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电气通用工艺1电气焊接件1.1焊接材料电气焊接件焊接时使用的碳钢焊条应符合GB5117的要求,使低合金钢焊条应符合GB5118的要求。1.2焊接要求1.2.1电气件焊接包括电缆支承件、电缆贯穿件、设备支承件等。气焊接件的选用应符合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应按标准X/XX1601优先选用常用标准规格。1.2.2电气焊接件的焊接应牢固,具有足够的强度,且不应焊接在层连续甲板以下的船壳板上和可拆卸的风道上。1.2.3电气焊接件的焊接应避开船体的结构焊缝。1.2.4各类电缆支承件(尤其是主干电缆支承件)尽量焊接在肋横梁侧板上。1.2.5油/水柜、双层底储油舱等外壁上的电缆支承件应采用带的支架,圆盘的厚度应≥8mm且敷设间距应不小于50mm。除此,对于支承件的厚度大于壁板厚度者,亦应在其撑脚焊接部位加焊补强圆盘。1.2.6主干电缆支承件及安装于机舱类场所、露天甲板、厕所、浴室、洗衣间、冷库等潮湿场所的电气焊接件应双面满焊。1.2.7居住舱室及类似场所、干燥舱室的区域电缆支承件、电气设备支承件允许单面包角焊。但其重量超过10Kg或承受振动负荷较大的设备支承件亦应采用双面满焊。1.2.8电缆紧固点的间隔应满足表1的要求。1.2.9电气焊接件的焊缝理论尺寸K0应等于板厚,实际焊缝K应满足关系式:0.9K0≤K≤1.1K0焊脚的凸起部分尺寸E应满足关系式:E≤0.3K01.2.10电缆贯穿件的选用应符合使用场所的防护要求。*1.2.11在横梁、肋骨及纵桁上开孔,高度不应大于横梁、肋骨、纵桁高度H的1/2,孔的宽度不得超过纵骨间距或肋距L的1/2,开孔位置应靠近甲板。贯穿件的开孔距船体结构焊缝不得小于20mm。表1电缆紧固点的间隔mm电缆的外径D紧固件的间距非铠装电缆铠装电缆D82002508≤D1325030013≤D2030035020≤D30350400D≥304004501.2.12船体的结构肘板不允许开孔。1.2.13一般电缆筒,甲板下尺寸为30~50mm为宜。浇注式电缆筒,甲板下尺寸应≥95mm。船体结构特殊处可作适当调整。1.2.14露天甲板的电缆总管的壁厚不小于3.5mm。1.2.15电缆管的管口应扩口或磨圆角。U型电缆管在最低处至少应有一个Φ6的漏水孔,漏水孔应去掉毛刺。1.2.16电缆管两段间的对接处,应采用套管或法兰对接。管口应打磨,以免损伤电缆。1.2.17到电机等安装高度在地板上500mm以下的电气设备的电缆管,管口距进线口间隔不大于250mm,且另一端应高于地板面500mm。1.2.18到雷达桅去的电缆筒,应尽量设在雷达桅内。1.2.19电缆贯穿件的安装与焊接参见图1~6。图1电缆筒或管(无绝缘层)的焊接图2电缆筒或管(有绝缘层)的焊接图3电缆框的焊接(筒式)KK填料函K舱壁电缆框(管式)kKKK甲板K电缆框(管式)甲板图4电缆框的焊接(管式)图5填料函的焊接图6填料函板的焊接1.2.20设备支架的焊接见图7、8。图7A型支架的焊接图8B型支架的焊接1.3焊接质量1.3.1焊接时,电气焊接件、舱壁(或甲板)等不得击穿。一旦发生咬肉现象,应补焊平整。1.3.2焊缝须匀整,不得有缺焊、假焊现象。水密要求处的焊缝须达到水密要求。1.3.3焊缝表面应光滑、平整,无气孔、夹渣。1.3.4电气焊接件焊接完工后,应清除烧损漆膜、焊渣,焊缝应作焊后处理,并涂刷底漆和表面漆。2电缆敷设2.1电缆分布*2.1.1电缆分布应避开热源。如:加热油柜、机器排气管、热水围井、蒸汽管等。电缆与热源平行段大于500mm时,电缆与绝缘外表之间距离不得小于200mm,交叉时两者不小于100mm。无法做到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参见图9、10。图9电缆与发热体交叉的间距图10电缆与热源平行时的间距2.1.2电缆分布应防止潮气凝结和油、水的影响。应尽量避免在有潮气凝结、滴水和有油、水浸入的场所敷设电缆。*2.1.3无关电缆不允许在油、水柜上敷设。锅炉上方应避免布线,不可避免时,要在电缆下面加保护罩。