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旧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与布局第三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第四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进程第五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研究第六节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第七节中国南北东西差异第一节概述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中,生产力的进步显示了重要的作用。如轮船和铁路的出现,以及现在网络的出现,使中国产业布局呈现新的格局。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也相当明显。如清代200多年的闭关自守,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法制度,使中国由“万国来朝”的世界强国,一落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上生产力的进步,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以及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更替,对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影响或烙印,深刻地映像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产业布局上。由此,概括的将中国经济发展与布局演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长达2000多年)1、1840年以前漫长的封建经济时期2、1840—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时期)1、1949—1980年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2、1980年~现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第二节旧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与布局主要分布在外来力量易于控制,对外贸易方便的东部沿海地区。当时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集中在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而沿海工业的绝大部分又聚集在上海、青岛、广州和辽宁中南部等少数城市。而广大的内地,尤其是西南、西北等地区除少数采矿业外,几乎没有什么近代工业。第三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总的来说:经历了一条不断探索、曲折前进的发展道路。现在,我们回头看,成果辉煌、经验丰富,但是,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轻纺工业集中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少数城市;广大内陆很少有工业五十年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包括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1、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50--52)刚诞生的共和国是那么的年轻和充满希望,同时又是那样的脆弱:49年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工业140亿元,农业326亿元。所以三年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工农业生产(当时主要的工矿都被国民党捣毁),交通线路(上万千米的铁路破坏,当时主要的铁路干线京汉全线不能通车)和各地区的经济。经过三年的恢复,当时成效很大。到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489.9亿元。深化土改,发展农业;自力更生,振兴工业。经过三年的恢复,国民经济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2、“一五”计划(53--57)(1)这五年总的指导方针是:重点建设并着手改造旧中国造成的我国经济布局偏重于沿海的畸形状况,向内地倾斜。(2)在内地:a、重点建设以武钢、包钢为中心的华中、华北工业基地;b、在接近原料和消费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大体沿京广、陇海线布局,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武汉、西安、咸阳等,至今,这批纺织企业也是我国纺织企业的骨干力量。c、当时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除北京、辽宁外,基本上都布局在内地,特别是山西、陕西、四川和黑龙江。在沿海:重点发展以鞍钢为中心的辽南老工业基地。在投资比例上:内地占63.5%,沿海占36.5%。(3)在效果上:这五年国民经济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2%,实践证明,在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重点建设内地倾斜的这样建设方针和布局原则是正确的。经过三年的恢复和“一五”的建设,国力大大增强,这时,上上下下,人们的头脑有些冲昏,现在看来也是当时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清,经验不足。所以,一进入“二五”就提出了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建设方针。第二阶段:1958—1965年(包括“二五”计划和调整时期)1、“二五”计划(1)方针:“以钢为纲”、“全面大跃进”、“赶超英国”等等。在布局上提出:消除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独立体系、平衡布局。(2)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其具体做法:一是全民动员,大办钢铁,土洋并举。(当时,那种一脚踹的小钢炉到处可见,一年之内就建了60多万座。土法炼钢使我国炼钢技术一下倒退了几百年,产品多是废铁。)二是全面大跃进,建设项目星罗棋布,布局上遍地开花,造成了资金缺乏,原料不足,重复建厂,盲目生产。三是农业生产上大搞“集约密植”,放“高产卫星”。58年曾宣布粮食产量将达到6000亿至7000亿斤以上,不准各家有自留地,砍掉了多种经营,一味追求粮食的产量,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3)其结果:一是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二是资源上、经济上的巨大浪费;三是思想上唯心主义、浮夸风盛行。(当时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湖北省当阳县一个乡的党委书记,一次在10月中旬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时。到时,大家可以上街去随便取商店的东西,拿别人的鸡,牵人家的猪,小孩也不分你家我家的了,只保留老婆是自己的就行了。)全面思想意识的混乱,对经济的发展看起来是无形的,但损失是巨大的。因此,“二五”计划在宏观政策上是失误的,加上三年自然灾害(60年、61年、62年)偿还苏联外债等,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困境,这样“二五”计划没有实行完,实际到60年,就不得不进入一个国民经济调整时期。2、调整时期(1)当时党中央提出的调整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际调整是从“二五”后期61年开始到65年共五年时期。(2)具体做法:一方面是大批建设项目下马:凡是资源、资金、技术、质量无保证的坚决下马;另方面是少数项目保留:凡是资源、资金、技术、质量有保证、国家急需的项目保留下来。