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美国记者)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2、体会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3、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学习方法】品读感悟讨论一、检查预习1、词语:婆娑和煦嬉笑撰写步履呆滞窒息祷告雏菊踉跄扼住枯萎2、成语: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二、整体感知1、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明确:一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没有什么好说的。二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2、结合课文,思考: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去报道?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束缚,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主观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纯主观性)4、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报道的呢?明确: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空间顺序。5、参观者们的表情有什么变化?请在文中找出来,思考: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大批的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大批的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包括无数可爱的孩子集中营里的女囚犯集中营里的男囚犯一个怀抱婴儿的妇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另外三个孩子步履艰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毒气室绞刑架焚尸炉焚烧尸体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成千上万的死难者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遇难者照片三、合作探究1、看完图片你有何感受?2、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明确:眼前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这里作者也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景衬悲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比的愤懑。3、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呢?明确:“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生命不息顽强抗争怒放→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温和的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日本人还要去跪拜凶手的灵位?为什么伊拉克战争硝烟未灭,利比亚战火又起。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我们每个人是否听得见受伤的地球在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