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7: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高潮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高潮——五代的山水画自从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与文人画以后,王维的创造在绘画的历史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自从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之后,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都成为王维的学生。但是,一龙九子,大家都学王维,结果不一样。董源、巨然,在五代北宋时期,创造了南方山水画风格:平淡天真。而李成、范宽、荆浩、关仝,创造了北方山水画的风格:雄奇险峻。山水画风格的多样性,标志着山水画的繁荣。在唐末五代,为什么人物画会衰败,而山水画会繁荣呢?在唐末五代,为什么人物画会衰败呢?这个时候由社会生活所决定的。唐末五代。战乱纷争,民不聊生。武夫当道,杀人如麻。文人雅士所看到的社会舞台上的活跃的人物就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烧杀劫掠。“乱哄哄,你放唱罢我登场”,画家对表现这些丑态,没有任何兴趣。这样,人物画就无可避免地衰败了。唐末五代,为什么山水画会兴盛起来呢?这也是社会生活所决定的。唐末五代,战乱纷争,文人画家们厌恶社会,于是,隐居山林,卧青山,望白云,寄情山水,开田数亩,耕而食之。山林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表现山林就是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山水画就兴旺发达起来了。山水画,与乱世结缘。每当天下大乱,山水画就发展。这是一个规律。晋末南北朝,天下大乱,山水画萌发了。唐末五代,天下大乱,山水画发展了。南宋,天下大乱,山水画繁荣了。元代,天下大乱,山水画走向了高峰。现在,我们对唐末五代南北方主要画家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先说北方山水画的风格:雄奇险峻。唐末五代,北方画派的主要代表是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他们的作品各有其特点。但是,我们在这里更要把握他们的共同点,也就是北方山水画风格的主要点:雄伟峻厚,一峰峭拔,直冲云霄,长松巨木,飞泉直下,有崇高感。一、荆浩的生平与山水画荆浩是中国绘画史上带有转折性的、划时代的伟大画家。在荆浩之前,人物画是主要的绘画种类。在荆浩之后,山水画是主要的绘画种类。荆浩虽然如此重要,但是我们对于荆浩的生平,知之甚少。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生卒年月不详,我们只能够大体上断定生于唐末,死于五代。河南沁水(今河南济源)人。沁水位于河南西北,北有太行山,西有王屋山,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荆浩就出生在这里。关于荆浩的早年生活,早年学习儒家文化和历史典籍,学识渊博,由于五代政局的动荡,隐居太行山。荆浩隐居在太行山洪谷,究竟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我们不很清楚。但有一件事,在古书中有清楚的记载。有一个和尚叫大愚,他给荆浩写了一封信,希望荆浩画一幅画给他。画什么呢?大愚和尚也是文人雅士,对画的内容作了仔细的规定,并且,把这些内容写成了一首很有趣的诗。这首诗写道: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只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唯籍墨烟浓。这首诗的前两句,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好像是说了过去荆浩曾经送给大愚和尚的画。“六幅”,是什么意思?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意思是张的意思。六幅画,就是六张画。第二种意思是指长度,幅,二尺二寸。那么,六幅,就是一丈三尺二寸。这么一幅大画,“故牢建”,依然坚固地放着,很牢固。就是说,过去曾经给我的六幅大画,依然很牢固地树立着。因为有了这幅大画,所以,知道你绘画的笔踪很豪放。我今天又希望你再给我画一幅画,不必画很多山涧中的水流,我只要你画两株松树。松树下面要有大石,天边要有远远的、淡淡的山峰。在石头的近处,地上是黑的、湿的土地,这对您来说,不是困难的,您只要你施些浓墨就可以了。后来,荆浩根据大愚和尚的要求,画成了这幅画(可能叫做《松石图》)。在交给大愚和尚时,也写了一首很有趣的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荆浩这首诗的意思大致是说:我好像随意地拿笔来横扫,远处的山峰,一座座地就出现了。你要的松树,我用笔尖去画,冷天的松树就显得瘦;你要的野云,我用淡墨去画,天上的浮云就显得很轻。在岩石旁,有一喷泉,泉眼很窄,泉水很急,流向远方,在远处山根,有一汪水,静静地像一面镜子一样。这幅画何时在禅房展出,你就会看到,在山山水水中,渗透着我自己的一些空漠酸苦的感情。我们今天无法看到这幅作品。但是,从他们往来的诗句中,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荆浩的艺术风格。荆浩是北方山水画“雄奇险峻”风格的奠基人,是王维水墨山水画的继承者和推进者。荆浩的山水画作品很丰富,据《宣和画谱》等书的记载,大约有40多幅。但是存世作品极少,其中多数专家认可的仅仅有《匡庐图》,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幅作品看作荆浩的水墨山水的真迹。《匡庐图》(《中国传世名画全集》,第2卷,第96页),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描绘庐山的山水画。匡庐,就是庐山。庐山又叫匡山。传说殷周时期,有一个大贤,名叫匡裕,也叫匡俗,结庐隐居在这里。后来,定王招他出山做官,给了他一纸诏书,他不去。于是,定王就派使者去请,结果,到了那里,只见空庐,贤者已经不知何处去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荆浩隐居在太行山,对于太行山是很熟悉的。为什么不画太行而画庐山?荆浩是否去过庐山?据专家考证,荆浩没有去过庐山。他之所以画庐山,就是作为隐居在太行山的贤者与隐居在庐山的匡裕有情感上的一致。或者说,是借隐居在庐山的匡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所题。若果要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中间一峰,高高挺起,峥嵘秀拔,直插天际。我们怎样欣赏这幅作品呢?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来欣赏,由远而近,由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我们对这幅作品最深刻的印象是远景,画面上部中央高高的主峰巍然挺立,层峦叠嶂,气势壮阔,两侧烟岚飘渺,飞瀑如练,直泻九天。