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致蒋经国先生信》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蒋经国简介蒋经国(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丰,浙江奉化人。蒋经国是蒋中正的长子,曾任第六、第七任总统(1978年—1988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长、国防部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等职。蒋经国为蒋中正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蒋经国1910年出生于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读书;蒋经国15岁时,也就是1925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后受吴稚晖启发,同年10月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学中有比他大六岁的邓小平。蒋经国1927年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其间曾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国共关系恶化后,遭斯大林扣留下来当人质。由于涉及斯大林与托洛斯基的党内斗争,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亚,其间与白俄罗斯姑娘芬娜(后改名蒋方良)结婚。蒋经国主政台湾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六千美元,并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蒋经国很早就意识到,只有持续发展经济、落实政治民主,建立更开放的社会,在台湾的政府才得以继续维持。民国七十年代(1980年代),蒋经国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从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及直到国会改革。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廖承志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中重点的文言语句。3、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4、充分认识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一课时一.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简介。二.与本文有关的时政名词解释。1.三民主义2.国共合作:三.字词学习。四.初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理解本课意思,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1949年蒋介石逃亡台湾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方针。“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蒋经国蒋经国蒋经国一家蒋经国一家(中为蒋母和儿子蒋孝文)蒋经国和夫人蒋方良蒋介石廖仲恺廖仲恺(1877~1925年),字恩煦,广东惠阳人,同盟会的骨干,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故友。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革命统一战线后,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廖仲恺(1877-1925年),字恩煦,广东惠阳人,同盟会的骨干,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故友。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革命统一战线后,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他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遇难,1926年6月,其灵柩由夫人何香凝女士运来南京,9月于此举行国葬。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恺夫人,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拥护国共合作,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在廖仲恺先生遇难后,她继续团结国民党左派与右派进行斗争,1947年与李济深等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解放后,她已近古稀之年,仍担任国家重要职务,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在全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9月6日,灵柩运至南京,与廖仲恺合葬。青年时代的廖承志廖承志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法、诗词、戏剧。早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蒋经国(1910—1988)蒋介石长子,1949年去台湾,台湾高层领导人物,1978年—1984年连任台湾当局“总统”。80年代初,曾一再声言“三不”(不结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并认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二.与本文有关的时政名词解释。1.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政治思想,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也未能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2.国共合作:国共合作:指中国近代和当代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两个政党——即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两党自上世纪以来20年代,经历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目的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国民党主事者是孙中山。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主事者是蒋介石。咎()咫尺()赘()诠察()厝()东隅()晤()绸缪()逾()毋庸()盍()悖谬()jiùzhǐzhuìquáncuòyúwùchóumóuyúwùyōnghébeìmiù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面生词的读音和写法除书下注释外,还需要掌握的字词匆匆一晤:见面历历在目:形容某种事情清清楚楚的展现在眼前此诚憾事:实在的确悬念:挂念各得其所:各如其所愿,后来也表示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排局促东隅:局促,狭隘;东隅,东南角落。意指居住在狭隘的台湾。迁延不决:拖延时日,拿不定主意推委:把责任推给别人,也做推诿。当断不断:到了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徒生困扰:空,白白地。焉能自保:怎么了吾弟孝心:了结,结束不胜:非常,十分面聆:当面听取祺:吉祥四.初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理解本课意思,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1.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第1段)(我)最近听说你身体有病,心里非常的挂念。人过了七十岁,就会经常有病痛,衷心的希望你能够自己好好地保重身体。2.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第2段)我真挚恳切地认为你不可以(这样做)。(我们之间)有两代以上的交情,感情深厚。(无论)从国家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我)按道理都应该向你提出意见。希望你明察真理。3.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第3段)你曾经用“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谋求利益时应当先谋求人民的利益,求取名声应当求取流芳百世的好名声。)自我勉励。如果能够在你的手中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你必定被全国人民所尊敬,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推重。4、局促东隅,终非大计。含义:处在狭小的台湾岛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劝解蒋经国要有长远的政治眼光,要深谋远虑,不要被眼前的局势蒙蔽了视线。5、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第3段)含义:如果再拖延时间,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烦恼困扰,而且您也难以推卸责任。希望蒋经国先生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6.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第6段)你一生经历许多磨难,这绝不是命运的安排,其实这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千秋的功劳和罪过都联结在你的一个想法上。7.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阔海天,不归何待?”(第6段)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久了,事情就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希望你能够好好地做出选择,事先做好准备。海天(比喻回归祖国后的美好前景)是如此地高远空旷,不回来还等待什么呢?8.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第7段)远望南面的天空,我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心中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你的回音。表达深切怀念,亲切关怀之意。文章语言的特点:就内容上看本文微言大义,语短情长。语言看,本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了解文章大意。1.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2.、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这封信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二.精读课文,结合以下问题,理解文章的详细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1.这封信从哪些角度劝说蒋经国为实现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试从这些角度中举一例说明作者是如何深入说理的?2、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既有正面地说理,也有反驳反面的言论)并说说这种引用有什么作用?作者的态度如何?3.这封信中“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三、品味语言:朗读课文:1.解题:“致”是什么意思?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致:礼貌的给予。写作目的:本文是廖承志给自己的旧友蒋经国先生的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从历史的高度,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做出决断和贡献。国共握手,中华振兴2.、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这封信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第1自然段:回顾当年友情并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第2自然段:提出写信的目的,希望两党和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第3自然段:作者希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在蒋经国手中完成,而早日解决对各方都有利。第4自然段:回顾历史,并希望蒋经国在台主政时完成国共第三次合作。第5自然段:从“于公于私两方面劝说,希望蒋经国实践祖国统一大业,达到忠孝两全。第6自然段:希望蒋经国早日作出抉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第7自然段:表达阔别情思,并希望早有回音。第8自然段:问候蒋经国的家人。1、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对此作者表明了怎样的态度?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余期期以为不可”“实相悖谬”“实难苟同”“未免自欺欺人”自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劝说:1、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角度来劝说。(民族利益)2、从回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历史责任)3、从忠孝的角度劝说。(个人抱负)1、台湾人民可安居乐业,两岸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2、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3、蒋经国也可名留青史。反面假设:如果祖国不统一对台湾会产生怎样的危害?作者认为,局促东隅终不是长久之计,会徒生困扰,蒋先生亦难辞其咎;和平统一台湾纯属内政,外人的巧言令色会损害民族利益,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到最后会导致国民党的灭亡,连自保都难。反驳语言有何特点?作者在反驳时做到批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课文引用这些错误的言论使得劝说更具有针对性,也更有说服力。说理慎思再思三思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不统一的危害(反面假设)(正面劝说)文中“愿弟慎思”“望弟再思”“渴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第三段:作者认为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大业,如果顺历史潮流而动,将受世人推崇,名垂青史,如果逆历史潮流历史而动将难辞其咎。第四段:作者认为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都给国家民族作出过巨大贡献,希望蒋经国先生负起第三次国共合作的重在责任,这也关系国民党的兴亡绝续,希望蒋经国先生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五段:作者肯定蒋经国先生的一片孝心,希望能扩大为民族,实践于统一大业,做个忠孝两全的人。“愿弟慎思”“望弟再思”“渴望三思”这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深入探究问题: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特别含义?作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作者通过许多小事情或细微的地方来不断推进文章的内容,并逐步铺开感情。引用鲁迅的诗句有何作用?意在劝其捐弃前嫌,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表达出作者期盼世界和平、祖国统一的深情及当年旧友的真诚思念。小结:内容:此信写的是廖承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