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2-2导入语“所有的希腊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天空下,所有的希腊人都接受同样的教育,却为何有形形色色的特征降临到我们身上?”—泰奥弗拉托斯(古希腊哲学家)2-3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一、个体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二、个体行为的社会学基础三、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体行为2-4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1、了解行为和遗传的关系2、了解行为的脑机制3、掌握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观点4、能用社会学习理论对行为的形成进行解释5、掌握组织行为的塑造过程6、理解社会文化环境对行为的影响2-5一、个体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行为(二)大脑结构与行为(三)神经元活动与行为2-6(一)遗传与行为1、遗传与体貌特征2、遗传与性格、智商3、遗传与员工满意度、个人幸福感2-7(二)大脑结构与行为脑重量占身体的2%,消耗的热量是人体的20%额叶通常执行规划和思维功能。颞叶位于耳朵的上方,处理声音和语言,同时部分长时记忆也在这里加工。枕叶在后部,几乎专门执行视觉加工功能。顶叶靠近顶部,主要负责定位、计算和某些类型的识别等功能。运动皮层与小脑协同,共同完成动作技巧的学习2-8(二)大脑结构与行为脑干是生命中枢,监控呼吸、体温、血压和消化等功能,负责脑的觉醒。边缘系统位于大脑和脑干之间,所以情绪和理性可以相互作用。边缘系统的三个部分在学习和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2-9(三)神经元活动与行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传导机制神经递质的功能2-10二、个体行为的社会学基础(一)什么是学习(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五)个体行为塑造2-11(一)什么是学习1、定义: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2、特征:第一,学习包含着变化。第二,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只有行为出现了变化,学习才会发生。2-12(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2-13(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观念:行为是由行为结果决定的。2-14•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反应,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若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到来,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若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来到,则该操作的概率就会减弱,甚至消失。2-15(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物:能增强行为(即提高行为出现的频率)的行为结果。分类: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内部强化物和外部强化物惩罚物:能减弱行为的结果叫惩罚物。分类:呈现性惩罚消退性惩罚反馈行为结果的及时性2-16强化程序固定比率程序可变比率程序固定时距程序可变时距程序2-17•斯金纳操作性反射理论对管理有很大影响,因为它能影响员工的行为。例如通过改变员工的某种行为的外部结果,能增加或减少该行为出现的概率。2-18(四)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自20世纪20年代从德国传入美国。但直到50年代以后,才迅速壮大。•柯勒曾于1913年到1917年在西班牙的群岛上对黑猩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第一个认知学习理论——学习完形学说,即“顿悟说”。2-19•柯勒给黑猩猩设置了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把香蕉挂在猩猩跳起来也够不着的笼子顶上,笼子里有两只木箱,站在任何一只木箱上都够不着。只有把木箱移过来叠在一起,站在上面,才能够着香蕉;•再如,把香蕉放在笼子外面,只有把笼子边上的两根竹竿接起来才能够着香蕉。•2-20•柯勒发现,黑猩猩并不是用试误的方法逐步学会如何拿到香蕉,而往往是突然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它蹲在那里,观察情境,然后表现出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把两个木箱叠在一起,站在上面拿到香蕉;或者把两根竹竿接在一起得到香蕉。•柯勒把黑猩猩的这种表现称为“顿悟”。顿悟与前面发生的行为相比是突发而至的、截然不同的。柯勒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对情境或客观条件的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不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领悟,也就是顿悟。2-21•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托尔曼建立了符号学习理论。他指出,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而非对刺激所作的单纯反应。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相联系的“认知地图”。•他于1930年通过三路迷津试验等经典研究来证实符号学习理论。2-22托尔曼三路迷津试验所用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白鼠有机会先游走于迷津里的各个通路,熟悉整个环境。托尔曼发现,白鼠在从起点到食物箱的各个通路中,最喜欢走通路1,若干次尝试之后,白鼠从起点到达食物处的速度明显提高。进入正式试验,他先在A处堵塞通路,发现白鼠迅速退回,改走通路2,此后再在B处将通路阻塞,此时白鼠已经知道通路1和通路2都行不通,而径直趋向最远的、练习最少的通路3。2-23•托尔曼据此实验提出,白鼠在迷津中四处游走之后,学到的不是一系列动作,即不是对特定刺激做出的特定反应,而是某种比较抽象的和整体性的东西——迷津本身的空间布局。托尔曼为此提出认知地图的概念来表明动物在这类实验中所习得的东西。白鼠学到的是:食物在哪里;哪几个通道不通;哪些通道通向目的箱。一旦白鼠把这些信息同化到它的某种认知地图中去,它就知道目标在哪里以及应该怎么走,而不需要凭借任何一种固定的位移系统来做到这一点。2-24•白鼠学到食物所在方位,并非只是把机械的左转右转的活动联结在一起,而是把迷津通路中某些特征(行动方向、到达目的地的距离及其关系)作为符号标志,并通过对符号之间关系(手段一目的一关系)的辨别,来获得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形成一个认知地图。2-25•托尔曼等人为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对学习所起的作用,设计了一个实验。•托尔曼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为有食物奖励组,每次到达目标均得到食物强化,乙组为无食物奖励组,每次到达目标均无食物强化,甲、乙都是控制组。丙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才开始给食物奖励。