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简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徐志摩“再也没有比研究徐志摩更容易的了,因为他把什么都写了下来;然而,再也没有比研究徐志摩更难的了,因为他把什么都写了下来,你还要写什么呢!”——韩石山《徐志摩传》一、生平简介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诗歌集1924年《志摩的诗》收录的是1922年-1924年作品1927年《翡冷翠的一夜》收录的是1925年-1927年作品1931年《猛虎集》1932年《云游》徐志摩诗歌代表作:《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志摩生平简介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硖石一个大富商家庭。徐志摩的家庭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本应直接连接嘉兴杭州的铁路因徐家影响弯道硖石。)徐志摩因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小就可以上新式学堂,天性聪慧,兴趣广泛,好交友。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其父亲愿望到美国留学,先到克拉克大学学银行学,一年后,就以优异成绩毕业。1919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系。纽约是工商文明的代表,也正是这座大都会孕育了徐志摩的思想。在短短一年间,他修完了硕士课程。并通过硕士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192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这时,他最崇拜的作家是英国的罗素。1920年,他违背父愿,留到英国剑桥大学改学哲学。徐志摩在伦敦结识了林长民和他十七岁的女儿林徽因。徐志摩与林徽因相爱相惜,在伦敦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1922年冬,徐志摩回国,登报与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在北大、清华等校任教。1923年,新月社成立于北京,他是主要成员。1926年,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始新诗的格律化运动。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一席担任主编,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上海乘飞机到北京,因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遇难,时年35岁。人们感叹“一位想飞的诗人终于带着雨天的彩霞而去。”二、《再别康桥》分析诗人与康桥的关系康桥(剑桥),在伦敦郊外,英国文明的发源地,又是著名的风景胜地。1920—1922年,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康桥度过。康桥留给了他十分美好的印象。《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他曾写过三次有关康桥的诗文,分别是:诗歌《康桥,再会吧》,写于回国不久的1923年,是诗人热恋时的留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写于1926年,再次游玩欧洲,这是诗人阔别深情的回忆。诗歌《再别康桥》是第三次倾诉,时间是1928年11月,他第三次重返欧洲,回国途中顺道去印度(见泰戈尔),回来在快近中国南海的轮船上表达了对康桥的感情。康桥情结第一、剑桥大学有自由的学术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如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他详细地描绘了美丽的风景和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美丽的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第二、剑桥大学给他很深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以及政治理想。如在《吸烟与文化》中“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具体表现在:世界观复杂,但主要是爱国,反封建,讲人道主义,追求个人主义的爱、自由和美。胡适评价徐“单纯信仰”。艺术上,他接受了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政治理想上,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第三、康桥的生活曾给诗人一段难以忘怀的浪漫爱情故事。2、结构分析全诗大体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节):表现了诗人告别康桥的沉重心情。诗人采用“以轻运重”的手法,“哀而不伤”。在飘逸潇洒的风度中掩盖不住那难舍的淡淡忧愁。第二部分(2、3、4节):满怀深情的回味着康桥美景美好生活,表达自己依依不舍的心情。感情的物化,即将客观景物人格化,人物情感的具体化。如“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亦真亦幻,美到及至。愈写康桥之美,就愈表现诗人的哀伤。第三部分(5、6节),抒写了诗人追求理想及理想破灭的惆怅。表面上诗人畅游康河的情景,可以是实写,又是虚写,实与虚结合。“但我不能放歌……”,文锋速转,推向高潮,哀伤至极。第四部分(7节)、再次抒发离别时的沉重感,仍然是以轻运重的方式,故作潇洒,有点无奈,但并不过分感伤。3、思想内容(1)写了康桥之美,美得如同西天的云彩,抒发了诗人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2)写了心绪之乱,乱得像“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的彩虹似的梦。”政治理想的破灭。1928年国内政治黑暗。事业苦闷。艺术上曲高和寡。爱情婚姻上的曲折。(3)写了离别之怅。4、艺术特色(1)形象鲜明艳丽,物与我、情与景融合,创造了柔美而富有魅力的意境。表现在:强调了描写上的形象性和画面感。有人说《再别康桥》的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在追求形象性的同时出色地将我与康桥景色结合在一起。“我”的形象始终在康河的风姿中伫立。(2)比喻贴切自然,描写含蓄生动,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写诗技巧。“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的彩虹似的梦。”(3)语言轻盈柔和,音乐和谐优美,全诗呈现出一种格调高雅,手笔独特的色彩。首先在语言上,将日常的口语作了精练,但又不露痕迹,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自然写出,如清泉流出。三个“轻轻的”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又为全诗定下了轻柔缠绵的基调。“轻轻的”转向“悄悄的”伤感程度更甚。在音节上,每节四行,每行有三到四个音节,每节诗在二、四句押韵,个别诗节一、三也押韵。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形式上,每节二、四行在排列上均低一格处理,使诗行与诗行中歌咏的,表现出与河水的波纹一般,具有间隔美。附至今,人们对徐志摩感兴趣不仅是由于他的诗和他在文坛上的贡献,更因为他一生轰轰烈烈的爱情史。他的原配妻子是张幼仪。1922年,徐志摩登报与原配妻子是张幼仪离婚。这则通告成为头版头条。徐志摩也成为当时少有的以西式方式离婚的人。他的第二次婚姻娶得是他一个朋友的妻子陆小曼。婚礼上,证婚人梁启超讲的不是祝词,而是咒骂。徐志摩与陆小曼(1926年)但徐志摩一生真正念念不忘的是另外一个女人,甚至为了赶着去听她的演讲而不幸在中途坠机身亡。这个女人就是林徽因。林徽因在徐志摩死后,当天赶到山东,拿了一块飞机的木头残骸,挂在眠床边,直到死。徐志摩的爱情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三个女人:第一夫人张幼仪。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因为他跟张幼仪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特别是他们离婚之后所保持的那种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不过,有着美满婚姻的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是离婚了。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觉得这个婚姻,虽然是个好婚姻,却仅仅是个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爱情。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音。这是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的灵魂件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林徽音并不想为爱情做什么,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这是为婚姻做出杰出贡献者),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徐志摩,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也许他们的爱情如故(徐志摩死后,林徽音哭得最为悲切。),可林徽音却选择了婚姻,并没有选择爱情。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选择爱情而放弃婚姻的,古往今来,都是稀有之物。徐志摩的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看来是还没有实现了。这令立志追寻爱情(而不是婚姻)的徐志摩万分的痛苦。他还得继续寻找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徐志摩的爱情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愿了。并举行了时人不认可、电视观众却欢欣鼓舞的婚礼。婚姻和爱情总算合而为一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故事结局啊!然而,高兴似乎仍然为时尚早:因爱情而成的婚姻却并不幸福。浪漫与现实总是相距甚远的。陆小曼改变不了她好玩、挥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与父母不和、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也因生活的种种不快而常常吵架。为爱情而婚姻的结局,并没有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他深爱的人他与张幼怡他与林徽因他与陆小曼写作背景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诗歌鉴赏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