2.1.4空压机、柴油机等需吊缸维修的机械设备上方不应布线。尽量避免在可动或可拆的场所敷设电缆,以免活动件移动或拆装时损伤电缆。2.1.5电缆上方的油、水管不应有接头。不可避免时应在电缆上方加保护罩。2.1.6应急配电板到舵机、应急消防泵去的电缆不应经过机舱、厨房等易于发生火灾危险的场所。2.1.7到应急配电板的与机舱无关电缆不应经过机舱;从应急配电板到主配电板的电缆,穿过机舱时应单独敷设;与分油机室无关的电缆不应穿过分油机室。2.1.8与报房、厨房、洗衣间、浴室、厕所和冷库无关的电缆不应通过上述舱室。2.1.9电缆严禁穿越油舱,电缆一般不应穿越水舱。如无法避免时,可用单根无缝钢管穿管敷设通过水舱;双层无缝钢管穿管敷设通过油舱。管子及其与舱壁的焊接,均应保证水密,并应有防腐措施。2.1.10到两台舵机去的电缆,在全部布线的整个长度上尽可能远离。这也适用于到舵机启动器的控制线路及驾驶室的遥控电缆。2.1.11到各发电机去的电缆应单独敷设,至少分成两路分布,并尽可能远离。到同一台发电机去的电缆,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可装在同一托板上,但应分开固定。*2.1.12动力、照明电缆与仪表、信号电缆应根据图纸和施工文件要求分开敷设;本质安全电缆应与其它电缆分开50mm以上敷设,且不应放在同一罩壳或管道内,并应采用不同的电缆贯穿件,且应做适当的标记。2.1.13除蓄电池室的电缆外,其它电缆不应经过蓄电池室。不可避免时,须穿管敷设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2.1.14到蓄电池的电缆应采用单芯电缆。并在进蓄电池室时,应在舱壁上通过双头电缆填料函引入。2.2敷设和固定2.2.1电缆的敷设应平整、美观,转弯处的最小内半径应大于电缆外径的6倍。*2.2.2接于机器上、油水柜、管路上的信号、仪表电缆以及探照灯、航海灯等经常拆卸的设备上的电缆,应留有一圈的余量,圈的内半径应大于电缆外径的12倍。*2.2.3火警探测系统到机舱里烟雾探头的电缆,在首制船上应留有3~5m余量,以备试验时移位。2.2.4最高耐热温度不同的电缆,原则上不得束聚在一起,无法避免时,由电缆载流量引起的温升不得超过最低耐热温度电缆的允许温度。2.2.5电缆不能敷设在绝缘里。冷库的电缆应明线敷设,参见图11、12、13、14。2.2.6在潮湿舱壁上敷设电缆时,电缆与舱壁之间至少应有20mm的空间。2.2.7穿过电缆管的电缆总截面不应超过管内横截面积的40%,单根电缆可放宽要求。2.2.8穿过有防火、防水要求的电缆筒或电缆框之电缆,总的横截面不应超过电缆筒或电缆框内横截面积的30%,非防火、防水式可放宽至40%。图11木卡子固定图12不锈钢卡子固定图13不锈钢扎带/木棒固定图14不锈钢扎带/木质支腿固定2.2.9沿管隧敷设的电缆,除应满足本章的相关要求外,还应满足下述要求:其支承件应在其撑脚焊接部位加焊补强圆盘;应考虑电缆的伸缩,其膨胀/压缩的伸缩长度从紧固点起,每10m分段上应不小于10mm。2.2.10电缆管必须予以固定,电缆在管子出口处亦应予以固定,以防止因局部振动而造成电缆损坏。2.2.11电缆进入电气设备在距进线口250mm内设置一个固定点,带有弯度进线的电缆可适当延长距离。2.2.12电缆固定件收紧后,电缆紧固应牢靠,电缆护套的变形应不大于电缆外径的5%。2.2.13托架上的托板可设1~3层,托板上的电缆应分束紧固,电缆束厚度不超过60mm,宽度不超过200mm。参见图15。每个托架上各束电缆的层数实用中尽可能不超过两层,如果超过两层,则应按0.85载流量选用电缆,托架间距:H≥100mm。2.2.14扁铁类电缆支承件上敷设的电缆束直径不应超过80mm,并按表1电缆紧固点的间距的要求固定。图15电缆分层敷设要求图16电缆水平敷设图17水平敷设电缆框的安装图18水平敷设填料函的安装图19电缆垂直敷设图20垂直敷设电缆筒的安装图21垂直敷设填料函的安装图22电缆筒与托架(导板)间距2.2.15电缆水平敷设时,弯头处的支撑点必须固定,其余可以隔1~2个支撑点固定一点,参见图16。贯穿件与电缆支承件的安装要求见图17、18。