(3)经过调整:国民经济部分比例协调了;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基本恢复到53年的水平);市场繁荣了,人心稳定了;对于第二阶段,这八年,功与过如何评价,有不同的认识,我们说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应该说,这八年是典型的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八年,国家是团结的,人心是向上的,是努力想把我们的经济建设搞上去,但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虽然“大跃进”的大起大落,给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国民经济遭受到严重的挫折,但这只占了58—60三年时间。经过后五年的恢复和发展,总体这一阶段取得了很大成就:A、65年比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0%;B、主要产品:钢增加1.3倍,煤增加77%,电增加2.5倍,油增加6.75倍;C、武纲、包钢也是在这一时期全面建成的,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也是这一时期建成的。国防尖端技术“两弹”是这时期上天的。D、铁路八年增加了8000千米,除了西藏,各省全部通了火车,而且像青海、宁夏、新疆、福建等都是在这一时期第一次通了火车。因此,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应是:三年失误,五年正确,功大于过。第三阶段:1966—1976年(十年内乱时期,相当于“三五”、“四五”时期)1、背景:背景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我国经济建设十分不利:国外—苏美两国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特别是中苏关系严重对立,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国内—十年内乱开始(中央内部政治斗争十分激烈),极左路线盛行(造反有理,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等)在上述背景形势下:经济建设中如何考虑战备安全问题----成为当时发展和布局的主要矛盾,这样反映在布局原则上,就由过去的“均衡布局”转向“战略布局”。2、均衡布局转向战略布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开始:当时根据战略地位的不同把全国分为:一线:(前线)东部沿海及北部北疆省区;二线:其它省区;三线:包括十省区(战略后方),陕、甘、宁、青、晋、川、黔、湘、鄂、桂。就这样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开始。不考虑客观的资源条件、经济技术基础、交通条件,把大批工厂迁到偏僻的山区,大批的设备、人员、原材料、交通进山钻洞。面对一线、二线建设采取:三线地区“停”:停建一切新开工项目;“缩”:压缩在建项目;“搬”:把工厂、企业搬到三线地区;“分”:把工厂、企业一部分迁到三线地区。“三五”是三线建设的高峰时期,五年内基本建设总投资66.8%,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三线地区占到52.7%。可见,这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又一次大调整,布局原则的一次大变化。3、后果:虽然从传统的国防角度上几乎是安全了,国防工业实力大大增强。75年底,三线地区的兵器工业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一半,航空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2/3,也对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却是以牺牲更大经济效益,抑制东部经济发展为代价的。66、67、68三年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下降。资料:(我省闻喜县境内的“五.四一”就是当时的产物,“五.四一”下设十八个车间,分在十多个山沟里,彼此相距几十里,原料、零部件、交通、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第四阶段:(1976--)76—80(五五);81—86(六五);86—90(七五);91—95(八五);95—2000(九五);2000—2005(十五)。1、背景:76年后,国内外形势又发生了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国内—十年内乱结束,政局稳定,实行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一系列政策;国际—冷战缓和,和平与发展趋势日益加强,大国主宰世界命运的时代逐渐被多极化世界所取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国内外新形势,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大环境。2、沿海带动内地的发展和布局模式在上述背景下----提出了由过去“均衡布局”转为“沿海带动内地”不均衡发展和布局模式。“五五”计划之初,曾仍继续“四五”的方针,78年通过十年规划(76--85)曾要求各省区在吃、穿、用方面,尽可能作到自给自足,并又提出把内地建设成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这又造成当时我国产业战略布局骑虎难下的局面。“六五”总结了建国以来产业布局的经验与教训之后,一改过去的均衡布局,明确提出了沿海带动内地的不平衡发展模式。一方面在沿海地区采取了“对外开放,外引内联”的政策,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另一方面,在内地针对“三五”以来产业布局存在的布点过于分散,一些生产能力不配套等问题,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对“三线”项目,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区别不同情况,适当填平补齐或“关、停、并、转”。还有少数企业走出深山老林,迁到适宜的地方。同时,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一改过去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地方和企业放权让利。“七五”:计划将全国产业地区布局明确分为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及各经济带分工战略。提出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的准备。“八五”:经“五五”“六五”“七五”这十五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以惊人的速度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东西差距逐渐扩大。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长期历史现象,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那么解决地区发展差异,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对此,国家在宏观控制下,提出了“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一五:165项工业基本建设项目东北、华北、西北分别占37%、22%、18%;内地占4/5。694个国内建设项目68%在内地。七五(19861992):东、中、西三大地带发展略六五(1981-1985):沿海地区对外开放,1984年14个开放城市人均工业产值为全国的3倍。三五-四五:三线地区基建投资占全国约为40%西部大开发“九五”:期间,党的“十五”大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展开。东部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高新技术、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能耗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中西部地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水利、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对西部大开发明确提出。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十五”:总的指导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万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为9.5%左右,失业率控制在4.2%左右,总人口控制在13.

1 / 10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