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的构成与认识住宅区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住宅区的构成住宅区包括住宅、道路、绿地,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体育、服务、教育、管理等内容。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规模——分级1)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住宅区的分级与构成关于社区构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住宅区规划与社区规划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要求1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动机与个性》中提出了“需求层次”学说:1)需求金字塔构成模型2)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2规划设计要求2-1方便利用规划手段,使设施配置和空间布局在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生理承受范围之内。1)配建要求:居住(小)区中与人口规模对应,并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时投入使用的服务设施的多少。配建水平通常以千人指标计算。2)千人指标千人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千人分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千人(分项)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2-2舒适在满足“方便”的条件下,功能适宜、设计合理、绿化良好、施工精良,从而使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舒适感。1)居住密度:单位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可用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等指标表示。2)人均用地:总用地/总人口3)人均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总人口4)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与设施标准2-3卫生通过有效防治,保证室外绿地与活动场地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良好。2-4安全对防止火灾、地震、交通安全的考虑,以及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犯罪何保证人身安全。2-5美观3设计总体原则3-1社区发展原则1)适宜居住2)识别与归属3-2生态优化原则采取积极的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利用环境条件和先进的技术,营造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方便生活的生态型住宅区。3-3共享社区原则1)共享设施2)共享服务3)共享环境4)共同参与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1)按使用性质分(2)按使用频率分(3)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1-2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2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2-1配建指标的控制住宅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千人指标。并以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进行总量的控制。2-2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m2/千人)3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要求3-1配建水平3-2服务半径(1)定义(2)确定服务半径的因素1)居民的使用频率2)设施的规模效益4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4-1规划布局需考虑的因素4-2几种常见的规划布局4-3实例分析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1交通方式与特征1-1交通方式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1-2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体能交通时间交通费用2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2-1人车混行2-2人车分行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3道路的类型与分级3-1道路的类型1)机动车道2)非机动车道3)步行道3-2道路的分级1)分级的依据——功能上——布局上——技术上2)红线3)道路的分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4道路系统规划4-1设计原则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3)道路分级设置,满足不同要求;4)满足日常需要的基础上,注意特殊车辆出入的需要;5)道路走向布局注意日照、通风条件;6)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7)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特殊需要;8)旧区改造中注意结合原有设施,并为建筑、绿地布置创造良好条件;9)路网设计结合各种设施的布局要求;10)道路设计有利于编号、寻访、识别4-2设计规定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2)无障碍设计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x12米的回车场;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5)适当的停车场地;6)纵坡设计要求;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x4米的消防车通道。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步行通道。住宅区的绿地1绿地的分类与内容1-1住宅区绿地在居住用地内栽植树木、花草,用以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环境。1-2绿地的功能1)创造优美、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2)构成促进交往的空间领域3)具有经济价值4)改善小气候5)遮阳、防尘、防风、防噪、降温、防灾1-3城市绿地的类型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2住宅区绿地的构成与分级2-1公共绿地居住区级公共绿地小区级公共绿地组团级公共绿地2-2宅旁绿地2-3专属绿地2-4道路绿地3绿地的规划原则与标准3-1住宅区绿地的规划原则1)点、线、面结合,形成系统2)服务半径合理3)结合地形4)结合功能5)选择与配置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3-2住宅区公共绿地和绿地设置的标准1)公共绿地面积大于400平方米,单边宽度不小于8米,有不少于1/3面积不在常年阴影区内。2)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建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住宅区的户外环境景观1软质景观1-1绿地与植物种植1-2绿地的规划设计2硬质景观2-1步行环境步行环境的设计要兼顾功能与景观要求。2-2车行环境1)通过路面处理限制车速和设置标识2)妥善处理动、静交通与居住环境的关系3水体1)作用2)常见形式3)设计重点住宅区的空间群体设计1空间的层次1-1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基本空间:建筑物、高大的乔木、尺度较大的构筑物辅助空间: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1-2外部空间的形成方式1)外部空间的形成方式围合占领联系2)围合空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较强的私密性——易于限定空间和提供监视——促进交往3)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4)图底分析方法1-3空间的围合1)围合空间的形成——平面围合——立体围合2)围合的程度——强围合——部分围合——弱围合3)居住空间层次的构筑4)领域感的建构1-4围合空间的变化1)变化空间的类型2)变化空间的大小与尺度3)变化围合空间的建筑类型4)变化围合空间的要素5)变化建筑的高度宅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1规划用地平衡表1-1规划用地平衡表用地面积(ha)比重(%)人均面积(m2/人)居住区用地其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其他用地注:其他用地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居住区的用地,如市级以上的公共建筑、工厂、单位等用地,以及不适于建筑的用地,包括住宅区工业用地。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2)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3)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1-2住宅区各项用地平衡控制指标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50-6-55-6570-802公建用地15-2512-226-123道路用地10-189-177-154公共绿地7.5-185-153-6居住区用地1001001001-3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2技术经济指标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1)居住户数(户、套)(2)居住人数(人)(3)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4)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5)人口密度=每公顷住宅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6)建筑面积密度(毛密度、净密度)(7)建筑密度(毛密度、净密度)(8)停车泊位(停车率、地面停车率)(9)绿地率=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住宅区用地面积的比例(%)住宅区的竖向规划与管线综合1竖向规划1-1竖向规划的内容研究地形的利用与改造方式,确定地面排水组织,确定建筑、道路、场地、绿地及其它设施的地面设计标高,并计算土方工程量。1-2竖向规划设计方法设计标高法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格法1-3竖向规划的原则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2)符合场地适宜的坡度3)满足排水管线的埋社要求4)避免土壤受冲刷5)便于施工、符合工程技术经济要求2管线综合2-1管线综合设置的内容住宅区内应设置:给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讯、电视、宽带等管线设施,及预留管线埋设位置。1)给水系统(1)内容(2)供水方式(3)供水系统2)排水系统(1)内容(2)排水体制(3)排水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