2.2.16电缆垂直敷设时所有支撑点必须固定,参见图19。贯穿件与电缆支承件的安装要求见图20、21。2.2.17电缆筒与托架间距参见图22。以导板面高出电缆筒边约5mm为宜,以避免与电缆筒边缘的磨损。2.2.18外护套不类同的电缆应分开固定,无法做到时,在不致于相互损伤的前提下,可以一起固定。主干电缆管内电缆外护套应类同。2.2.19金属屏蔽网外有保护层的电缆或橡皮电缆应采用包塑镀锌扎带固定。图23埋入式器具暗线敷设图24外露式器具暗线敷设图25外露式器具明线敷设图26外露式器具线槽敷设2.2.20露天甲板、厕所、浴室、厨房、冷库等潮湿场所用包塑不锈钢扎带。其余场所可用包塑镀锌扎带或尼龙扎带。冷库可采用木质或不锈钢卡子。2.2.21住室内电缆敷设参见:图23,为埋入式器具暗线敷设;图24,为外露式器具暗线敷设;图25,为外露式器具明线敷设;图26,为外露式器具线槽敷设。2.2.22电缆穿过装饰板时,应采取保护措施。最好在开孔处设置电缆衬套。2.2.23在机舱及类似场所花钢板下的电缆,距内底不足1m时,应采用镀锌管穿管或普利卡套管敷设;若大于1m时,在电缆穿过花钢板两端,应在安装高度500mm左右处亦应用镀锌管或普利卡套管予以保护。2.2.24电缆两端必须绑扎标签。电缆标签的材料应与使用场所相适应,标签应注明电缆的系统编号。2.2.25电缆处所易于发生滴水、脚踏、手攀或碰损处应加防护盖板,盖板应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2.2.26施工中外护套损伤的电缆必须修复破损处,绝缘层损伤的电缆必须换新。2.3电缆保护2.3.1电缆90°穿过电缆框或筒时保护,见图27。2.3.2电缆90°穿过仓壁、横梁切口时保护,见图28。2.3.3电缆穿过电缆筒转90°又穿过电缆框的保护,见图29。2.3.4电缆在甲板上用电缆管敷设,见图30。2.3.5电缆穿管垂直敷设时,若电缆管长度超过6m,则每6m处应设电缆固定盒,以支承电缆。带电缆固定盒的电缆敷设,见图31。甲板钢壁托架钢管(用后拆掉)电缆框或筒甲板图27电缆90°穿过电缆框或筒时保护图28电缆90°穿过仓壁、横梁切口时保护图29电缆穿过电缆筒转90°又穿过电缆框的保护图30甲板上电缆管敷设图31带电缆固定盒的电缆敷设2.4电磁兼容对电缆敷设的附加要求为满足船舶电磁兼容的要求,对电缆敷设应采取下列措施,以减少由于电磁能量所产生的干扰,从而保证所有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在船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2.4.1敷设在露天甲板和非金属上层建筑内的电缆,应采用金属护套外加不透性塑料护套电缆,或敷设在金属管、金属罩壳内。2.4.2所有航行设备的电缆和进入无线电室的电缆,应有连续的金属护套。2.4.3上述电缆金属护套及穿有电缆的金属管或罩壳,在电气上应是连续的,并至少应有两端可靠接地。2.4.4与无线电室无关的电缆不应穿过无线电室,如果必须穿过时,则应敷设在连续的金属管道内,金属管道在进、出无线电室处均应可靠接地。3电缆贯穿3.1一般要求*3.1.1电缆贯穿的开孔应满足1.2.12的要求。电缆贯穿应符合使用场所的防水、防火等级的要求。3.1.2电缆贯穿装置穿越分隔危险与非危险区域或处所的舱壁或甲板时,其布置不应破坏舱壁或甲板的原有特性。3.1.3电缆贯穿填料可根据不同要求选用DFD-Ⅱ型阻火填料、DMT、TCH浇注型填料、MCT橡胶块、RISE防火组合等。3.2贯穿装置的密封3.2.1电缆贯穿密封时,应按有关图纸要求,堵塞填料或浇注相适应的化合物。填料、浇注型化合物应满足使用场所的防火、防水性能要求,且应有相应船级社的认可证件。3.2.2电缆穿过非防水舱壁和甲板,一般情况下不堵填料。但若有防尘要求时,应堵滞燃的粘性填料。3.2.3电缆穿过防水舱壁和甲板,应使用防水化合物进行密封。3.2.4电缆穿过B级防火舱壁和甲板,应使用不燃性防火填料进行密封。3.2.5电缆穿过A级防火舱壁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