,从1978年至2002年增长了2倍;黑龙江增长较为缓慢,但也增长了1.1倍。同时我们注意到从1995年开始,东北三省的金融相关比率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近年来更是一直维持在2.30-2.38这一窄幅区间内波动。仅从东北三省的情况来看,这种现象与戈德斯密斯(1969)提出的“一国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并不是无止境”的论断恰好相符3。但与其他“三极”比较起来,从1999-2001年,环渤海地区最高,珠江三角洲次之,东北地区第三,长江三角洲第四。从增长速度来看,1998-2002年金融相关比率较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达35.22%,并于2002年超过了东北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相当高的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在此期间的增长分别达到了35.22%和15.90%,而处于中下游水平的东北地区只有5.31%。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东北地区金融相关比率的“停滞不前”正好反映了东北金融发展的相对落后。表2我国经济发展“四极”金融相关比率比较(1998—2002)地区199819992000200120022002比1998年提高(%)东北三省2.262.372.32.322.385.31长江三角洲2.012.132.132.292.7235.22珠江三角洲2.893.073.013.173.3515.90环渤海地区2.843.103.213.393.7331.3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3》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2我国目前还缺乏各地区的金融资产总量的统计资料,只能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和与GDP的比值来近似替代金融相关比率。3戈德斯密斯认为当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1.5之间的时候,这一比率将趋于稳定。更高的金融相关比率通常多是由于大战时期或结束后的隐蔽性通货膨胀等原因才会产生,其存在的时间也很短。东北地区和我国的其他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远远超过了这一区间,存在的时间也很长。41.522.533.5419981999200020012002东北三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资料来源:根据表2绘制。图1我国“四极”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变动趋势(1998—2002)2.1.2金融保险业产值在第三产业和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表3中我们发现,1995年东北三省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6.36%,占GDP的5.31%。但从1996年开始,这两个比重开始了一路的急速下滑,到2002年只有4.51%和1.69%。考虑到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我们判断东北金融保险业产值的第一个急速下降可能与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冲击和国家宏观金融的紧缩有关;而第二个急速下跌主要原因在于东北金融业发展速度落后于第三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而造成的。从“四极”之间的比较来看,各地区金融保险业产值贡献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而且,经济的发达程度与金融相关比率大致保持同一方向,经济发展速度越快,金融保险业的贡献率就越大(具体见表4)。表3东北三省金融保险业产值在第三产业和GDP比重(1995-2002年)年份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合计占GDP(%)占第三产业(%)占GDP(%)占第三产业(%)占GDP(%)占第三产业(%)占GDP(%)占第三产业(%)19955.8316.104.2914.015.1818.255.3116.3619965.5715.353.9112.504.9218.025.0215.6119973.479.103.6310.434.0314.103.6910.8219983.198.284.0011.734.1213.363.6610.4319993.007.593.9211.394.0712.633.539.7720002.747.021.213.300.983.111.875.18520012.616.411.193.260.952.921.784.8020022.516.071.052.880.912.801.694.51资料来源:根据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1998、1999、2000、2001、200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加工处理。表4我国“四极”金融保险业的产值贡献比较(1999年)百分比:%地区东北三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金融保险业占本地区GDP3.536.793.357.63金融保险业占本地区第三产业9.7717.578.9218.2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珠江三角洲的数据不包括深圳市。2.1.3银行业呈现寡头垄断特征从整体上来,东北地区与全国类似,是一个典型的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金融资产的70-80%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全社会的资金融通也主要通过银行系统得以完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北地区的银行体系已经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外资银行组成的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竞争格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东北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的寡头垄断结构。据统计,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的存款余额占到同类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74%,贷款余额占到79%4。这种高度垄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优化;另一方面使经济体中的金融需求高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由此金融风险也大量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拖累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造。2.1.4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能力差。首先,从股票市场来看。(1)上市公司规模较小。2002年,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市值仅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7.78%,流通市值的9.98%,总资产占两市A股市场总净资产的7.61%。从全国范围看,东北地区的上市规模和资产规模与东北三省作为全国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显然是不相称的。(2)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差。1999-2002年东北三省总共从股票市场融资312.59亿元,只相当于同期长江三角洲地区840.074从2002年的贷款比重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份额在下降,占55.1%。6亿元的37%、环渤海地区642.66亿元的48%和广东省397.72亿元的78.6%(见表5)。(3)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较差。东北地区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差的背后是较差的公司业绩。据统计目前东北地区ST类上市公司有20家,其中10多家面临着退市的风险。表5我国“四极”上市公司筹资额度比较(1999-2002年)1999200020012002筹资总额比例筹资总额比例筹资总额比例筹资总额比例东北三省75.748.83148.799.5617.186.6670.885.95长江三角洲168.4219.61328.2421.0967.7426.26275.6723.13珠江三角洲586.76179.1711.5136.0013.96124.5510.44环渤海地区125.2814.59227.2414.631.4812.2258.6621.69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0、2001和2002年的数据整理而成。其次,从债券市场来看,与其他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的企业债券市场还是相对发达的。从1996-1999年东北地区共发行企业债券85.53亿元,超过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占到排名第一的环渤海地区融资额的48%。但由于企业债券市场融资额在资本市场总的融资中所占比重较小,仍然无法改变东北地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现实。表6我国“四极”企业债券发行状况比较(1996-1999年)单位:亿元地区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累计发行东北三省4.6623.3643.9213.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