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鞋的故事•孙犁(1913——2002),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主要作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文章标题为“鞋的故事”,那围绕“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送钱给小书绫作为结婚礼物,小书绫为答谢我先后为我做了两双鞋,并且由此发生感慨。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一、1—2,写作家自己对“家做鞋”感情;二、3—37,写发生在自己与小书绫之间关于鞋的故事;三、38,抒发感慨,升华主题。深入分析,挖掘感情•第一部分,速读,思考:•第1、2段文字交代了什么?这段文字的叙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特点:叙述简洁、明了•作用(目的):为下文引出主人公小书绫做铺垫第二部分:分读•本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或者说可以把它分成几层?•1、(3-6)柳嫂介绍小书绫的情况.•2、(7-22)写自己与小书绫见面的情况.•3、(23-34)写小书绫为作家做了第一双鞋.•4、(35-37)写小书绫为作家做了第二双鞋.第二部分:•第一层(3-6)柳嫂介绍小书绫的情况。•注意侧面描写。•第二层(7-22)写自己与小书绫见面的情况。注意细节描写•第三层(23-33)写小书绫为作家做了第一双鞋,作家很珍重。照应、闲笔、悬念•第四层(34-37)写小书绫为作家做了第二双鞋。第一层:•小书绫的情况如何?•①家境穷苦•②小时候胆子小•③长大后很有“心计”(有主见、勤劳、能吃苦)•这部分是如何描写小书绫的?有什么特点?•经柳嫂引述,是侧面描写,虽是粗线条的、间接的,但作者抓住了人物性格特点的独特之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层:百闻不如一见•作者见到的小书绫是什么样的?像不像作者印象中的那种女孩子啊?•初步印象:身材匀称、像大多数农村女孩子•外貌神态:清秀、嘴唇稍厚、微笑、好斜视•(腼腆之中带有淳朴)•动作:坐在炉子旁……煮稀饭的锅。•(拘谨、质朴)•语言:11、16段•(朴实、真诚、善良)品味细节:•1、当作者提到做鞋这件事时,小书绫是如何反应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给文章造成悬念,让读者急于想知道这事怎么继续下去;②反映小书绫的手艺高超。•2、小书绫离开时,作者用“非常漂亮”,“容光照人”,“不可逼视”来形容她,为什么刚来时不这么评价呢?•交流后的感性认识,有个人情感,欣赏;小书绫的淳朴打动了他。第三层:•小书绫为我做的第一双鞋怎么样?•柳嫂:活儿做得精致极了,下了功夫哩。•我:珍重闲笔:•作者在31段不忘关注小书绫的消息,一笔带过交代她的生活境况,有什么用意?•为下文小书绫做不好鞋的唯一解释就是小书绫生存际遇的改变,生活压力使他分心,然而作者在此却没有点明其用意,是个悬念。第四层:•1、小书绫为我做的第二双如期而至,那么这次怎么样?35段•柳嫂:活儿粗•我:满意、情面之情•2、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字面上看,是作家默不作声;•实质上呢?我们分明感觉到作家内心的一丝遗憾,一声叹息,一份感喟!•3、联系第三部分的闲笔,鞋做不好的原因是:•①上次是感激,这次是情面之情•②生活忙碌,带孩子,没时间(生存际遇)•③现在农村状况(社会大环境)4、第37段作者的感慨,如何理解?•表面是讴歌新时期农村面貌的改变,鞋的消失也就象征着广大农民告别饥饿、贫穷、艰险等恶劣的生活境遇,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像小书绫这样勤劳的人一定会有甜蜜美满的幸福生活。•深一层面其实是作者对寄托在“家做鞋”上、渐渐消失的朴素的民族精神的一种隐隐担忧,表达了作者的某种忧虑:“家做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不是它的消失就能赶走饥饿、贫穷?第三部分:体会也许:•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的淳朴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存的吧。•不确定语气,期望之中隐含淡淡的忧虑,但愿美好的自然风光,人类的美丽心灵,淳朴的品格,不会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生存际遇的改变而丧失。但是,作家的家做鞋情结在现代文明日益发达的现今仍旧还是一个夙愿,物质的追求,在增加了人们生活压力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作家怎能不忧虑呢?课文总结:•文章围绕作家与小书绫之间有关鞋的故事,表达了对物质文明进步下农村女孩子命运的理解与关注,以及对正在逐渐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呼唤。写作特色•一、描写人物,虚实结合。•二、多重对比,反映现实。•三、巧作寄寓,表现主题。描写人物,虚实结合•人物描写上作家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虚”体现在小书绫出场前的侧面描写以及由两双鞋引出的有关人物的一些信息。•“实”体现在出场后的正面描写。虚实互补,人物形象丰满逼真。多重对比,反映现实•两双鞋一精致一粗糙的对比。•两双鞋都不尽如人意与小书绫实际手工水平的对比。•含蓄而蕴藉地反映了主人公生存状态变迁的现实以及追求物质文明的农村弃掷传统文化的现实。巧作寄寓,表现主题•作家并没有用很直接的语言揭示文章的主题,而是通过鲜活的故事巧作寄寓,留给读者更多的想像空间。课后思考:•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以这些传统的消失作为代价?文明到底该怎样来面对这些传统的消失?从维熙笔下的孙犁孙犁走了,留下他那一生布衣布履的背影。在我记忆里,孙犁是没有穿过西装的,吃饭也多是中国的稀粥烧饼,可以这么说,孙犁从里到外都标定着中国文化的情结。•中国再不可能产生第二个孙犁。时尚文苑太多了喧嚣和炒作,太少了甘居寂寞的文曲星座;由于文学中商业因子的猛增,一切都在进入人为的经营和策划之中,文学这个宇宙间的自由落体,充填进来非文学的斑斑杂色,因而我把孙犁驾鹤西归,视若一种对痛苦的完全解脱。•莫言说:“中国只有一个孙犁。他既是个大儒,又是一位‘大隐’(隐士)。”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