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药理学林薇药理学概述31避孕药简介2药理学——研究内容药物和机体(含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药动学药效学消除动力学及相关参数稳态血药浓度药物之间相互影响时量关系体内过程机体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作用机制药理作用药物效应动力学机体药物药物作用——选择性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只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另一些组织、器官作用很弱甚至无作用,这种在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作用——两重性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导致患者不适或痛苦的反应。药物作用——影响因素1药物方面2机体方面影响因素——药物方面剂量和剂型1药物相互作用3给药途径和时间2药物影响因素——剂量和剂型1.剂量:①作用强度不同;②用途不同。2.剂型:①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②药物的作用不同;③副作用和毒性不同。药物影响因素——给药途径①起效时间不同静注﹥吸入﹥肌注﹥皮下﹥口服﹥直肠﹥皮肤②作用效果不同药物影响因素——给药时间①饭前用药起效快,饭后用药刺激性小;②根据用药结果选择用药时间;③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昼夜差别;④半衰期短的药物,应增加给药次数;⑤毒性大或消除慢的药物,应延长给药间隔。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相互作用结果:血药浓度改变相互作用环节: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学相加:两种性质相同的药物联合应用产生的效应相等或接近两药分别应用所产生的效应之和。A(1)+B(1)≈2协同:又称增效,即两药联和应用所显示的效应明显超过两者之和。A(1)+B(1)>2拮抗:又称降效,即两药联合应用所产生的效应小于单独应用一种药物的效应。A(1)+B(1)<1(以上各项设A和B的本身效应为1)食物对药物的影响食物的酸碱性食物抑制药物吸收食物与药物竞争吸收食物催化药物分解或失效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饮料对药物的影响饮料具药理作用成分茶茶碱绿茶维生素K咖啡咖啡因、维生素K可乐咖啡因汽水碳酸氢钠果汁维生素C酸牛奶酪胺酒类乙醇红葡萄酒酪胺啤酒酪胺吸烟对药物的影响烟草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诱导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从而增强药物代谢,减弱药物效应。避孕药:吸烟的育龄妇女口服避孕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比同年龄不吸烟者要高10倍左右。饮酒对药物的影响饮酒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药物的疗效。服药期间饮酒,酒中所含的乙醇以及其它多种物质(如酪胺等)可能在体内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某些药物的疗效,而且可能加重药物毒副作用或乙醇对机体的损害。年龄性别营养状态遗传因素病理因素精神因素影响因素——机体方面避孕药物激素避孕药——分类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孕激素等复方制剂组成成分孕激素单方制剂激素避孕药速效短效长效缓释起效和持续时间口服避孕药注射用避孕药外用避孕药皮下埋植避孕药应用方法41改变子宫内膜的性状,不适于受精卵着床改变宫颈粘液性状,不利于精子穿透按作用机制分类抑制排卵改变输卵管功能,干扰受精卵着床激素避孕药——药物相互作用1长期口服广谱抗菌药,减少肠道菌群,抑制激素结合物的水解,妨碍肠道重吸收2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避孕药在肝内代谢,影响避孕效果,甚至导致突破性出血3三环类抗抑郁药在肝脏与避孕药竞争共同的代谢酶,合用时减少本药用量影响避孕效果的药物药效受激素避孕药影响的药物降压药的降压效果降低抗凝药的抗凝效果降低降糖药控制糖尿病的疗效降低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效果增强激素避孕药——给药时间在睡前服,不良反应可减轻。每日服用避孕药时间应相同,以免血药浓度波动大,影响避孕效果。