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博物馆文化主讲: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杨志刚《博物馆文化》教学大纲(36学时)本课程介绍和论述博物馆文化,内容涉及物质层面、观念和行为层面、制度层面。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在探源溯流和类型分析中,把握博物馆的个性特征及其多样性内涵;在描述博物馆文化多姿多彩的各种现象的同时,注重理论的分析和提炼;通过对技术、管理、行为方式的阐释,加深对博物馆事业的认识;在大文化、大历史观的视野中,探寻博物馆发展规律及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第一章绪论(4学时)–多姿多彩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对博物馆文化的理性思考–博物馆文化与民族性、时代性第二章博物馆的源流(6学时)–世界博物馆发展简史–中国博物馆发展简史–当代走向和发展趋势第三章博物馆的种类(5学时)–依据展示对象的分类–依据空间形态的分类–依据陈列主题的分类–依据管理体制的分类第四章博物馆的建筑和陈列展览(5学时)博物馆建筑的特点和个性博物馆陈列的程序和要求照明与空间环境第五章博物馆的功能论(4学时)一、内向的考察二、外向的分析三、博物馆教育与传播第六章博物馆本体论(2学时)一、有形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二、无形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三、管理与经营:目的和效益问题第七章地区博物馆事业(5学时)一、区域文化与博物馆二、上海地区的博物馆三、社区博物馆第八章作为社会存在的博物馆(3学时)公共空间:可能与如何可能文化中心:物质·观念·行为另有2学时安排参观鲁迅纪念馆自己安排一次上海博物馆的参观参考书目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李文儒主编:《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3、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一)、(二),文物出版社,1998年,2006年。4、曹兵武等主编:《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览》,学苑出版社,2005年9月5、吴十洲:《紫禁城的黎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6、郑重:《博物馆与收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7、桂雅文:《爱上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主编鲁仲连,撰文王怡文:《交会的空间——日本博物馆之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余秋雨主编:《藏着的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0、[英国]肯尼斯·赫德森:《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王殿明等译,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11、徐纯:《文化载具——博物馆的演进脚步》,台湾博物馆学会发行,2003年12、张誉腾:《当代博物馆探索》,台北南天书局,2000年。13、TimothyAmbrose,CrispinPaine:《博物馆实务基础入门》,徐纯译,台湾省文化基金会出版,1994年14、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编:《博物馆学季刊》天安门博物馆现象(谈谈博物馆的重要性)谈谈博物馆的发展(比较卢浮宫的开放与故宫的开放?)谈谈博物馆的教育作用生态博物馆上海地区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参观鲁迅博物馆的感想第一章绪论一、多姿多彩的博物馆文化现象二、对博物馆文化的理性思考三、博物馆文化与民族性、时代性一、多姿多彩的博物馆文化现象本章节重点叙述的现象:天安门广场现象(博物馆处于核心位置:位置上、思想上)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北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东南侧):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南侧)与毛主席纪念堂与此相类似的有:华盛顿D.C.著名的史密森尼(Smithsonian)博物馆群落。那是一套完整的现代博物馆系列,从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国家雕塑馆,国家美洲艺术博物馆,艺术和工业大楼,一直到反映现代科技尖端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几乎包容了整个美国文化从历史到当代的全部面貌。史密森尼博物馆群落是用英国科学家詹姆士·史密森(JamesSmithson)赠的专款,于1846年开始逐渐创立的。它们中除了有九座分布在华盛顿纪念碑与国会大厦之间的国家广场上之外,另有四座设在华盛顿D.C.市内(包括一个动物园),还有一座设在纽约。由上述14座博物馆实体组成的史密森尼中心,不单单是一个陈列机构,是为游客们开放和参观的服务设施,它更重要的还是全世界科学和人文学科最先进的研究中心之一。它的每一座博物馆都开展其本科目里的尖端研究,并和世界有关方面保持密切的联系。位于莫斯科红场的(原苏联)国立历史博物馆:红场的北面是历史博物馆,红砖白顶,也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873年。希拉克的情结(几次到上海,都到博物馆。希拉克是青铜器、中国古代文物的专家,还曾要求北约轰炸时避开南斯拉夫市议政大厅,因为一幅名画。)克林顿参观上海博物馆和秦俑博物馆“天安门广场现象”的多种文化影响“左祖右社”中国的文化讲究对称,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天安门东西两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与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是按照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城“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建造的。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代表政权、土地。二者位于天安门两侧,从而加重了皇城中轴线上天安门的重要地位。现在在人民广场,西侧建造了国家大剧院,东侧建造了国家博物馆新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上海计划”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大上海计划》,划定今江湾五角场东北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该计划各项工程于1930年上半年开始建造,在一片农田间修筑了一系列道路,并以新市政府大厦为中心(图下),完成了运动场(图上中)、图书馆(图上左)、博物馆(图上右)、市医院、卫生试验所、国立音专、广播电台、中国航空协会等建筑。