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心理分析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类行为的心理分析冯燮韬冯燮刚§1.1心理分析引论§1.1.1人类行为的真正主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直到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说,人类才开始系统地研究自身的行为,心理学才真正被当作科学来研究。心理学的发展,逐步揭开了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在我们可以感知的人类行为(表象层行为与意识活动)之外,心理学逐步深入到人类精神深处的潜意识。与不能感知、只能推断的潜意识活动相比,可以感知的意识和表象层在人类行为中仅为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在心理分析中,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人,它总要寻求满足,不断产生寻求满足的冲动,导致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只要生命存在,生命机体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产生冲动,就会导致生命机体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人类行为包括潜意识活动、意识活动、表象层行为。潜意识活动(欲望产生冲动)决定意识活动,但要受意识活动的规范;在意识活动的指导下,生命机体发生表象层行为,此即意识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潜意识活动将超越意识(不受意识制约),直接导致表象层行为,此即下意识行为。因此表象层行为又分为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人的欲望产生冲动,冲动将受到意识或表象层的制约,制约潜意识的是存在于潜意识与意识或表象层之间的防护墙(在大部分心理分析的论述中,将之主要归结为道德法律体系;在后文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它在防护墙中的作用是次要的)。防护墙将对欲望的冲动进行选择:防护墙允许通过的冲动进入意识产生意识活动,并进一步导致表象层的意识行为;或者直接导致表象层的下意识行为;表象层行为满足欲望后,机体解除紧张状态,转为轻松愉悦状态;防护墙不允许通过的冲动则被防护墙所压抑,机体处于紧张状态。§1.1.2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本质上看是“决定论”。弗洛伊德从性压抑导致的精神病变分析中,得出性冲动的压抑和释放决定了人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这成为其理论基石。随着分析的深入,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又逐步拓宽引入了“做伟人的欲望”,最后又提出“生存”和“死亡”的欲望。荣格一度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后来则在强调个人无意识的同时,引入了集体无意识,强调个人的社会性心理基础,逐步形成了“目的论”的心理学说。在荣格的学说中,潜意识被分解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由一些在意识中被遗忘的事物沉淀和一些个人情结组成,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情结是存在于个人无意识中的情感、思想、知觉和记忆等的有组织的群集)。个人无意识中包含社会道德和文化所不见容的部分。每当外在刺激触及某一潜在情结相关联的东西时,自觉意识所做出的反应会受到来自这一情结的回答的干扰,甚至被替代。因此,个人无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具有潜在目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不能从经验获得其内容,其内容都是遗传的,是人类演化的痕迹。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人类行为有了非个人和超个人的特性。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结构是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功能性情结,是千百万次心理体验的凝缩与结晶,并构成了人对外界的最本质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表象层行为发生之前为表象层行为提供2了心理取向,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内在目的指向。存在于潜意识的内在目的指向在生活中寻找目标与象征,象征与目标则是内在目的指向在表象层的显现。没有了象征与目标或象征与目标失落,人的精神与行为将处于冲突和混乱状态。