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非遗保护第六章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国外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一、古希腊对神话传说的传承及其意义《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关于荷马所生的年代和是否确有其人都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荷马史诗》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荷马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将两部史诗整理定型的作者。《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阿喀琉斯在愤怒之下拒绝参战。只有阿喀琉斯才是赫克托尔的对手,因此他拒绝参战就必然引起希腊联军的失利。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为赫克托尔所杀。战友之死与盔甲被丢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重新回到战争,最后杀死了赫克托尔,特洛伊沦陷。某部落首领奥德修斯刚得贵子,便别妻远征。战争进入第十年,奥用木马藏兵,希腊军队里应外合,攻陷敌城,赢了特洛伊战争。希腊军在回家途中因为英雄奥德修斯激怒了海王波塞冬(又译波塞顿)而遇到海难,全军覆灭,是奥德修斯凭借机智和勇敢,终于逃过一劫。可是因为波塞冬的愤怒未息,导致他找不到回家的航线而在大海里漂流。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荷马史诗》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口头程式理论:最初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解答一个疑难问题:荷马问题。米尔曼·帕里的意见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实际上是诗歌传统,它体现为许许多多个人,他们掌握了口头程式的编作技巧,并将此技巧传授给他们的继承人。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在前南斯拉夫所从事的田野作业,其意图是将以手稿文本形式存在的荷马史诗与南斯拉夫歌手们唇间活生生的口头史诗传统相对照,这些文盲歌手们能够吟唱长达数千行的诗作。从最初的比较——古希腊的与南斯拉夫的两大传统之间——算起,口头理论已迅速在全世界的许多语言传统中获得运用和发展。帕里和洛德著述的核心,是关于结构的观念。即在口头传统创作过程中无处不在的rei或“词”的系统。于是帕里-洛德的程式(修辞学层面的“词”)、主题(典型场景层面的“词”)和故事型式(整个故事层面的“词”)是歌手的组构部件和发表单元,演唱中的特殊化语言便是由它们构成的。这些单元——不是我们观念和术语中的词——正是荷马和他的其他传统中的同道们所赖以建构他们诗作的东西。《故事的歌手》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圣经》之作”。胡适在《白话文学史》里说:“古代的中国民族是一种朴实而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他们生在温带与寒带之间,天然的供给远没有南方民族的丰厚,他们须要时时对天然奋斗,不能像热带民族那样懒洋洋地睡在棕榈树下白日见鬼,白昼做梦。所以《三百篇》里竟没有神话的遗迹。所有的一点点神话如《生民》、《玄鸟》的‘感生’故事,其中人物不过是祖宗与上帝而已。”把中国神话的不发达归结为民族气质的重实际而不富于幻想。鲁迅在其力作《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里推究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道:“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然详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别,天神地只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鲁迅的分析有三个要点:一是说由于地理环境的不优越,养成了中国人重实际轻玄想的民族性格,在这种民族精神之下,零碎落后的神话难以发展为完整而发达的神话。二是说由于儒家的崇尚实际,不务玄虚,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荒唐之说”),不但没得到发展,反而日渐散失。三是说由于中国人的观念中,天神、地神和人鬼混淆不分,这样,人死为鬼的传说天天产生,就必然排挤掉神话的地位,使神话日渐沦落,不能发展。茅盾的《神话研究》认为,中国神话的不够发达,原因有二:一为神话的历史化,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以诱引讲述神话故事的诗人出现。神话的历史化,固然也保存了相当的神话;但神话的历史化太早,便容易使神话僵死。至于诱引“神话诗人”产生的大事件,在武王伐纣以后,便似乎没有。穆王西征,一定是当时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所以后来就有了神话的《穆天子传》。自武王以至平王东迁,中国北方人民过的是“散文”的生活,不是“史诗”的生活,民间流传的原始时代的神话得不到新刺激以向前发展,结果自然是渐就僵死。散文的生活是现实主义的,史诗的生活是浪漫型的,后者对神话的产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是神话发展的依据。高亨在《上古神话》里,提出这么几点见解:第一,上古神话原在口头流传,经过后世记录,才有可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但我国古代没有记述神话的专书,许多神话根本无人写在书上,以致故事失传。封建社会的人多以历史的尺度来衡量神话,都以为“其言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这样就使大批神话散失了。第二,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先秦时代,也有人在著书立说时涉及神话。这客观上保存了少数简单的片断的故事,但由于著书时的引用神话,无非是取其一端,作为文章的论据,所以不会全文摘引,这就使原来完整的系统的故事,变得支离破碎了。第三,历史上几经焚书,书中所写到或涉及的神话故事也就随之消亡了。如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里提到的《禹本纪》、《归藏》,多言怪物神异之事,现在却见不到了。