在数年间陆续建起了一座不可思议的上海新城,而与租界中的另一个市中心遥遥相对。旧上海特别市府大楼(A,今上海体育学院内)、上海市博物馆(B,今长海医院内)、上海市图书馆(C,今同济中学内)所构成的主题建筑群气势雄伟,是国内少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其在营建时亦是当时最先进的政府办公大楼。旧市府大楼坐北朝南,博物馆、图书馆分立东西两翼,各相去1公里左右。其设计理念也按照左祖右社的传统,一边为博物馆,另一边为图书馆。文化、文物与道统:中国队文物看得很重,他们与一个国家的“正统”与“道统”联系在一起。“衣冠南渡”与中国的“正统”观念(衣冠=文明,随着南渡,文化从北迁到南,衣冠文明一起南渡)衣冠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部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称东晋,这是中国首都迁至江南的开始。故宫文物南迁国民政府带去两种资源,一种是金条(可以买地),另一种就是文物。带走文物,就是带走了“道统”,可以支持正统。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爆发,平津受威胁。故宫博物院决定选择院藏文物精品,南迁上海。1934年12月,常务理事会据王世杰的提议,经南京政府行政院批准,在南京朝天宫兴建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分院于1936年3月开始动工,8月竣工。12月8日文物由上海开始启运,17日全部转运完毕。1937年1月1日,南京分院正式成立。七·七事变后,南京形势危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奉行政院令,将文物迁往大后方。1946年1月至1947年12月9日,西迁文物全部运回南京。1948年9月下旬,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翁文灏,理事王士杰、朱家骅、杭立武、付斯年、李济、徐鸿宝决定南迁文物全部运往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所谓的文化“道统”与中华文化复兴然而我国自古以来,“法统”的获得必伴随“道统”的继承。简而言之,中华民族的“道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承的道德文明和学术文明。五胡乱华、五代和元朝以外族入主中原,获得政权然而与中华民族的“道统”睽违,不但国祚甚短,史家论中华民族“法统”之时甚至无法将之纳入正统。有鉴及此,清人入主中原尊孔子、修孔庙、开科取士、敬圣人之书,延袭“道统”,其法定地位始正式获得天下的承认。“国民政府”在蒋介石、蒋经国主政之时,致力提倡传统伦理,发扬孔孟精神。1952年即在台湾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基本任务中提到了“加强国民生活教育,并研定文物典章制度。”“国民政府”在台湾虽小,可是由于积极担负“道统”,得到世界各地华侨的向心。从九十年代开始,由于积极推动去中国化运动,台北政府失去了“道统”担负者的身份。中华文化在台湾已经沦为七支文化传统之一。国民政府由继承“道统”到放弃“道统”,大陆政府由轻视甚至破坏“道统”到重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两岸政府对“道统”的态度也正好形成两条方向逆反的曲线,一衰落,一冉冉上升。2002年8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显示大陆政府对发扬文化“道统”以复兴中华民族的识见与决心。陕西皇帝陵公祭礼仪也将由2004年起升格为国家级仪式进行,祭典程序会分成十二大项,祭礼主持人穿汉代礼服,使用天子级器具进行公祭,而在每五年举行一次的皇帝大祭中,更会由国家领导人负责主祭。我们在热爱、发扬自己的文学、艺术、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的同时,不能不自觉地复兴自己文化里的指导原则。唯独当中国的固有伦理重新成为人民生活的信念,人们体会到它的价值并且自愿地实践它,中华文化精神才算能够指导我们民族的方向,中华文化和它的地方文化才算真正存在。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有主有次,才算是健康的发展。然而,在我们国家急速发展经济、从事现代化物质建设的这一时期,有一事更值得注意,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材料”应该自觉保存,不可为了功利的目的,滥拆滥建任其消亡。例如:很多戏曲因为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即将失传;不少文物古迹在城市建设中几为发展商拆去殆尽。这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直接促使了文化的断灭。文化的“材料”虽不自生,但是没有了“材料”,则文化只成抽象的观念。正如花瓶有形无质而不成花瓶,文化有“理型”而无“材料”也不成文化。再者,文化是一个“传统”,传统是在时空中流传的实体,因此要一文化能够流传下去,物质性的“材料”必不可无。中国人首当妥善保存自己的艺术传统与风俗民情,先把中华文化的“材料”好好存留。其次,是提升文化的意义,自觉恢复中华文化的“理型”,涵养中华文化的精神,避免使中华文化沦为只具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材料”,如是才能实体中华文化完整的面貌,以期待我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与复兴。二、对博物馆文化的理性思考文化定义:(平面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泰勒(有构架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构架,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克罗伯博物馆文化定义:是指围绕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公众发生互动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博物馆文化的几个层面:物质;观念与行为;制度。博物馆文化具有如下4点重要性征:象征性,共享性,传承性,创造性1、它具有象征意义;(藏品、建筑。大英博物馆:让人肃然起敬,上海博物馆:天圆地方)2、它是一套资源共享的系统;(人人平等,人人可以去博物馆)3、它具有传承性;(人类的记忆沉淀在博物馆里)4、它可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三、博物馆文化与民族性、时代性一、博物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民族性的特点博物馆在其建筑、展陈特点、阐释方式、管理模式及与公众的关系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民族性特点。每个国家都有反映自己历史和传统的博物馆,如: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AmericanHistory),(前苏联)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点。(中国的民族性感情比较深厚,所以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