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华罗庚走进作者•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中国著名数学家。预习检查•1、字词梳理•劫难jiénàn:灾难;灾祸。历经劫难。•劫数jiéshù:一种宗教用语,原指极漫长的时间。后亦指命中注定的厄运。•借鉴jièjiàn: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头衔tóuxián:职务和级别的名号总称。•幌子huǎngzi:幌,帷幔。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炫耀xuànyào•警惕jǐngtì: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班门弄斧(bānménnòngfǔ):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好高骛远(hàogāowùyuǎn):好:喜欢;高:过高;骛: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远:过远。意为:脱离实际去追求过高的、难以实现的目标。•锲而不舍(qièérbùshě):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勤能补拙(qínnéngbǔzhuō):勤奋能够弥补不足。•实事求是(shíshìqiúshì):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2、成语梳理•知难而进(zhīnánérjìn):迎着困难上。•精益求精(jīngyìqiújīng):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埋头苦干(máitóukǔgàn):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坚持不懈(jiānchíbùxiè):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骄傲自满(jiāoàozìmǎn):自高自大,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课文结构简析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出作者自己的“自学”经历。第二部分:(2-14)追述自己三劫的经历。第一劫:早年碰到种种困难,靠顽强自学,刻苦专研,取得工作与成绩。第一劫遇到的困难有哪些?1、最高学历是初中,靠自己的“啃”书本来钻研学问。2、贫困失学,因病腿坏,在补习班教书,被认为“不合格”的教师,后当会计仍发奋钻研。3、在清华大学办杂事的“数学系助理”,仍继续抓紧学习做个懒人可不行,要加强努力才赶得上。第二部分第二劫:抗战期间,在昆明的艰苦环境中,由于坚持不懈有了成果,人家还是不得不承认的。第三劫: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坚持工作,做出了成果,得到世界上学者的承认。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作者指出任何时候都会遇到困难,但是困难不会比以前遇到的严酷,在乘机面前不能满足,做学问没有止境。思考问题:作者在艰苦的环境里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证明了什么?取得的成果:完成了高质量的科研论著,因此当上了美国的“洋教授”。证明了:在艰苦的环境里,由于坚持不懈,有了成果,人家还不得不承认。文章的主旨:勉励中学生要珍惜现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知难而进,锲而不舍。艺术特色•1、夹叙夹议,主旨鲜明。作者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叙述时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叙述中始终围绕“在困境中”的“发愤求进”,适时加以议论,突出文章的主旨。•2、语言平实,极富教益。作者自始至终以一个长着的身份,以平和的语气、平实的语言,想青年娓娓道出自己的不寻常的经历,但从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和真挚的希冀,给人以榜样,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终身的教益。这篇演讲,通篇表现了华罗庚先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他对后辈的殷切希望。该演讲是华罗庚1981年在金坛为勉励中学生发愤读书发表的演讲。华罗庚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里非常杰出的代表,然而他却只有初中毕业,并因家贫患病而落下跛脚的残疾,但是,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因此而发奋努力,刻苦钻研,而最终达到我们很多常人都没法达到的高度,在36岁时聘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后成为中科院的副院长。从他的演讲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我的努力和坚韧可以达到目标和走向伟大,巨大的艰难困苦能够成就宝剑的锋利与光辉。课堂练习:1、华罗庚最高学位证书是在我国通过考试后获得的吗?(不是)2、有大学文凭就一定成才吗?怎样才能成才?不一定。要不断发奋求进(努力求进)3、钻研学问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能够真正用心去深入研究,肯钻研。4、“我前后大约用了六年半的时间”,“有的要用八年”这两组数据说明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学习要自己努力。努力就可以很快上去。1、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靠学习。2、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3、科学成就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期的积聚才有点滴汇成大海。4、时间是有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