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博物馆历史旅顺博物馆是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并享有国际声誉的历史艺术博物馆,2008年荣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其前身为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时期,始建于1915年的满蒙物产陈列所,1917年对外开放。日本殖民当局又将沙俄占领时期拟建的陆军将校俱乐部的基础改建成博物馆主馆,1918年竣工。1954年改名为“旅顺博物馆”,并邀请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馆名。本馆藏品有6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二百余件。藏品分为青铜、陶瓷、书画、佛教造像、货币、新疆文物、外国文物等20多个门类。旅顺博物馆主馆青铜展厅青铜是世界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由铜、锡、铅三种金属按一定比例混合熔炼而成,本为金黄色,因化学反应,表面附着一层青灰色的锈而呈现青绿色,故称青铜。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出土于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的一件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相较于西亚、南亚、北非距今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我国的青铜时代来临得较晚(约距今3800年的夏代晚期),但就青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和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我国青铜器从功能上看主要是礼器和兵器,这也是区别于别国青铜器的传统特色。在铸造工艺上,我国的青铜器采用的合范法,即制好内范和外范后再浇铸。其特点是一范一件,因此找不到两件完全相同的器物,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国青铜器不仅造型精美,不少还铸有铭文。其内容主要有三种:一是标明祭祀对象;二是记载君主或贵族对器主的恩赐;三是说明器物的用途。馆藏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和度量衡器等。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祈福钟此钟是元朝至正六年(即1346年,距今600多年)铸造。钟上铸梵(fàn)文陀罗尼经,内容为祈祷各方佛祖保佑平安健康,故称“祈福钟”。钟顶部怪兽名蒲牢,传说是龙王的九子之一,受击时就大声吼叫,充作钟钮,助其鸣声远扬。(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兽面纹爵爵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也是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礼器,流行于夏、商、周三代。其造型像一只雀鸟,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称爵。我们看到爵的口缘上有两根立柱,这是系缚(fù)缩酒囊用的。因为商周时期酒有渣滓,需要过滤才能饮用。田告罍(LÉI)罍为古代酿酒器,又是大型的盛酒器。历经3000多年,仍完好无损,因器上铭铸“田告”二字而得名。该器肩部饰有两个对称的牺首环形耳和六个圆涡纹,下腹部有一个兽首环形鼻,环鼻为牛头纹,说明牛在当时已经用于农业生产和祭祀。鸱(CHĪ)鴞(XIĀO)提梁卣(YǑU)卣是盛酒的容器之一,专门用来盛装一种名叫“秬(jù)鬯(chàng)”的香酒,“秬鬯”是用黑黍(shǔ)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及赏赐的高级香酒。鸱鸮是猫头鹰一类的鸟。整件器物不但是一件实用器还是一件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吕方鼎鼎是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有烹煮或盛放肉食、祭祀等多种用途,同时也是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的象征。吕鼎的珍贵之处在于其腹内的45字大篆铭文,该铭文记载了周王在太室行宴享之礼时,吕作为臣属陪侍左右,周王赏赐他秬鬯三卣,贝三十朋。为记住周王的恩赐,吕作了这件铜鼎,让子孙后代永远享用。兽面纹甗(YǍN)甗是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得蒸锅。上面的叫甑(zèng),中间有铜片做的箅(bì)子,用于盛放食物,下面的部分叫鬲(lì),有袋子一样的足,可以盛水。这样下面加热的时候蒸汽就可以通过箅子上的孔将食物蒸熟,达到上蒸下煮的目的。过伯簋(GUǏ)簋是古代盛黍稷(jì)等食物的容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簋也是祭礼中不可缺少的礼器。周到的簋,下面大多数附有方座,这是因为古代人席地而坐,底座垫高,方便取食。过伯簋内底刻有16字铭文,记载了周昭王时楚国发生叛乱,过伯随周昭王南征荆地的史实。陈侯簠(FǓ)簠为盛稻梁的器皿,古人主食为黍、稷,用簋盛装,而稻、梁是珍贵的食物,主要用于宴享,所以用簠盛装。这件簠的底部铭文标明,它是陈候为嫁女而特意制作的陪嫁之物。铜鼓铜鼓为东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鼓面上边缘饰六只三足蛙,三只背负小蛙,三只背负小龟。蛙和龟是西南地区人们崇拜的图腾,代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思。鼓面中心装饰太阳纹,鼓身上装饰钱文,说明它也是财富的象征。兵器古代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青铜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青铜兵器种类较多,如刀、剑、戈、矛等等。戈是中国青铜兵器最常见的一种。戈是从收割作物用的刀发展而来的。矛是一种冲刺兵器,常和盾配合使用。矛在我国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期最久,从原始社会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时期的梭镖、红缨枪,由于矛头锋利,刺杀效果优于戈、戟,所以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镞(zú):即箭头,为远射兵器。鸣镝(dí):我国古代一种专门用于指挥战争的特殊武器。鸣为响声,镝为箭头,鸣镝就是响箭,它射出时箭头能发出响声,作用类似于现在的信号弹。戈镞矛鸣镝双龙洗洗,即为盛水器。类似于现在的脸盆。此洗因盆底有两条龙的花纹,所以被称为双龙洗。它不仅可作为盛水器,而且还集玩赏和健身于一体。把水注入洗内后,用双手磨擦洗的双耳,就会发出“嗡嗡”的响声,随着响声,平静的水面,倾刻间水花四溅,这种现象就是物理学中的“自激振动”现象。钲古代的军用乐器,它用于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用时口朝上,用木槌敲击。虎钮錞(CHÚN)于古代军中打击乐器。常与鼓配合使用,在战争中指挥进退。用时悬起,以槌敲击发声。战国晚期以后錞于多为四川地区的巴人使用。虎是巴人崇拜的图腾,用钮做成虎形,体现了巴人的原始信仰。漆器展厅这间展室中我们将要欣赏到的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漆器。我国制作漆器的历史非常悠久,1978年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度遗址,曾出土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漆器代表。