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娘曲歌德•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送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整体感知•齐读诗歌,看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抓意象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华兹华斯•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曾在英国西部山地的湖畔聚居,其诗作又多描写湖畔而得名),1843年被宫廷奉为“桂冠诗人”。1798年,不到28岁的华兹华斯与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认为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他注意吸收民间诗歌的艺术特色,采用民间生动、淳朴的口语。这使他的诗独辟蹊径,呈现出清新、质朴、天然成趣的特点,被称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从而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组诗《露西》等,此外还有《我们是七个》《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等收在《抒情歌谣集》的著名抒情诗。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浪漫主义是新古典主义的反拨:诗歌内容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或道德说教,而是诗人内心涌出的真情实感;诗歌语言不是模仿经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致,而是要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语。浪漫主义诗人崇尚自然,主张反璞归真。《帆》莱蒙托夫莱蒙托夫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1837年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地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震撼了俄国文坛。1841年一些仇恨诗人的贵族唆使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题解•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他的这种孤独感和试图冲破周围庸俗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总结•启蒙主义让莱蒙托夫等先进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已经进入更加文明、先进的社会,但是却不得不身处黑暗的沙皇统治之下的现实。而这些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改变这一黑暗现实。具体说来,莱蒙托夫属于被十二月党人唤醒的一代青年,他继承了那些贵族出身的革命者们热爱祖国,追求政治自由的传统。而十二月党人被镇压后更加黑暗,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使得经历了更多的艰难困苦和反动政府的重压。正因为这样,在他身上,更多的是悲痛的孤独感、无路可走的彷徨感和苦闷感。而《帆》表达的正是诗人不甘平庸、积极的渴盼风暴生活的态度。《帆》写作特色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含义,借孤帆在海上的飘泊来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2.借景抒情,语言含蓄精练。全诗每节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相似之处。语言含蓄精练,诗虽不长,但含义悠远,启发人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问题。信天翁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创作背景•波德莱尔从1841年开始诗歌创作,1857年发表传世之作《恶之花》。波德莱尔认为,只有回避丑恶,不敢正视丑恶才会产生有害作品,而不存在敢于描写丑恶而成为不道德的作品。他说:“经过艺术的表现,可怕的东西成为美的东西,痛苦被赋予韵律和节奏,是心灵充满泰然自若的快感。”而《恶之花》就是很好的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的一部诗集。《恶之花》是一部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罪恶和世纪病的病态的艺术花朵,是一部形式近乎完美但是内容苦闷颓废的作品。•他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思想,全部的心灵,全部的信仰以及全部的仇恨。”他深入“恶”,正视“恶”,并表现这种“恶”,实质上表达的是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正如高尔基所说:他“生活在邪恶中,却热爱着善良”。因此,《恶之花》就是一部对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揭露、控诉,并进行反抗的作品,同时也是诗人深陷在忧郁、孤愤、病态之中,而去追求解脱、幸福和理想的失败记录。波德莱尔的诗歌重视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充满现代主义感受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创造一种只表现“内心的创造和情绪的力量”的“纯诗”,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开拓者。表现诗人的痛苦以及诗人同现实的矛盾,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写的主题。信天翁这一象征更为悲壮,它表现了诗人的两重性:一方面驰骋在崇高的精神领域,另一方面却脱离不了世俗的生活,不得不忍受世人的嘲弄。落在甲板上的信天翁正是波德莱尔当时处境的写照。1857年6月25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初版问世以后,立即欣起了轩然大波。不仅教会等对此进行恶毒攻击,说它伤风败俗,“呼唤恶魔,反对圣徒”;连当时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朗松和布吕纳介也指责这部诗集,布吕纳介认为:波德莱尔对法国诗歌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诗人甚至受到了开庭审讯,被罚款二百法郎,并勒令他从诗集中删去六首“伤风败俗”的诗。诗人对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愤。腐尸那时,我的美人,请告诉它们,那些吻吃你的蛆子,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波德莱尔豹里尔克知人论诗,知世论诗•(1)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是德语文学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2)寂寞而不正常的童年时代,暗淡而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造成了他极端敏感而丰富的内心。(3)满怀理想的青年时代,却在巴黎体味着极度的贫困、人情的冷暖和世界的冷漠。(4)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5)不幸中的万幸,1902年旅居巴黎,结识了大雕塑家罗丹,创作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参见课后“相关链接”)蛇玛丽·奥利弗介绍作者•如同美国的东部、南部和西部一样,中西部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以生于美国腹部、成长于美国腹部而自豪的优秀诗人。横跨12个州的中西部地区广袤、自足而又孤独,那里农场和牧场一望千里,牛马成群,到处都是成长茂盛的玉米和小麦,夏天经受着冰雹和暴雨,冬天大雪封门。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的文学往往被称为乡村文学。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和诗人们就在这种对于故土的自豪感和自卑感中沉潜于自己的内心,而写出许多具有自足意味和对抗都市文明意味的优秀诗篇。这里的诗人们大多乐天知命,热爱这里广阔的空间、宁静的生活和美好的自然风光,他们生来无都市诗人的复杂和世故,写出了许多感受大自然脉搏和恩赐的诗。玛丽·奥利弗就是这群充满活力的中西部诗人群体中的一员。•当全世界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时,美国人至今特别爱住在农场、乡村,甚至荒野里。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庆幸自己是农业民族。19世纪的美国人听厌了自鸣得意的法国佬和英国佬的胡扯:不健康的气候和糟糕的食物使美国人有病,在体质和心理上欠发达。他们进行反驳:都市的(欧洲的)人受到威廉·布莱克称之为的“思想束缚”而变得衰弱,需要美国荒野了才能在精神上思想上体格上健康壮实。•—戴维·皮切克(美国中西部诗人)意象诗派•意象派的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其美学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使用普通语言,但是用准确的字眼;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使用意象呈现出具体、坚定和肯定的画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