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还是“急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祝福莅临会议的各位朋友:许荣廷(教授.主任医师)急救医学论坛:(关于“EMERGENCYMEDICINE”中文名称的商榷)一.关于“MEDICINE”的释义:众说周知,英文“MEDICINE”一词,就是中文的“医学”。所谓“医学”就是指处理人体健康中人的生理状况处于良好状态的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等。现在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医学体系。不管是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都是一门高科技、高含金量、高风险的高度经验科学。同时也都具有以下特征:有其确定的专业领域;有其自身特征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其自身独特的临床处置思维和诊疗手段/措施;有其别与其他不同行业的管理结构或者管理模式。二.关于“EMERGENCYMEDICINE”的中文名称:英文“EMERGENCYMEDICINE”大多译为“急救医学”。所谓“急救医学”指的是一门针对生命体征不稳定、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救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关乎到国民急危重症患者的“安危”和“生死”的重要医学专业,是现代医学全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医学”的救治措施以稳定生命体征的基本生命支持和重症加强监护为主,藉以达到救命治病、转危为安的目的。急救医学包括院前急救(自救互救)、医院抢救与重症监护3个部分。各部分间无缝衔接,组成了一完整的环链流程式急救医疗体系。“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提出的“心肺复苏黄金五分钟”,和国内何忠杰教授等倡导的“急救白金十分钟”理论,集中体现和丰富了“时间就是生命”(TIMEISLIFE)和“急救时效性”(TIAMEOFEFFECTIVINESSFORRESCUE)的急救理论体系。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医学事业也有了的飞速进步;“急救医学”专业学科应运而生,并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整体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学知识积累和医学科技进步的重要展现。表明了各种急病或者急症急性发生、发展、加重/恶化、及其整个“危重”期间,都有不同于日常工作中的诊疗规律和急症急救的处置措施。张孝骞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很少见到疾病只局限在某一各器官”。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往往一种疾病迅速漫及到全身,从一个器官涉及到多个器官,进而发生功能障碍/或者衰竭。其处置就需要紧急救治和加强监护等综合措施。从这个角度讲,传统的医学专业学科已经不能满足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了。随着全社会对医学学科的需求,“急救医学”专业的应运而生就成了必然的学科发展趋势。1980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是时,全国各大中城市医院都率先步入了加强急救工作的行列。1984年,原国家卫生部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各大中城市医院先后建立起了医院急诊科(室)。初期阶段,基本是普通门诊带急诊室(科),工作模式只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分诊,大多采取专科救援(会诊/或者转诊)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置病人。第二阶段进入到了科室自主/或者独立的模式,逐步形成了着手解决内科急症和外科急症的大多数诊疗问题。能够对各种常见急症的病情进行初期评估和紧急处理,对急危重症(病)患者能够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和器官功能支持,逐步形成了“急救医学”的基本框架和救治理念。第三阶段,急救医疗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抢救和重症监护(EICU)三位一体的急救医学模式。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当时“EMERGENCYMEDICINE”的中文名称为“急诊医学”)。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中医院纷纷建立“急诊科”,并成立“急诊医学会/分会”。从事急症急救工作的专业人员有了自己的组织,登上了国家“集结号”。1990年创刊《急诊医学》杂志,2000年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0年后“急诊医学”进行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大家发现,各自从事的“急诊”工作专业领域不明确、科研方向不清晰,学科地位受到怀疑,加之医院管理者不够重视、硬件结构薄而脆弱,致使专业技术队伍极不稳定(目前这种状况仍然存在)。“急诊医学”在争议中摸着石头前行,届时“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并存,名称显得有点儿混乱。目前我国省市(地区)的各级医院有“急诊科/急症科/急救科/急诊医学部”等医院名称;学会有“急诊医学会及分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大专院校有“急诊医学专业/急救医学专业”等,名称不尽一致,概念堪欠确切,但也在逐渐明朗清晰。