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步行系统规划8.3.1地下车行道路规划地下道路单向客运能力:2100人次/h,双线4800人次/h地下轨道单向客运能力:4万~6万人次/h可建设适当规模的地下隧道:1、当城市高速道路通过城市中心区,在地面上与普通道路无法实现立交,也没条件高架时,可选择在地下通过,但应尽可能缩短长度、减小埋深,降低造价和缩短进、出车的坡道长度。2、城市的地形起伏较大,使地面上的一些道路收到山体阻碍必须得绕行,从而增加道路长度。可在山体中打通隧道,缩短道路。南京玄武湖隧道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西区地下交通环廊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8.3.2.1地下步行系统建于地下的供公共使用的步道,多条地下步道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地下步行系统;维护地上景观、人车分流、缓和交通、全天候步行主要特点:1)中介性;2)公共性;3)系统性;4)便捷性。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8.3.2.2地下步行系统组成设置于步行人流流线交汇点、步道端部或特别的位置处,作为地下步行系统主要大型出入口和节点的下沉广场、地下中庭;满足人流商业需求的地下商业街;连通地铁站、地下停车场和其他地下空间的专用地下步行连接道。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8.3.2.3地下步行系统的布局1、布局原则1)以地铁(换乘)站为节点;2)以地下商业为中心(如美国费城的“东方走廊”:大型地下停车场、供货车用的地下通道、地下步行街及地铁站设施);3)力求便捷(多伦多地下步道系统,地下连接30幢高层办公楼的地下室,20座停车库,1000家左右商店,5座地铁站,花园,喷泉,及100多个地面出入口);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4)环境舒适宜人:休息功能、集散功能;喷泉、水池、雕塑——美化环境;花坛、树木——净化空气;饮水机、垃圾桶——满足公众之需;电话亭、自动取款机、方向标志——为游人提供方便;全封闭步行环境——免除不良气候影响;将商厦、超市、银行和办公大楼连成一体——从容活动。(大阪彩虹虹街:上、中、下三层,街长1000m,宽50m,高6m,街顶离地面有8m,建筑面积3.8万m2,38个出入口,310家商店,可同时容纳50万人,每天有170万人次乘地铁进入。内有4个广场,其中彩虹广场有2000多支可喷高3m的喷泉。)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5)经济适用金融、贸易和商业、服务集中;集购物、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2、布局模式1)网络串联模式:若干相对完善的独立节点,通过地下步行街、步行道等线性空间连接成网络的平面布局。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2)脊状并联模式以地下步行道为主干,周围各独立节点要素分别通过“分支”地下通道与主干相连接。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3)核心发散模式由一个主导的接点为核心要素,通过一些向外辐射扩展的地下步行道(街)与周围要素相连接形成网络。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3)复合模式8.3.2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8.3.2.4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要点1.规划特点1)体现对行人流通的一种模拟(行人流通是指行人的多少和方向)让行人有选择,地下形成网络;2)大型的、高强度的交换节点,具有多个、分散的出入口。8.3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2.规划重点考虑的内容1)明确地上与地下步行交通系统的相互关系;2)在集中吸引、产生大量步行交通的地区,建立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步行系统;3)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步行道路与地铁站、沿街建筑地下层的有机连接;4)利用城市再开发手段,以及结合办公楼建造工程,积极开发建设城市地下步行道路和地下广场。8.3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3.人流组织1)地下空间人流的行为和地面有很大区别(在地下走的速度比在地面慢);2)规划时要考虑人流的方向有多重选择;3)地下没有特别集中的核心,规划地下设施集中的程度不能太大;4)避免地面出入口太集中;5)规划对人流起引导作用,对商业也会产生影响8.3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4.地上地下关系1)出入口的设置对商业设施及人流的分布有很大影响;2)地下的改造会使地面发生变化;3)地上地下的某些连接处容易形成高密度人流;4)行人容易受空间引导的影响,地下建筑能够成为地面建筑的外延。8.3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5.与城市步行系统的关系1)地下步行系统与地面、高架步行系统分工合作共同构成城市步行系统;2)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共同服务行人。6.容量的确定7.与其他地下空间的联系一般以地铁开发为契机。8.步行系统中的环境要处理好阳光和照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