事实上,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是辨证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弗洛伊德理论从“性冲动决定论”到引入“做伟人的欲望”(已经有了社会性与目的性的特点),直至“生存”和“死亡”欲望,逐渐在决定论中加入了目的论的观点;而荣格则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将潜意识分解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才从决定论过渡到目的论。实际上,从欲望不断产生冲动,冲动寻求释放导致表象层行为或意识活动来看,人类行为是决定论的;而从冲动寻求释放满足欲望的角度来看,人类行为又是目的论的。§1.2.人类的行为空间§1.2.1欲望的作用机制在心理分析中,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人,它总要自行寻求最大满足,不断产生寻求满足的冲动,导致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参见图1-1)在较多的心理分析理论中,压抑欲望的主要是道德法律等构成的社会规则体系,即主要是不合法、不合乎道德的欲望冲动被压抑。但容易注意到,仅当满足欲望、释放冲动的机会或可能性被人感知后,社会规则体系才会制约欲望冲动;在此之前,压抑欲望冲动的不是社会规则体系,而是因为缺乏满足欲望、释放冲动的现实机会或现实可能,即是不能而非不应该从根本上压抑着人的欲望冲动。因此,人自身面临的资源约束(时间、技能、信息、关系、物质资源等),是压抑潜意识深处欲望冲动的防护墙的主体部分;仅当人自身的资源条件许可时,冲动才会得到释放,欲望才会得到满足。社会规则体系则对欲望冲动的释放方式选择发挥有限的规范作用;当释放冲动满足欲望的方式不合法或违反道德时,社会规则体系在一定限度内压抑欲望冲动;欲望冲动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会发生违反规则的行为。此外,欲望冲动谋求释放的行为失败,欲望不能满足,人将陷入失败的痛苦,这样的经历将形成后天教训;同样地,欲望冲动谋求释放的行为的成功,将形成后天经验。人类后天形成的经验教训也是防护墙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欲望释放冲动的方式发挥有限选择作用。某种被经验教训所不见容的冲动释放方式可能因为该欲望冲动非常强烈,在资源条件许可时冲破经验教训的压抑,此即冒险行为,如逢赌必输的赌博等。经验教训同社会规则体系一样是外生约束,只是前者来自于个人经历,后者则来自于社会历程,实际上道德法律等构成的社会规则体系正是人类追求欲望满足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沉积。易见,在制约潜意识欲望冲动的约束中,人自身面临的资源约束是内生约束,是欲望冲动压抑的根本原因,是欲望冲动得以释放的前提条件;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则提供了欲望冲动的外生约束,对欲望冲动的释放方式发挥有限规范作用。§1.2.2人类行为空间参见图1-1。潜意识中的欲望产生冲动,冲击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防护墙(由资源约束、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组成);当人拥有的资源没能为欲望冲动的释放提供可能时,欲望冲动被压抑,可能产生欲望唤醒的下意识行为,如身体颤栗、梦等基本不消耗资源的形式,主要作用是表明该欲望的存在;当人拥有的资源为欲望冲动的释放提供了可能时,欲望冲动进入意识层面产生意识活动;当欲望冲动可以不受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3教训约束时,意识活动导致表象层的意识行为,谋求欲望的满足;当欲望冲动受到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约束、欲望冲动的强度又不足以冲破该约束时,欲望冲动被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压抑;当欲望冲动受到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约束、欲望冲动的强度足以冲破该约束时,欲望冲动导致违反规则的行为。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属于意识行为。图1-1人类行为空间示图如图1-3所示,当欲望冲动被社会规则体系或经验教训压抑时,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可能不通过意识,直接导致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谋求冲动的释放和欲望的满足,这种行为即为下意识行为。注意违反规则的行为与不符合规则的行为的区别,前者被意识觉察,属于意识行为,是意识比较选择的结果;而后者则不为意识觉察,行为主体并未觉察到规则的存在,是下意识行为。夜游为下意识行为,梦则是在意识制约最为薄弱的睡眠状态下产生的欲望唤醒的下意识行为;洁癖、偷癖、窥淫癖等则既可能是意识行为也可能是下意识行为。但即使是下意识行为,在潜意识与表象层之间,存在且仅存在资源约束。因此,人类行为空间分为三个层次:潜意识活动、意识活动、表象层行为。潜意识活动决定意识活动与表象层行为,受资源约束、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制约;表象层行为分为意识行为与下意识行为。§1.2.3人类行为的自组织从欲望不断产生冲动,冲动寻求释放导致表象层行为或意识活动来看,人类行为是决定论的;而从冲动寻求释放、满足欲望的角度来看,人类行为又是目的论的。