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古诗两首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返回duànchǔgūfān断楚孤帆断楚孤帆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学习要求自学感悟:默读古诗,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也可以选择诗中的一句理解),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合作交流: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互相质疑,解疑。(提示:想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楚江•天门:即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境内,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从中间断裂开。开:撞开。天门中断楚江开: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流而去。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至:到;此:这儿,这里;回:旋转。指(江水)流到这里回旋。碧水东流至此回:向东流去的碧绿江水,到这里激起回旋。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天门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对出:相对着突出来。日边来:从日出的方向驶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在两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孤零零的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问题:诗题“望天门山”中,诗人是在哪里远望的?出:突出。诗中描写的景物:诗歌的思想感情:青山、碧水、孤帆、日。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当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一下子扑进眼帘。1.了解诗人明题意。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意。4.朗读背诵抒真情。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宋)苏轼1.了解诗人明诗题。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饮湖上初晴后雨2.解词连句知大意。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方好:正好。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相宜:合适。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3.展开想象悟诗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的美。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晴天西湖雨天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到这样美丽的风景不禁想起古代美女西施,无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都是那样妩媚动人,令人流连忘返。为何做此比喻:1、二者同在越地;2、同有一个“西”字;3、同样都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4、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5、……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4.朗读背诵再传情。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根据《望天门山》这首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你也用彩笔画一幅图。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将进酒(节选)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