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讲课必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其中《太阳照样升起》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迷悯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名称来源于海明威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鲜明的形象。使感情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阅读课文,体味作者叙述风格,揣摩人物心理世界,理解小说主旨“较理性的深入分析”的依据•小说的八个基本元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整体感知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自由朗读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首段:场景描写,介绍环境主体:由对话构成情节末段:交待结局思考:对话人分别是什么身份?我——老人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战争前夕,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我”与一位老人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对话。“我”是谁?“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如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有限视角——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小说《祝福》•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老人是谁?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鉴赏对话内容挖掘对话隐藏的意蕴(冰山理论)对话中,“我”关注的是什么?“老人”关注的又是什么?★一问家乡(从哪里来?)★三问家(你没家?)★二问动物★四问政治态度我与老人的对话围绕哪些内容展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121.从微笑中你读出了什么?“微笑”——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课文的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所谓的冰山理论,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把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的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思想、感情乃至语言动作等海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内涵是作家省略掉的部分,但这部分读者可以感受到,好像作家已经写出来了一样。但是,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试举例谈一谈课文中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冰山理论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17)(24)(28)(32)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一无所有的老人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伴侣,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只顾自己的逃命时,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可贵,老人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问家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四问政治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老人对故园充满留恋,对未来感到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冤--怨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复活节”代表重生和希望,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谴责,揭示了中心。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2、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托心情(天色阴沉,乌云密布)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总结:总结: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作业: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