令人想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大气磅礴,既是北方太行壮丽山河的写照,也是画家宏伟胸襟的表现。画面中部两座山崖之间有飞流瀑布,直泻而下,在寂静的山峦之上,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山间瀑布的轰鸣。有一座小桥,横架在山涧之间。两边之上直下的石壁,只有松柏,直入云霄。桥左方有庭院一座,窗明几净。画面下部,可见一洼涧水,一叶扁舟,船夫似乎正欲靠岸,观赏者可以顺着石坡小径而上,就可以走到山麓的院落,竹篱环绕,烟水苍茫。一人骑马,面对美景,悠然自得,不知道是对景伤怀,还是吟诵佳句?如此佳境,那屋子空无一人,岂不可惜?其实,那座屋子庭院,就是荆浩自己理想的隐居之地。屋子的主人就是荆浩,怎么能够说没有人呢?我在这里,讲一讲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第一,中国的山水是隐士的理想。隐士认为,山丘田园,那是君子韬养宁静淡泊心性的地方;泉石,那是君子吟咏啸傲的地方;渔人、樵夫、隐逸之士,那是与君子和谐的人;鸣猿飞鹤,那是君子亲近的东西;尘世喧嚣,犹如困锁人的缰绳,那是君子厌恶的地方;居于烟霞之地的仙人,那是君子向往而不得见到的。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素养,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山水,是君子的向往。不是每一个君子都能够隐居山林,与山林为伍。那应当怎样办呢?第二,山水画是真山真水的代用品。没有山林,有山林画也好,山水画,也是君子的向往。因为山水画是真实山水的代用品。山水画怎样成为真山真水的代用品呢?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山水画就像真山真水一样能够净化人们的灵魂。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写道: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第二方面,山水画就像真山真水一样,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所以,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之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何者?今观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为此佳处故也。中国山水画的任务,不仅仅是客观地描绘山川的形貌,而是描绘君子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地方。也就是理想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在客观上,十无三四。看中国的山水画,画中的山水,不仅可观,而且可行(画上是有路的),可游(画中有游览者),可居(画中有房子)。所以,看外国的风景画,就是表现山水如何美,换句话说,外国的山水,就是观的对象,不是游、居的对象。所以,外国的风景画基本上没有人。而中国的山水画,一定会有人。一般说来,会有亭子(亭,就是停,也就是供人休息的地方),有房子,那是供人居住的地方。还有打渔的;砍柴的;有观景的;有读书的。假如你看到一个打渔的,或者一个砍柴的,您千万不要以为那是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帐,大春来打柴、卖柴,准备还账的。所有这些人,都是高尚的隐者自己的化身(雍正皇帝曾经有扮作渔樵模样的肖像画),至少是隐者的邻居。所以,对于山水画的人物,应当怎样表现呢?宋代画理论家饶自然说,对于山水人物,就是隐逸高士。即或是贩夫走卒,“要皆衣冠轩昂,意态闲雅”,“切不可以行者、望者、负荷者、鞭策者,一例作伛偻(yvlv,驼背、弯腰)之状。”韩拙也说:“凡画人物,不可粗俗,贵纯雅而悠闲。其隐居傲逸之士,当与村居耕叟、渔夫辈体貌不同。窃观古之山水中人物,殊为闲雅,无有粗恶者”。本来,打渔的,砍柴的,背着东西的挑夫,弯着腰,驼着背,是很自然的事情。为什么要把打渔的、砍柴的,都要表现得“衣冠轩昂,意态闲雅”呢?因为,那些打渔的、砍柴的,并不是劳动者,他们就是文人。如果您还不明白,你就想,那是诸葛亮、陶渊明。对于他们来说,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仕与隐没有分明的界限。所以,打渔砍柴的就是隐士,也就是文人自己。只能是意态闲雅的君子,绝不可弯腰驼背的小人。比如画一个打柴的,背上的柴,不要背得多,背多了,压弯了腰,就不潇洒了。他们只是象征性地背上几根。迈着八字步,看到了一条溪水,就停下来感叹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又走了几步,看到了山上的瀑布,就停下脚步说,念诵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走走几步,遇到了一株松,观望良久,啊,今日遇我师。当然,大家不懂,遇到一株松,怎么能够成为我的老师呢?是这样的,砍柴的遇到了一株松,忽然想到,这不就是荆浩画中的松吗?他画的松,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画,今天看到了这株松,总算明白了。那株松不就是我的老师吗?观画者一定要想象,自己就是画中的隐士,才能够知道这幅画的妙处。第三,中国的山水,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人。在艺术家看来,山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死物,而是有生命的一个人。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第四,中国的山水,是情感的表现。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它们是合一的。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于山水画,那就是画家笔下的山水,是自己情感的表现。山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它们是一致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在艺术家眼中,春天的山,花开了,叶绿了,鸟雀喧闹,凤蝶飞舞,泉水潺潺,那不是与人的欢快很相似吗?夏天的山,乌云在飞,狂风在吼,瀑布飞泻,暴雨如注,这不是与人的狂怒很相似吗?秋天的山,很漂亮,天空明净,山色苍翠,叶绿花红,这不是与人的装扮很相似吗?冬天的山,叶落了,花谢了,鸟飞了,结冰了,连人也不来了,一切都沉寂了,这不是与人的沉睡很相似吗?第五,中国的山水是艺术家心灵的创造。中国的山水画,不是对客观山水的形貌色彩的如实描绘,而是艺术家理想的表现,它出自艺术家的心灵。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说:“众生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余以菩萨为毫生。盖从画师指头放光拈笔之时,菩萨下生矣。佛所云种种意生身,我说皆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