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第一部分有关说明一、关于考试要求的说明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可以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识低层次的要求。主要通过填空题和判断题来考核。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主要通过简答题和判断题来考核。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主要以选择题和判断题来考核。而“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结合实际问题或者案例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主要以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来考核。二、复习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学生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地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重点章节。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第十一、十三和十四章是拓展内容,本次期末考试不考。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命题,覆盖除上述3章之外的所有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30%,领会占35%,简单应用占15%,综合应用占20%。3、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或者案例分析题等类型。第二部分各章的知识要点2绪论第一节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识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领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以班级授课为基础,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旧的“三个中心”)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强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新的“三个中心”)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识记:一、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代表。3、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是神学,目3的是培养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技”,目的是培养武士。4、资本主义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5、社会主义教育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识记与领会:一、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二、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教育有两大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和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1、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指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主要指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第二节现代教育识记: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平等性上。3、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4、革新性。理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推进素质教育第三节小学教育识记:一、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4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面向所有适龄儿童。2、义务性。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从各自的方面创设条件,尽到责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均视为违法。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3、全面性。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解: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述识记:一、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二、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三、现代学制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1、双轨制。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2、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3、分支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四、我国学制的产生: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该学制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统。五、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分为四个等级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如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军事学校等。第二节学校文化识记:一、学校文化:也叫学校文化特质。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二、学校文化的从形式来看可分为:51、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排列、校园环境等;2、制度文化(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1)学校传统,主要有校风、学风、办学方针、教学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2)学校仪式,包括各种典礼、仪式,如开学典礼,运动会入场式、升旗仪式、周会、诵校训、唱校歌等;(3)学校规章,如学校工作常规、学生守则、教学规范等。3、精神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区与学校的交往等第三节学校管理识记:一、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的对象: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1、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2、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1)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下行沟通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审批、批复、批转等。请示、汇报、申请、建议、申诉等属于上行沟通。(2)非正式沟通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是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三、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二)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第四节学校与家庭和社会识记: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2、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3、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6领会:二、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决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发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交往、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第三章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识记:三种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一、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高尔顿二、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及观点: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三、辐合论该理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第二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识记:一、儿童发展的内涵: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给儿童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反对遗传决定论。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指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地权利、儿童地生存以及儿童地保护和发展。”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3个问题:a、发展不等于变化,b发展是儿童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c、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