吕振羽在《殷周社会研究》,杨公骥在《中国文学》第一册里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希腊神话之所以富有人情味,曲折有致,而且较有体系,与古希腊时代的商业经济有关。商业经济能增进民族文化的交流,扩大人们的眼界,活跃人们的思想,锻炼、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而这些正是神话赖以向前发展并发展为发达神话的重要条件。史前期的低级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神话,而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时期的先进的商业经济,则是神话由零碎向完整、由片面向系统、由兽形向人形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是保持着原来的农耕经济及建立于其上的一系列宗法思想、专制政体的。因此就缺乏一种民主的空气、活泼的思想、幻想的特点,所以也就没能发展为发达神话。思考:以上学者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原因分析你赞成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二、古印度对民族口头传统的传承吠陀,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大概已经形成,全部编成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因此,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梨俱吠陀时代或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阿达婆吠陀》则最晚集结完成;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被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泰戈尔曾说:“几个世纪过去了,但是《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源泉在印度这个国家并没有枯竭。每天,每个村子里的每个家庭,都在朗读其中的诗句。”《摩诃婆罗多》被称为“历史传说”,《罗摩衍那》被称为“最初的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季羡林认为,前者风格比较简明、朴素,在文体上代表一个比较原始的阶段;而后者则有不少精致细腻、彩绘雕饰的诗章,处于从史诗向古典梵语文学发展的过渡阶印度两大史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当,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这一时期印度出现了君主制,印度文明正从森林文明向封建文明过渡,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对人生、社会如何发展产生疑问并进行了探索。《摩诃婆罗多》的用意并不在于表现战争的伟大意义,它倡导的也不是英雄主义,相反,它详细描写大战的前因后果,反复讨论了人生与社会的各种问题,这与西方史诗大不相同。而《罗摩衍那》比较专注于塑造罗摩的形象,更符合西方英雄史诗一般的特征。在《罗摩衍那》中,罗摩就是善和正义,罗波那就是邪恶和非正义,《摩诃婆罗多》中复杂的哲学与宗教探讨,在《罗摩衍那》中演变成了社会理想与道德规范,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君主制社会出现以后,当人们无法将复杂的“正法”问题讨论清楚时,在习惯心理上就会将理想与希望寄托在体现神性的君王身上,罗摩恰恰是这种君王理想的完美体现。卡提亚达姆梵剧出现在喀拉拉邦,是印度最古老的一种神圣的戏剧。它产生于2000多年前,是梵文古典主义与地方传统紧密结合的唯一例证。所谓地方传统,主要是马拉亚拉姆方言的喜剧和客拉拉喜剧。面部的表情(尤其是眼睛)、动作和姿态组成极为精确规范的舞蹈语汇。卡提亚达姆梵剧传统上是在印度教神庙中的库坦巴拉姆剧院表演。最初,因为演出的神圣性质,观众面受到限制,后采才逐步开放。然而演员的角色仍保留着神性,演出前要举行净礼仪式,整个演出过程中,舞台油灯长明不熄,象征神明在场。男性演员(均出自察吉亚部落)的表演教材都是由师父单独密传的,且极其具体。直到近期,这些教材仍然由某几个家庭密藏不漏。古典梵剧一般为独幕剧,情节非常细微具体,以致演出全剧可持续40天。鸠提耶耽梵剧是印度唯一男(Chakyar)女(Nangiars)同台演出,并有打击乐(Nambiars)伴奏的剧种。克拉拉帮的梵剧——鸠提耶耽代表了印度最古老的鲜活戏剧传统。该剧一般都在印度教神庙中的库坦巴拉姆演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鸠提耶耽梵剧,是梵文古典主义与地方传统紧密结合的唯一例证。所谓地方传统,主要是马拉亚拉姆方言的喜剧和客拉拉喜剧。面部的表情(尤其是眼睛)、动作和姿态组成极为精确规范的舞蹈语汇。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有60余部﹐长达10万行左右)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长达21万多行,共2000万字)。著名的有彝族有《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苗族有《苗族古歌》,壮族《布洛陀》,《布伯》;纳西族《创世记》,瑶族《密洛陀》,佤族《司岗里》,侗族的《侗族祖先从那里来》等等。南方20个民族共有30多部创世史诗,其中仅云南16个民族就有20多部创世史诗。第二节战后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一、日本:以立法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1949年1月24日,(昭和二十四年)法隆寺金堂发生火灾,金堂初层内部柱子和壁画被烧毁。(据《日本书纪》天智九年(公元六七〇)条云:“四月癸卯朔壬申,夜半之后灾,法隆寺,一屋无余,火雨雷震。”)1950年7月6日,京都鹿苑寺金阁大火。1950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文化财保护法》。8月29日,开始实施。发展历程文化财保护法(1950)对于文化遗产类别体系的建立“无形遗产”保护价值的肯定“有形遗产”保护文化财保护法修订(1954、1975)文化财保护法修订(1996、2004)对于文化遗产类别体系的细分“无形遗产”内容的扩充保护手法的多样化保护制度的完善古社寺保护法国宝保护法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文化财保护法》第一章第2条的3款明确规定了无形文化财产是指“表演、音乐、工艺技术及其它无形的文化类生产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