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1986年3月建科时就是“急救医学科”;1992年成立全军“急救医学中心;1997年成立第二军医大学“急救医学教研室”。吉林大学第一、第二医院同样是“急救科”和“急救医学教研室”。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1年成立“急危重症医学部”。北京解放军武警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启用的是“急救中心”。北京友好医院、天津市三院、上海龙华医院、太原市妇幼医院、石家庄市一院等都是“急救科”。从相应的学术杂志角度看,除冠名“急诊”的杂志外,先后创刊了《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等。随着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快速渗透和应用,“中国急救网”、“中国急救教育网”等网站也应运而生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国际上对“EMERGENCYMEDICINE”应用和国内的翻译,例如:①AMERIC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中译《美国急救医学杂志》;②CANADI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中译《加拿大急救医学杂志》。2007年9月年山东医师协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的成立,就是依据这些较为明晰和规范的名称而命名的。上述这些提法应当说是和国际接轨的。三.“急救医学”和“急诊医学”的含义解析:就“急救医学”和“急诊医学”的字面含义而言,“急救”和“急诊”都突出了一个“急”字,但二者表达的概念并不相同。(一)首先“急诊”表达的是“急着诊断”或者“急着就诊”的活动。根据作者的理解,“急诊”就是医者为明确患者疾病的病因,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等表现,利用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所检查的结果,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短时间内为患者尽快做出临床诊断,然后施以救治,即遵循的是“先辨病后救治”临床处置思维。其次“急诊”指的不一定是急病/或者急症,如赶火车、乘飞机急着开药,或者病人多而急着就诊,这些情况并不属于急症急救的范围。(二)急救医学中“急救”强调的“紧急救治”的含义,即对于急危重症(病)患者,必须立即施以救治,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作为第一目标,流程上以“救命优先”为原则;这在法理上也是被认定的。记得有位朋友对于“急救”做过这样的描述,“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精辟而形象地阐明了“急救”的涵盖意义。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置,从急救医学角度讲,“急救”一是时间上的“急”,二是突出了“救”,强调了“救”的时效性,真正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THETIMEISLIFE)”的涵义和重要性。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医学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们施以“急救”,强调的是一个“急”字,突出的是一个“救”字,“诊”自然涵与其中了。(三)从临床处置思维上看,“急救”和“急诊”所采取的处置思维亦有显著的不同。虽然二者都突出了一个“急”字,但“急诊”的处置思维依然未超出传统的“先诊后治”的处置思维。而“急救”的临床处置思维是独立于传统处置思维的一种特殊的“逆向处置思维”,即“先救命后治病”的处置模式。对于一个具体的急危重症,如心搏骤停、休克或者昏迷等的患者,首先必须采取积极的综合措施尽快恢复患者的心脏搏血,稳定循环功能,维护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为患者的后续救治与康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采取措施待基本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再行询问病史、查找病因、化验检查、做出诊断、继续救治,即所谓的“先救命再治病”的处置流程。国内有一位医学专家对此曾做过形象的描述,就是“先开火后瞄准”(FIRINGBEFOREAIMING)。而“急诊”的处置思维或者模式仍然是“先辨病后救治”的处置流程,即“先瞄准后开火”(AIMINGBEFOREFIRING)。(四)就急危重症(包括创伤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的工作场所而言,“急救医学”和“急诊医学”并无明确的工作场所上的范围界定,只是“先救”还是“先诊”的不同。尽管这两个医学名称都是针对急危重症而言,但二者所涵盖的内容和释义都有这很大的区别,不再赘述。四.规范医学专业学科名称:随着医学科学特别是急救医学专业的迅速发展,有必要规范一下相关的医学词语和学科名称。鉴于国际上对于“EMERGENCYMEDICINE”通用性,和国内医学专家对该词语翻译和使用的规范化,有必要统一“EMERGENCYMEDICINE”翻译释义,规范“急救医学”的相关学科名称,确定“急救医学”的学科范畴,明确“急救医学”的发展与研究方向。目前,我国的急救医学专业已经与国际急救医学专业接轨,继续向着科室装备现代化、人员结构专业化、技术操作规范化、管理结构科学化、学科功能多元化等方向快速发展。如大专院校可设置“急救医学专业”,综合医院可命名为“急救科/急救医学科/急救医学部”。这样更有利于专业学科地建设和急救医学事业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急救医学事业必然会以特色鲜明、健康发展、成效卓著等特征,成为中国医疗行业中的中流砥柱和力攀高峰的重要技术力量;并将鹤立于东方医学领域,傲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