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教师资格考试命题导向:•命题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考查死记硬背知识,不指定教材。综合素质——考试内容•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针对教育理念、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分为职业理念、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大模块。综合素质——试卷结构•通过对大纲的解读,可以得出综合素质主要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考查方式,其中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理解;主观题包括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灵活性较高,对考生的要求较高。•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33道考题中,单选所占比重约为88%,但是分值仅约占39%,因此提醒广大考生,针对单项选择题,要在保证一定正确率的基础上快速作答,给主观题分配足够的时间。备考策略•职业理念模块对于大部分知识点只需识记即可。但是该模块涉及到材料分析题,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建议考生着重理解教师观、学生观(儿童观),并能够结合材料加以应用、分析。•教育法律法规模块一般只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此部分复习过程中,广大考生对考纲中涉及到的法律加以了解即可,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应该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在复习时,广大考生需要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才能在单项选择题中取得较高的正确率。另外,在材料分析题中,需要着重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尽可能做到少失分。备考策略•文化素养模块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是考查形式一般只是单项选择题,所以提醒广大考生在复习时不能够轻易放弃,要对考纲中的知识点加以简单识记,其中尤其需要注意中外文学史上重要文学作品和作家。•基本能力模块中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这部分的知识需要简单了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阅读理解能力和更多的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所以这部分知识在复习时更多的是需要多练,在解题过程中寻找答题策略。•综上所述,尽管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涉及的知识面广,但是只要广大考生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复习,合理分配时间,相信大家都能够顺利通过综合素质考试。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往年统考真题,在真题中体会统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势,总结统考的答题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有效的复习。12《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一: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义务《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的职业道德2、教师的职业行为模块四: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科技发展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常识13《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五: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14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第二章:学生观第三章:教师观第一节:素质教育观1第二节: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第三节:素质教育观的运用3第一章:教育观17第一章教育观考纲的要求(中小学):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的现象。考纲的要求(幼儿园):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第一章: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素质教育观•1.什么是素质•所谓素质,就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第一,自然素质,分为身体和生理的素质。主要有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消化、循环、内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统的健康和良好教育,以及良好的运动和适应能力。•第二,心理素质。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的智力因素。•第三,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以及审美的知识和情趣等等。•这三种素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产生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观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对当时应试倾向的一个回应。2.素质教育观的形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素质教育”最早的表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系统的思想,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途径:1.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2.日常生活与活动3.学习环境4.家园合作5.社区教育资源方法:1.游戏2.讲解3.讨论4.观察5.参观6.示范7.实验8.多媒体的运用2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途径:1.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3.家校合作方法:1.讲解2.讨论3.观察4.参观5.示范6.实验7.练习法8.多媒体的运用24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途径:1.德育优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3.课程教育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方法:1.中学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25第三节:素质教育观的运用第二章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许多事实证明,人的品格、性格、能力等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是他自己的创造者,都是自己信念的形象。我相信你能自己做好……能干的小姑娘,你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别怕,你肯定能行!你一定要自己走路去上学。拿出男子汉的勇气,闯过来。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30•考纲的要求:•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明确的指出,德育、智育和体育是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人是由德、智、体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我国古代所推崇的“六艺”,即射、御、礼、乐、书、数,是对人全面发展的一种诠释。•马克思对人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证,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内容阐述中,明确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要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核心是对教育活动对象——学生所做的完整认识:•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3.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4.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5.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1.强调以人为本位,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和人的价值、丰富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生存竞争,把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人格完善和精神升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提出要注重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打好基础的理念;2.超越个体本位论的教育——即在重视人的发展、把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及社会发展的核心的同时,还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通过教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3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和措施。(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不仅坚持对学生进行应用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素质教育重视全体学生,是真正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34•(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良好的教育是提高个人和社会整体素养的重要手段。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多方面的教育,促进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说,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5•(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人类的社会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因此,教育的方针和目的最终也要转变到以“人”为中心,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上来。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展开教育,使人的全面发展与其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促进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目的。3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学中的运用•人是教育生成、教育行为存在的前提,是推进发展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内核”,所以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石。•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因材施教37第三节教育公正与学生共同发展•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就是无论学生的性别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