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建设2.1概说第二章城市一城市概念的变迁古代城市三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城”:古代的城市主要为防御设施,功能简单,先有城后有市,为统治者所在地,是军事堡垒,发挥统治职能。“市”:古代商贸场所、区域,有时间限制。“市”为城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市”分东市,西市,草市(城外郊野较为自由的市)。现代城市: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第二章城市在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据点,城市建设首先是为他们服务。另一方面,城市又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第二章城市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政治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包括都城、省城、县城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汴梁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兰州、杭州、济南、沈阳第二章城市(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汉口等。第二章城市(3)手工业中心城市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商品的运输: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贡第二章城市(4)军事防卫城市——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第二章城市(5)海外贸易中心城市这类城市,历代以来就是海外贸易港口,交通地理条件优越,多系较大河流入海处,有天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位于珠江口,宁波位于甬江口。第二章城市(6)集镇一般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中分离出来。第二章城市1.城市的初生期(夏、商、周)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二城市的型制发展第二章城市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这些城垣都用夯土筑成,技术比较原始。城的面积最大约1.2平方公里,最小约1公顷左右。许多城内除众多居住遗址外,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是统治者的居住地和活动场所。这些迹象似可表明城市处于萌芽状态中。第二章城市而近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大规模宫殿遗址,占地达8万平方米,周围分布着青铜冶铸、陶器骨器制作的作坊和居民区,总占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其间还出土了众多玉器、漆器、酒器等,表明这里曾有过相对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和商品交换,虽然还没有发现城墙遗址,但被认为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上述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说明此时的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第二章城市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夏都---斟鄩;商代城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第二章城市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城市发展高潮。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环以高墙,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汉代,列侯封邑达到万户允许单独向大街开门——封建专制主义在城市形态上突出表现。城市布局较自由:大城包小城——曲阜鲁故都、苏州阖闾故城。二城东西并列——燕下都故城第二章城市1、春秋鲁国都城遗址: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公里,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城壕,现存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最高处约10米。第二章城市2、燕下都城遗址: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的遗址。燕下都形制特征:燕下都城址平面为一不堪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8300米,南北宽约4000米,面积三十二平方公里。中部南北纵贯一条古河道(运粮河),河东侧有一平行的城垣,从而将故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东城平面近似正方,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横贯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南北两部分,东城是当时人们的活动中心,为宫殿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贵族墓葬区。西城的创建晚于东城,遗存较少,是为了东城的安全建的一座附城。第二章城市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第二章城市经纬祖庙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的地方,市与朝各占地百步见方。社稷坛北第二章城市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这是在前一阶段较自由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唐长安城堪称是这类城市的典范。第二章城市此时的“里”和“市”虽然仍由高墙包围,但管理已有所放松。唐长安城三品以上的官员府邸及佛寺均可向大街开门,夜市屡禁不止。而江南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如扬州、苏州,夜市已十分热闹。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曹魏邺城、隋洛阳、唐长安。第二章城市曹魏邺城特点:1.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2.择中立宫;第二章城市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第二章城市第二章城市第二章城市第二章城市城市建设经验:1.选址——很重视,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水源上,保证饮用水;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2.城与郭的设置——从春秋到明清。城:保护国君;郭:看管人民。在汉代以后,主要发展郭包于城之外的形式。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明代南京和北京则有四道城墙。第二章城市“城”、“郭”之制古代建城思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保护国君郭:看管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郭城——郭子——罗内——外阙——国第二章城市郭于城一边(齐临淄、燕下都)在春秋战国时期,城郭相对位置关系不固定。第二章城市淹城是西周时代淹国的都城,建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同时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王城方形,内城和外城为不规则圆形。第二章城市第二章城市第二章城市筑城的办法:夏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砖包夯土墙门洞结构:早期采用木过梁,宋以后推广砖拱门洞。水乡城市则设水城门。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城市中设有两道城门,形成“瓮城”另外,还设有敌台、窝铺、城楼、敌楼等。第二章城市第二章城市第二章城市第二章城市3.道路系统布置: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局。地形平整和完全新建的城市——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隋大兴城)改建或有山丘河流的城市——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宽度≤150m,宋以后砖石路面广泛应用于南方城市。4.居民的娱乐场所:南北朝至唐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的风景区。名胜和私家园林也是春游的胜地。《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东京清明时节市民到郊外春游的盛况。戏场单独成立“瓦肆”,包括各种技艺在内。第二章城市第二章城市5.绿化: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负责种植管理。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6.城市防火: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1里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备救火用具。南宋时,军巡铺更密。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第二章城市北京钟楼第二章城市北京鼓楼第二章城市西安钟楼(明)第二章城市西安钟楼鸟瞰第二章城市西安鼓楼鸟瞰第二章城市7.城市排水: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明代,设沟渠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之职。清代,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负责内城沟渠。8.城市规模宏大:面积与人口都居世界前列。第二章城市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第二章城市古代都城建设模式:1.新建城市。原来没有基础,平地起城。主要出现于早期,如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办法。西汉初年利用咸阳旧城及部分旧离宫建造长安新城。隋依靠西汉至后周旧都建大兴城。元大都等。3.在旧城基础的扩建。明初南京和北京。第二章城市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在建设程序上,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城;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一般庶民住所及手工业、商业地段。第二章城市秦咸阳位于渭水两岸特点:(1)因天材就地利,表现出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2)城郭分开,宫殿分散。(3)阿房宫以山代阙。第二章城市布局特点(1)规模适中,东西3087M,南北2205M(2)布局分南北两部分(减少官、民干扰)(3)城门七个,(根据功能需要设定)(4)特色:A:闾里(街坊)与宫殿分开此后成为“邺城模式”,将宫殿布局在京城的北部,此布局影响到北魏的洛阳。B:规整与讲求实效相结合。C:标志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注:1.中国的两种城市规划布局(1)邺城式布局——宫殿放在城市的北面(2)考工记——择中立宫2.布局:在外郭的中轴线上建宫城,举行大朝,其中文昌殿最大,大朝东设常朝,主殿为听政殿,西侧为苑囿(皇家园林)曹魏邺城第二章城市2.2.1汉长安的建设一、汉长安的建设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苑囿、明堂、坛庙等建筑,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第二章城市基本构成要素市:封闭布局,定时启、闭,有把守,同时也是刑场。居住区:“仕者近宫”——当官者住在宫城附近。闾里制:用封闭的墙围住居民住宅,户门不得朝外。第二章城市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建章宫东市西市第二章城市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城门。文献记载长安城内有9市、160闾里。9市的位置在横门大街北段两侧。3市在街东,称东市;6市在街西,称西市。闾里:就是指后来的居住里坊。汉长安城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这些陵邑都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每个陵邑都达到五、六万户的规模,组成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城市群。在长安城西面则建有建章宫及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以及范围广阔的上林苑。第二章城市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考古探明,通向城门有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