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重点问题: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和重要意义。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一词,产生于18世纪中叶。19世纪30年代,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使用这一概念来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对一种平等的、无剥削社会的憧憬。从此,社会主义成为人类追求的一种社会公平、正义,生产资料公有、无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学说、运动、制度的总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社会主义的涵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过程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这样说到:“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中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过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中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6年4月到1957年2月,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4月,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严重受挫的阶段。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4月——1957年2月)◆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探索的开端)◆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初步探索的高峰)◆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探索的深化和拓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4月——1957年2月)(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二,提出了从实际出发,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工业化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谈过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列宁、斯大林最早回答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社会主义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列宁)(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列宁:力图通过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业和货币流通,使农民从经济上关心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后,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按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消灭资本主义。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关于工业化问题: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斯大林:1928年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就是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工业。”斯大林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片面发展重工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三分之一;1937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有三条工业化道路:一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掠夺,对内剥削,先轻工业而后重工业的道路。二是德日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加大税收,对外争夺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三是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1953年开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方面从为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打下基础考虑;另一方面,由于苏联承诺援助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走上了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到1955年,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严峻的现实使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道路模式的可行性产生怀疑。从1955年——1962年,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的同时,必须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按“农、轻、重”顺序安排国民经济,做到工农业同时并举,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两条腿走路)这是一条突破了苏联模式,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又不损害农业,不剥夺农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第四,初步提出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方面:“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陈云:1956年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且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流通领域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第四,初步提出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方面: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和工厂的独立性,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行政管理:权利下放。企业管理:“二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分配方面:统筹安排,适当安排的方针。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第四,初步提出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尊重价值规律。1958年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生产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废除商品,对农产品实行调拨,就是剥夺农民”,确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主义价值规律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发生巨大作用的经济规律。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两个基本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不能不严格地遵守的马列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4月——1957年2月)(2)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第一,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以往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非对抗性和特点——既相适应又不适应。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正确区别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并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第二,扩大人民民主,建设民主政治◆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民民主。董必武:明确提出要“依法办事”。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3)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第一,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第二,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双百”方针。第三,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八大前后党在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尽管有些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有坚持下去,但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3.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4月,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两个问题进行的探索,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趋向并存的局面:一个是比较正确的趋向,即八大趋向的延续;一个是错误的趋向。正确和错误两种趋向并存表明,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指导思想。错误的趋向没有得到彻底纠正,最终导致“文革”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66年5月——1976年10月,探索陷入严重受挫阶段。“文化大革命”在政治上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经济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指导思想上犯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从根本上讲,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文化大革命”是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因而也是教训最为深刻的时期。“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材。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邓小平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都是党的精神财富,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4.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曲折的原因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客观原因第一,认识发展本身的制约。(认识事物规律是一个过程)要了解和把握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的比较清楚,更多的有待于继续探索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第二,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思想准备。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经过艰难曲折的奋斗,到七大的时候,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到路线、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有利或不利的情况的估计和对策,都有了比较完备的认识,并且在党的高级领导层取得了牢固的共识。而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对于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4.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曲折的原因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4.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曲折的原因一、中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