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柳宗元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在他被贬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州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友情提示:篁竹()清洌()卷(juǎn)石底为坻()为嵁()佁然()参差()披拂俶()而远逝悄()怆()幽邃()翕()忽青树翠蔓(màn)huánglièchíkānyĭsuìcēncīchùqiǎochuàngxī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即“如佩环鸣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竹林名词用作状语,向下水格外清凉即“以全石为底。”即“石底卷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靠近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译一译;从小丘向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向下走就见到一个小水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交代小石潭的方位。---直抒胸臆“乐”写发现小潭,水尤清洌。视觉:清,触觉:凉这一句写潭中石头。间接说明潭名由来。这一句写潭周围的树木。--颜色,形貌,动态。第一段: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全貌,突出环境的清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副词,大约表示约数名词作状语,在空中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即“影布于石上”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轻快迅疾的样子第二段写潭水,游鱼表现内心的愉悦。(近)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明写了鱼,暗写了水,正侧面结合,写法:动静结合、拟人修辞,特写镜头。穿透译文•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似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在跟游人逗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时隐时现斗、蛇: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表修饰,不译。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狗的牙齿那样。指示代词,那交错的样子它的,指溪水的。第三段写小石潭外溪流蜿蜒曲折,岸势交错不齐,形象生动。(远)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冷坐于潭上。寂静凄清使…凄凉,使…寒冷凄凉幽深。悄怆:凄凉。深因为停留于是,便代词,指小石潭的景物连词,表顺承,不译。离开译文•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便离开了。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印象和感受。描写小石潭凄清的环境,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抑郁、孤寂。(借景抒情)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跟随着同去第五段写同游者的姓名,相当于附录。译一译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我一同前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中心: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再读课文,用我觉得小石潭很,说说你对小石潭的感受。•游石潭寄情山水忧难遣•绘美景融意词句愁自知以:①全石以为底②卷石底以出③以其境过清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坻,为屿。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②以其境过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不可知其源差:①参差披拂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一词多义(介词,用)(承接,“而”,表承接不译)(连词,因为)(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形容词,清澈)(形容词,凄清)(副词,大约)(可以)(形容词,长短不一)(动词,交错)而:①潭西南而望②乃记之而去③隶而从者环:①如鸣佩环②四面竹树环合。一词多义(表修饰)(表顺承)(并列)(玉环)(环绕,围绕)1.闻水声古今异义:2.潭中鱼可百许头3.影布石上4.不可久居5.乃记之而去古:听到,见到今:用鼻子嗅古:表示约数今:允许,许可古:映,显现今:做衣服等的材料古:停留今:住古:离开今:跟“来”相对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词类活用:2.心乐之3.下见小潭4.皆若空游无所依5.似与游者相乐名词作状语,向西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名词作状语,向下名词作状语,在空中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6.斗折蛇行名作状,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8.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资评108页1)理一理先写看见竹林,听到水声,见到小谭;接着描写潭中之景,着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特点: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的特点。(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闻声—见形)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第一段(资评109页3)(2)这种记叙叫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3)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行”“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明确: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1)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2)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比喻修辞(四)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四自然段: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第四自然段:明确: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中心句,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环境特点;又由景及人,传达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凄苦落寞,表现了他内心无法疏解的苦闷。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感受?明确:1.小石潭远离尘世,充满生机却无人欣赏,以及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与作者的境遇相似。2.流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压抑,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情常常是悄怆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得出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文章先写“——”,后面又写“——”?。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幽伤的心情)观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隔闻伐取见荒僻幽静篁竹水声潭水树蔓幽美移步换景乐游鱼然不动尔远逝潭水游鱼阳光影清澈动静结合侧面写水特写镜头乐溪身:斗折……可见岩势:犬牙差互曲折蜿蜒参差不齐动静结合形象比喻竹树环合幽深冷寂寓情于景记同游者凄神寒骨总结:1.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2.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