类早孕反应轻者不需处理或进行对症治疗,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更换制剂阴道流血停经或月经过少流血量少或稍多者,每晚加服炔雌醇;流血量或时间如同月经,可停止服药连续发生两个月停经者,应考虑调换避孕药种类或停止服药激素避孕药——不良反应及处理体重增加不影响健康,可注意均衡饮食,合理安排生活方式,适当减少盐分摄入并结合有氧运动色素沉着其它不影响健康,停药后多数可减轻或恢复可对症处理,并要时停药激素避孕药与体重增加口服避孕药所含的孕激素具有雄激素样副作用,长期服用后身体可能会出现发胖、体重增加;口服避孕药中所含的雌激素会引起水钠潴留,因此有些女性在使用口服避孕药后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激素避孕药——禁忌证严重心血管疾病急、慢性肝炎或肾炎血液病或血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子宫或乳房肿块患者哺乳期月经稀少或年龄45岁者原因不明的阴道异常流血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者激素避孕药——远期安全性与生殖器官肿瘤的关系:不增加子宫内膜癌、宫颈癌、乳癌的发病率,可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同时减少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对生育力的影响:停药后不影响生育。服药时间过长,停药时年龄已近40岁或超过40岁,排卵恢复时间有延迟趋向。对人体三大代谢的影响:对糖代谢、脂代谢、蛋白代谢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与子代发育的关系:停药后,药物对胎儿无影响,出生婴儿畸形发生率不增加。(应用长效激素避孕药建议停药半年后再怀孕是安全的)和血栓性疾病的关系:较大剂量雌激素有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但国产避孕药并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避孕药成分——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和胎盘产生,男女两性的肾上腺皮质以及男性睾丸也能产生少量雌激素。长期大剂量使用雌激素的妇女会轻微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生的可能性,但合并使用孕激素不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天然:雌二醇(E2)等代谢产物:雌酮(E1)、雌三醇(E3)等合成:炔雌醇、炔雌醚、戊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药雌激素类药——作用机制与靶细胞核内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与核内靶基因中特异性核苷酸序列——雌激素反应元件(hormoneresponseelements)相互作用,产生基因组效应(基因转录或抑制特定基因转录)。雌激素类药——体内过程吸收:卵巢分泌的天然雌激素主要有雌二醇,它可经消化道吸收。分布:血浆中雌激素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特异性结合,也可与白蛋白非特异性结合,结合率在50%以上,在进入细胞前与血浆蛋白分离。代谢:雌二醇在肝脏迅速代谢成雌酮和雌三醇。排泄:代谢产物部分以葡萄糖醛酸及硫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出,也有部分从胆道排泄并形成肝肠循环。雌激素类药——药理作用对未成年女性:促使女性第二性征和性器官发育成熟。对成熟女性:保持女性性征,参与形成月经周期;增强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同时使阴道上皮增生,浅表层细胞角化。影响水盐代谢:轻度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增加骨骼钙盐沉积,加速骨骺闭合;促进青春期生长发育;预防绝经期妇女骨质丢失。小剂量:促进性腺激素释放,促进乳腺导管和腺泡的生长发育。大剂量: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排卵和乳汁分泌,对抗雄激素。其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糖耐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促进凝血。雌激素类药——不良反应常见厌食、恶心、呕吐、头晕,早晨较多见;减少剂量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可减轻反应,注射剂此种反应较轻。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及子宫出血,故有子宫出血倾向者及子宫内膜炎患者慎用。大剂量雌激素可引起水钠潴留;肝功不良可引起胆汁郁积性黄疸,故肝功能不良、高血压者慎用。雌二醇来源体内过程体内主要由卵巢成熟滤泡分泌,能促进和调节女性性器官及副性征的正常发育。可经胃肠道和皮肤吸收,但口服易被破坏;外用时从皮肤渗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免肝脏首过代谢作用,且不损害肝功能,因此主要采用肌内注射或外用给药。雌二醇——药理作用1、促使子宫内膜增生;2、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3、促使乳腺导管发育增生,但较大剂量能抑制腺垂体释放催乳素,从而减少乳汁分泌;4、抗雄激素作用;5、降低血中胆固醇,并能增加钙在骨中的沉着。6、抑制排卵。雌二醇——适应症1.用于补充雌激素不足;2.用于垂体与卵巢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闭经、月经异常、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良;3.