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厅的策展思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高端学术走向通俗展览—『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回眸查看次数:634时间:2010-12-2910:07:04【大中小】【打印】【关闭】2009年9月26日,由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承办的“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14个省市、23家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212组件,并辅以大量的辅助展品加图片、考古遗址图、器物线描图、中英文字说明等。10月31日,展览圆满落幕。在40余天的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近10万人。先后有70余家媒体做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分别做了专题节目。配合展览,组织了四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邀请了严文明先生、李学勤先生、陈星灿先生、许宏先生先后为千余名观众做了精彩演讲。“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从2009年2月筹备至9月26日开展,历经半年,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北京市文物局的领导亲自参与或关心指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直接参与把关大纲,形式设计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深入研讨,共同完成了这件“前无古人”的作品。它是对国庆60周年的献礼,也是献给长期从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学者们的礼物。首都博物馆荣幸地领受了这么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并组织了由十余位专业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开展工作。作为展览的组织者,对“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有许多切身的体会,以及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追述如下,与大家探讨。一、深入研究,确立展览主题和展览方向中华文明何时起源?我们的国家何时形成?有无夏朝?夏朝存在于何时?新石器时代我们的文明状况如何?这些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华民族的学子孜孜以求的,也是近年来海内外特别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成果的不断出现,学术界对早期中华文明有了更新的认识与更远的追求。21世纪,国家组织推出的大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上马,它是继国家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科研工程。它汇集了国内相关学科数百位专家学者,跨领域、多学科、全方位研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推进到了两个阶段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成果。在此背景下,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推出了展览。展览的主题无疑是要展示中华文明探源的科研成果,展览的方向(或受众)是要在共和国60周年大庆之际为广大观众推出一个关于我们的早期国家从何时开始建立,我们是否有五千年文明史,我们的文明何时起源的展览,是要在国人充分享受及感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建设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的时候,追忆远古的文明、远古的中国,所谓“发思古之幽情”,从而更强烈地激发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弘扬和激励民族精神,也就是要为广大普通观众服务,要让他们看得懂、喜欢看,认同展览所揭示的主题,要在国庆期间形成一个文化热点。项目组组织了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前后三次集中研讨,经过专家们的三次讨论,最终确定了展览的题目和主题,也就是以“早期中国”为题,表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400年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程,以及早期中国国家从萌芽到初创的发展脉络,进而揭示早期文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从2009年2月开始启动,到2009年9月底展览开幕,大纲的修改和补充丰富工作就没有停止过,广泛而充分地吸收了各方面的专家意见,特别是大量吸收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临时展览有如是之要求和过程。这个要求也是展览的特性,就是学术性强,追求学术上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加强研究,不断追求真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依据主题和展览方向,我们将展览定位为考古展或叫历史文化展,而非器物展,当然由于展期短,它自然属于临时展览。同任何学术问题一样,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在学术界自然也是百家争鸣,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我们确立的“早期中国”题目以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400年为跨度,来揭示展览主题,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二、反复摸索创新内容与形式设计理念抛开学术问题,一个展览的成功无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好的命题、好的内容设定、好的文物展品、好的形式包装、好的宣传等等。“早期中国”的展览内容,依据主题和定位以及对支撑展览的文物、相关展品的分析研究,我们确定了序厅、尾声,以及重点展示的“我们的家园”、“邦国之路”、“王国崛起”三个单元,共五部分。一头一尾,重点落在核心的三个部分,其中重点放在了“王国崛起”,如此设计体现了主题明确、结构清晰简练、前后呼应、重点突出的特点。212组件文物,来自全国14个省市23家文博单位,件件是精品,不少文物是第一次进京参展,也全都是第一次以“早期中国”展览文物的身份出现,汇集到一起。除了器物本身珍贵、精美,它们本身所赋有的深刻文化内涵,所散发及传播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400年间中华大地各个文化圈的文明气息,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这些精美文物或单件或群组在整个展览中光彩夺目,而近三万字的文字说明以及百余件考古遗址发掘图、器物线描图、地形地貌图等与文物互相呼应,共同向观众讲述着展览的主题: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诞生的,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中国龙的由来等等。