漆器指的是在器物的表面上涂漆后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装饰品。剔红剔红的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甚至几百层漆,达到一定的厚度,待半干的时候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等漆彻底干透以后,再进行人工打磨。因为以红漆为主,所以称为“剔红”。大家都知道,如果等它干透了,漆就会变得非常脆,就剔不动了;而如果在过黏的状态下剔,就容易沾刀,所以制作剔红的最佳时间很难掌握,必须在既不沾刀又不脆的时候迅速把纹样剔成,因此留给工匠的时间不是很充裕,对于工匠的技术要求也非常严格。“剔红”的制作过程非常漫长,因此成本也很高,所以中国古代这样“剔红”的漆器都比较贵重。我们在这边展柜里看到的都属于“剔红”工艺制成的漆器,这些盒、瓶、盘等都是明清两代皇宫中的日常用品。剔红开光松鹿卷足长几清代文物,木胎,整体如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造型优美。是一件兼具实用性、艺术性的精美漆器。采用剔红工艺。剔犀长方盘剔犀这种工艺在古代被解释为“乌见朱线,朱见乌线”。意思就是说红的层面里夹着黑,黑的层面里夹着红,形成一层一层的纹样。制作方法是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层,积成一定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层,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不同的图案。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螺(LUÓ)钿(DIÀN)八宝花边方盒盒盖平面正中嵌一双喜字。螺钿是用贝壳作材料,裁切成薄片,镶嵌于漆器表面的一种工艺。由于所裁切的贝壳厚度不同,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流行于明清两代,厚螺钿多见于大件家具,薄螺钿比厚螺钿有较大的发展,纤巧精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填漆戗[QIÀNG]金云龙菊瓣盒195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拨藏。此盒为木胎。盖面填彩戗金飞龙9条,分别为盒盖中心的1条飞龙和周围环绕的8条小龙。填漆戗金,是填漆与戗金工艺的结合。制作极为繁难。(填漆是在器物表面涂漆后,在漆面上雕刻阴文,将色漆填入阴文,色漆高出漆底表面,经打磨是表面平整光滑。戗金是在漆器表面,用针或刀尖刻画纤细的花纹,花纹内打胶,粘金箔(bó)。)珐(FÀ)琅(LÁNG)展厅珐琅器,在中国南方俗称“烧青”,在北方俗称“烧蓝”,在日本叫作“七宝烧”。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主要盛行于我国的明清两代。我们这间展室里为大家展出了两种工艺:画珐琅和掐丝珐琅。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是一种涂料的名称。画珐琅八宝攒[CUÁN]盒画珐琅器,又称“洋瓷”。此盒为铜胎镀金,是宫廷祝寿时盛放干果等食品的用具。分上下两部分。乾隆时期遗物。盒盖中心装饰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寓意“五福捧寿”。周围环绕佛教八宝等吉祥图案,寓意吉祥长寿。掐丝珐琅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由于这种珐琅工艺在明代景泰年间已大量制作,多用宝石蓝、孔雀蓝色釉作为底衬色,此时的珐琅工艺无论是技艺成就,还是数量与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精美的掐丝珐琅工艺品称为“景泰蓝”。它便凭借其古朴、典雅、色泽浓郁华丽的特点赢得皇家的青睐,明清两代,珐琅制品益加丰富多彩,成为帝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与清玩,尤其清朝乾隆年间更为盛行。一、制胎:将紫铜片按照图纸要求剪出各种不同形状,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然后将其各部位经高温衔接后便成为器皿的铜胎。二、掐丝: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经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固定在铜胎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三、点蓝、烧蓝:所谓点蓝就是用金属小铲把各色珐琅釉料填入丝纹空隙中,经过800度的高温烧熔,将粉状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如此反复两次乃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烧,才能将釉面与铜丝填平,这样就使器皿披上了华丽典雅、五彩缤纷的漂亮外衣。四、磨光: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磨亮。五、镀金。镀金后经水洗冲净、干燥处理,一件斑斓夺目、端庄秀美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珐琅凤耳四足盖炉为皇室熏香用具,把香料放入炉内,透过缝隙散发气味,可驱赶蚊虫,净化空气,同时,能够在皇宫中营造出烟雾缭绕的气氛,更显示出皇室的威严。掐丝珐琅饕(TĀO)餮(TIÈ)纹方觚(GŪ)清代乾隆时期文物。觚原为饮酒器,明清时作为陈设品。腹部饰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古代食器上多刻它的头部为装饰,用以辟邪。玉器展厅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作为文化载体的玉器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诞生、延续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国的神治社会从三皇五帝算起,历时三千多年,其间玉器的文化内涵是玉石通灵。玉是美丽的石头。从两晋到元代玉器的文化内涵更多地表现为庶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吉祥、如意、平安。明代和清代,在统治者影响下,玉器成了荣华富贵的象征。我国素有“玉石之国”之称,玉器制作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但由于玉的数量稀少而且加工困难,因此成为少数贵族人物佩带并使用的物品,成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其中,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而用玉器敛葬,则是祈求永生的手段。可以说,中国玉器从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中国四大玉石产地为:新疆和阗、陕西蓝田、河南南阳、辽宁岫岩。礼玉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玉器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周作为我国奴隶制的顶峰时代,礼玉制度更是达到了顶峰。礼玉是古代用于宗教祭祀及国家大典上的玉器。按《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cóng)、圭、璋、璜、琥等六种。猪龙形玉玦(JUÉ)此件玉猪龙出土于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猪首龙身,故称猪龙。是祭祀的礼器。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因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