因此,欲望满足这一目标一方面为人提供了对外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则把人的行为纳入了一个特定方向或某一对外来刺激所采取的特定反应形式。因此,欲望的存在同时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人类行为的精神目的指向,该精神目的指向在人自发寻求欲望的最大满足过程中,对意识活动与表象层行为围绕该目的指向进行组织,此即人类行为的自组织。存在于潜意识的精神目的指向通过在生活中寻找目标与象征实现定位,并对人的行为进行组织,象征与目标则是精神目的指向在意识和表象层中的显现。没有了象征与目标或象征与目标失落,人的精神与行为将处于冲突和混乱状态。潜意识中的精神目的指向对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的选择有决定作用;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对精神目的指向则有反作用,即目标与象征将为该精神目的指向对应的欲望的满足提供渠道。当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与精神目的指向保持一致时,人处于一种机体的轻松愉悦和受激励状态,该目标或象征将得到强化;当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因为种种原因偏离、背离精神目的指向时,欲望满足的原有渠道不通或损毁,欲望被压抑,机体处于一种内外冲突的紧张状态。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与精神目的指向的持续冲突将导致意识活动与表象层意识识意潜意识活动经验经验意识行为下意识行为表象层4行为的混乱,混乱的结果是象征和目标的失落以及失落后象征和目标的重新确立。此即人类行为自组织的重构。§1.3人类的欲望空间在大部分心理分析中,引入了本能表示生命的物质性(本能产生欲望),在这点上本节的分析与之没有本质区别。从简洁原则出发,我们将欲望的物质性(生命的物质性)与方向性在此加以整合(或可称之为本能欲望)。§1.3.1两种精神目的指向的欲望与欲望寻求满足的三种结果在荣格那儿:本能是某种行为的自发冲动,它没有看得见的目的,也非蓄意所为,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概念,最大的特征就是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借用这样的定义,作为生命物质的欲望,是自行燃烧的生命能量,没有看得见的目的,也非蓄意所为,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概念,最大的特征就是普遍性和可重复性。人的潜意识就象一个被防护墙立体封围的空间,欲望在这个空间中燃烧产生冲动,由资源约束(内生约束)、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外生约束)组成的防护墙对冲动进行选择:(1)防护墙不允许通过,冲动不能进入意识层面或表象层,欲望冲动被压抑..。(2)防护墙允许通过,冲动进入意识层面导致意识活动,并进一步导致表象层中的意识行为或直接导致表象层的下意识行为。表象层行为与该欲望冲动对应的精神目的指向一致,则获得成功,欲望得到满.足.,冲动获得释放..。(3)表象层中的意识行为或下意识行为与该欲望冲动对应的精神目的指向不一致,则遭到挫败,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冲动没有释放,但已经进入了表象层。那么,欲望产生的冲动去哪儿了?从欲望的物质性来看,冲动不灭。因此,冲动被反转..了,原精神目的指向的冲动被反转成相反精神目的指向的冲动被无情的现实反弹回了潜意识,反转..成相反精神目的指向的欲望。由此,我们得到了欲望追求满足的三种结果:压抑、满足、反转,对应冲动寻求释放的三种结果:压抑、释放、反转。同时,我们看到作为生命物质的欲望,它的物质性是不变的,但它却有两个方向,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两个方向之间的反转。弗洛伊德在其后期,提出了生存欲望和死亡欲望;而荣格则明确提出了精神目的指向的概念。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作为生命物质的欲望,有两种精神目的指向:生存目的指向与死亡目的指向。所谓生存目的指向,是肯定、创建等积极性方向的集合体;所谓死亡目的指向,是否定、毁灭等消极性方向的集合体。生存目的指向的欲望导致肯定、创建等积极性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死亡目的指向的欲望导致否定、毁灭等消极性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1.3.2欲望空间辨证地看待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时会发现,目的论与决定论对人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争论。因此,从理论发展的兼收并蓄与继承和发展的辨证关系,以及从哲学的完美性角度,我们在此给出三维欲望空间:生理欲望、个性化欲望、社会化欲望:(1)生理欲望是人保证生命机体完好存在的欲望,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性欲、安全需求等。只要生理欲望不能得到基本满足,生命将不复存在。因此,生理欲望是基础性的欲望。5(2)社会化欲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