“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序厅实景图总体看,内容编排简明清晰,结构合理,观众能依层次递进参观,看着题目入展厅,带着问题走展线,在50分钟的参观过程中,听数百件文物展品或静或动地讲述,进而启发思考,带动联想,最后以得到知识、得到问题答案而结束参观。好的内容当然需要有好的形式才对。如何把这样一个高端的学术科研项目转化为一个通俗的展览,如何让普通观众看得懂五千余年前的早期中国的历史故事,确实是要下功夫研究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把握了以下几条原则:1、加强研究,不断摸索探讨。给全体设计人员强化学术性展览要求的概念,强化通俗性展览效果的概念。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项目组组织全体人员在大纲论证阶段就开始考察观摩,到兄弟馆或相关单位获取经验。2、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这是不能动摇的,形式永远不能游离于内容之外,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一定要依据内容的要求,确立表现点。在筹备这个展览过程中,形式设计人员按要求做到了深入研究内容,介入工作与编写内容大纲人员同步,并随时与内容撰写者沟通磨合。3、强调“美”。任何展览必须呈现给广大观众“美”,只有美的东西才能为观众接受。器物是美的,辅助展品是美的,文字是美的,环境是美的,整个展览应是美的集合体,是一幅美的画卷。4、找难点,形成特点、亮点。一个好的展览,一定是参与人员用心去做的,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定是有特点的,诸如一个好的方案,一定是解决了很多问题,经过好多次反复才最终确定。“早期中国”的形式设计,我们采取了找难点的办法,也就是一开始,我们就对形式设计人员提出,要找到最难设计的地方,然后大家共同攻关。“早期中国展”最难的地方在哪里?一是序厅,二是参观过程中的高潮点,三是尾声。序厅是起引导观众入展厅参观作用,是要说明主题,还要引人入胜。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经过若干次讨论,最终我们确定采取天人对话,并辅以屈原《楚辞·天问》中的几句经典句子。天是满天星斗的蓝天,象征无限的苍穹,象征远古中华大地各个文化圈的诞生和光芒闪耀,象征“万邦并起”的远古中国社会形态。地上辅以一条时间带,展示公元前一万年前以降至公元前3500年这一跨度的文化发现;接着是一个进深4米多跨度12米多的半景画:远古的蓝天白云,荒蛮的山峦河流,简陋古朴的高脚屋;土地初耕,茅草丛丛,清水徐淌,虽静似动。向观众展现了一幅自然美的画卷,我们的祖先生存生长的条件清晰如见。继之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叫中国?我们为什么称作龙的传人?也恰到妙处地呈现在观众的视线内。色调方面则是以浅灰蓝为主,淡雅而又深邃,平添几分美感。二里头遗址展示区实景图中西文明对照实景图总体看,序厅设计妙而不玄,神而不诡,非常好的起到了引子的作用。任何一个展览,都需要有高潮的设计,不可能让观众总是在平淡无奇中观览。“早期中国展”在内容编排上确定第三单元“王国崛起”为最重点。因此在做形式设计时,自然也就把这一部分作为高潮来处理。通过前面的内容介绍,观众到这一部分自然感觉到:二里头时期王权国家诞生了,这难道就是那时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吗?这里展示的是当时的王都吗?要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也就成了设计的最难点。当然,之所以称为最难点,还在于我们将它确定为最高潮点,而它的可视性都非常“卑微”,绝无宏伟大气之象。要让它震撼观众必须有辅助手段,必须做艺术处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有关二里头遗址发掘的资料(含影视)全部搜集到了,并请来亲自参加二里头遗址挖掘的专家反复探讨,最终确定大型电脑沙盘、航拍图、影视墙、大型器物陈列,四位一体,复合成一个主题景观。在做这个景观时,也同时考虑到了对声光电的合理使用,使之点睛但不能夺主。这么一个复合体很好地表现出了二里头王都的气派,表现出了几代学人为探寻夏王朝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观后,人们会对早期中国王都规模、形制、功能等有深入了解,对早期中国王都的气派观而仰止,并为考古工作者们的成就和奉献精神所叹服。尾声怎么处理呢?观众带着问题进展厅,然后一点点进入高潮,达到了最高兴奋点。于是,我们便对尾声采取了轻松软处理的手法,所谓轻松软处理,就是不再“亮化”它,把它变成一个舒缓轻松地带,是观众的兴奋点从高点逐渐着陆的地带。展出内容有两块,一块是西周时期出土的青铜鼎铭文关于“中国”的解释,一个是中西文明对照时间走廊。何以中国?早期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居于何种地位,清晰即见,一目了然。三、加强宣传与文化产品的开发成功的展览需要有好的宣传策划。“早期中国”展览是一个偏学术性的展览,展期又被安排在国庆60周年大庆前夕,且展出时间短,这几方面因素都对我们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达到我们预定的展览在国庆期间形成热点,产生重大反响的目标呢?项目组有针对性地与广告公司进行研究,确定了共同承担责任,分别发挥各自优势,点面结合,把握节奏的几条原则。简而言之,1、就是要求广告公司充分认识到这项展览的重要意义,把做好宣传工作当作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只尽乙方义务,更要多一点奉献,与项目组配合,共同完成使命。2、广告公司掌握着属于它们业务范围的媒体资源和宣传广告空间,项目组掌握着最权威的专业媒体资源,有专业优势,双方协调发挥好各自优势,以期达到最佳效果。3、点面结合。以“面”为基础,以点为重心。由广告公司负责“面”的工作,按照常规做法,把展览信息通过地铁广告、站台广告、社区广告等,于展览开幕前半个月传输出去。此外,广告公司还印制了大量的单页广告,放置客站、车站、商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项目组把主要工作放在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几大主要报刊,把这些媒介作为重点,适时推出“重磅”宣传信息。4、把握好节奏,也就是把握好宣传的步骤,阶梯式报道。“早期中国”从8月份开始预热,面上宣传启动是9月上旬,中央电视台4频道连续4天推出“国宝档案”介绍“早期中国展”,开始深度宣传。9月下旬,展览正式开幕,集中报道开始。10月份,伴随着每周一次的学术报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相继推出重量级学术文章。至10月底,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栏目“早期中国介绍”作为展览结束前的又一重点宣传信息。展览前后,全国文博界最权威的报刊《中国文物报》自始至终给予关注,适时报道展出情况。“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展厅实景图文化产品一定是展览的一部分,“早期中国”项目组在研讨大纲的时候,就提出这个理念。因此,负责文化产品开发的部门及时了解了展览的内容,特别是文物的大概情况,很快就拿出了文化产品的开发目录。可以用以下一些数字来说明:三个月准备时间,自主开发产品9种,组织相关产品50余种,推出精装、平装图录各一本,普及书一本。这些产品对宣传展览,让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展览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作者为首都博物馆副馆长)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