预防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4.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绝经期后妇女);5.用于前列腺增生、晚期前列腺癌;6.用作避孕药,与孕激素类药合用抑制排卵;7.用于退乳;8.治疗痤疮,在男性可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在女性可选用雌-孕激素复合制剂;9.本药透皮喷雾剂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中至重度的血管舒缩症状。雌二醇——注意事项1、儿童:禁用;本药易引起儿童性早熟。2、妊娠期:确诊或怀疑妊娠者禁用。妊娠期间使用雌激素,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用药后所生女婴可能出现生殖道异常,女婴成年后发生阴道腺病、宫颈鳞状上皮发育不良或宫颈腺癌的危险性增加。3、哺乳期:禁用。雌激素可随乳汁分泌,并可抑制泌乳;用于退乳时需停止哺乳。4、钙剂:本药可增加钙剂的吸收。强效雌激素,其活性为雌二醇的7-8倍,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40%-50%。对下丘脑和垂体有正、负反馈作用,小剂量可刺激促性腺素分泌,大剂量则抑制其分泌,从而抑制卵巢的排卵,达到抗生育作用。炔雌醇——药理作用炔雌醇——适应症1.补充雌激素不足,治疗女性性腺功能不良、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紊乱(如闭经、月经过少)、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干燥和萎缩等;2.治疗晚期乳腺癌(绝经期后妇女)、晚期前列腺癌;3.与孕激素类药合用于避孕。1.儿童:青春期前儿童慎用,以免早熟及骨骼早期闭合。2.妊娠期:禁用。全身用药可导致胎儿畸形,阴道用药也应注意;用药后所生女婴可发生生殖道异常,罕见患者在育龄期出现阴道癌或宫颈癌。3.哺乳期:禁用。本药可能从乳汁中排出,影响胎儿,也可抑制乳汁分泌。炔雌醇——注意事项4.维生素C:口服1g维生素C能使本药单次口服的生物利用度提高到60%-70%。5.钙剂:本药可增加钙剂的吸收。6.孕激素类药:与孕激素类药合用,对抑制排卵有协同作用。7.吸烟:服用本药的同时吸烟,可增加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危险,且危险性随着吸烟量和吸烟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来源:主要由黄体分泌,妊娠后逐渐改由胎盘分泌。避孕药成分——孕激素天然:黄体酮(孕酮),体内含量极少。临床多用其人工合成品:①17α-羟孕酮类:由黄体酮衍生而来,活性谱与黄体酮相似,如甲羟孕酮等。②19-去甲睾丸酮类:由炔孕酮衍生而来,如炔诺酮等;除有孕激素作用外,还有轻微雄激素样作用。黄体酮口服后经胃肠及肝内迅速破坏,故采用注射给药。血浆中的黄体酮大部分与蛋白结合,游离的仅占3%。代谢产物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排出。人工合成的炔诺酮、甲地孕酮等作用较强,在肝脏破坏较慢,可以口服,是避孕药的主要成分。油溶液肌内注射由于局部吸收缓慢可发挥长效作用。孕激素类药——体内过程孕激素类药——药理作用生殖系统月经后期: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子宫内膜腺体生长与分支,使内膜继续增厚、子宫充血,由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和胚胎发育做好准备。经期:使子宫内膜全部脱落,避免因脱落不全造成的出血。妊娠期: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减少子宫的兴奋性,抑制其活动,松弛平滑肌,使胚胎安全生长。乳腺:促进乳腺腺泡发育,为哺乳做准备。神经内分泌:大剂量时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排卵。升高体温: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月经周期中期排卵时体温较平时升高约0.56℃,持续到月经来临。代谢:为肝药酶诱导剂,促进药物代谢;对抗醛固酮,促进钠氯排泄;促进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尿素氮排泄。孕激素类药——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较少,偶见头晕、恶心及乳房胀痛等。长期应用可引起子宫内膜萎缩、月经量减少,并易发阴道真菌感染。大剂量19-去甲睾酮类可致肝功能障碍,大剂量黄体酮可引起胎儿生殖器畸形。黄体酮——药理作用1.在月经周期的后半周期促使子宫内膜的腺体生长,子宫充血,内膜增厚,为受精卵植入作好准备,并减少妊娠期子宫的兴奋性,抑制其活动,松弛平滑肌,使胚胎安全生长。2.在与雌激素共同作用下,促进乳腺小叶及腺体的发育,为泌乳作准备。3.使子宫颈口闭合,黏液减少、变稠,使精子不易穿透;大剂量时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产生抑制排卵作用。黄体酮——适应症1.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