实验表明,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三组白鼠在到达目标箱前所犯的错误(进入盲港)次数都逐渐减少,其中有食物奖励的甲组学得比乙组和丙组快。但令人是惊异的是,丙组在第11天得到食物强化后,它的错误骤然减少,成绩迅速赶上甲组。可见丙组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然得不到食物,但在每次练习中同样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并形成了认知地图,只不过没有在行为中实际表现出来而已。托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潜在学习。2-26•潜在学习是托尔曼提出的一种学习现象,它是指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亦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其学习效果并未明确显示,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学习与操作不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常常潜伏在学习者的记忆中,只有当目的物出现时,潜在学习才通过操作表现出来,强化物的出现,就为动物的学习显示了目标,它对于学习来说至关重要。2-27•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也可以被看作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的形成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2-28•同化是指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图式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不能有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2-29•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教学应该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起点,引导儿童建构新的知识经验。2-30•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假设、解释,不是绝对的,会随着认识的加深,不断进步,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填鸭式”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即用原有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通过新知识补充或改变原有知识结构,使其更完善。2-31(五)社会学习理论1、模仿与观察学习(非尝试性学习)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4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现阶段和动机阶段。2、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人们也可以进行学习,这就是替代性学习。2-32(五)个体行为塑造1、通过强化学习者逐步趋近预期目标(最终行为)的每一步,来教授新技能或新行为。2、原则:强化的行为,不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但同时又能扩展为新的技能。2-33三、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体行为(一)社会人口学因素与个体行为(二)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三)全球化与多元化背景下的行为管理2-34(一)社会人口学因素与个体行为1、年龄年龄越大的员工,其流动率越低。随年龄增加,健康状况不佳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缺勤率升高,可以避免的缺勤率降低。年龄和工作绩效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在年龄与工作满意度2、性别3、任职时间2-35(二)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品方面的成就。文化的本质内核是由传统的(即历史衍生的和选择的)观点,尤其是其所附带的价值观构成的。文化体系从一方面来讲,可被视为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克罗伯、克拉克洪2-36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是分析民族化差异最有价值的理论工具.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2、权力差距3、不确定性规避4、男性化与女性化•(二)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37(三)全球化与多元化背景下的行为管理1、文化冲突的原因与表现2、民族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关系2-38•案例:邦尼贝尔工厂的员工平均年龄为70岁•邦尼贝尔工厂们于俄州湖木市,工厂的早班包括86名装配线工人,他们要完成包装并打包10800支口红的任务。公司规定,数量超过10000属于优秀水平。不过,除了他们达到的生产目标令人吃惊之外,这条装配线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工人的平均年龄超过70岁,最大的一名工人90岁。2-39•这支由老年人组成的生产队伍成立于1997年,当时公司需要工人,但劳动力市场人员十分紧缺,而年长者的数量却相当多。公司总裁本人也76岁了,他提出了这个想法。负责生产和打包车间的高层管理者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觉得年老员工干活太慢,而且在一个高科技的世界中,一旦出了差错则代价更大。他们担心老年人会抱怨自己干不了这份工作,或是他们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或者他们会感觉不好。公司总裁否定了这些刻板印象,虽然他也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公司拥有老年工人队伍,但是他说:“让我们试一下吧,这样才能知道是否可行。”2-40•这确实可行。现在邦尼贝尔公司共有500名员工,其中将近20%为退休员工。这个工作群体从事的是那些曾经被外包出去的工作,在最初4年里,他们为公司节省了100多万美元,并且有力地驳斥了对他们的怀疑态度。管理层制定并完成了工作目标。员工的离职率几乎是零。而且,只要公司需要,还有一长串的老年人作为候补参加这项工作。老年人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他们是最理想的新员工资源。2-41•老年人不仅证明自己是高生产率和忠诚的,他们还帮助企业节省了开支。由于绝大多数人有社会保险,他们并不完全依赖这份工作来养活自己。他们无需达到每小时15~20美元的工资标准就可满足自己的要求。对于刚开始时每小时7.5美元、1年之后涨至8美元的工资,他们常常快乐地接受了。另外,由于不用给这些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公司又因此节省了一笔开支。这些工人中绝大多数享受夫妻医疗计划或医疗保健,所以无须额外的投资。2-42•[问题]1.这一案例中的实际情况与本章中有关年龄的研究之间有何联系?2.这家工厂是否实施了一些反年龄歧视的活动?3.如果年老员工与年轻员工混合在一个部门,你认为这些老员工是否也会做得一样好请找到论据支持你的观点。4.你是否认为邦尼贝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