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概述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1、明诗文衰微的原因: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2、明代诗文分期: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一、诗歌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高启成就最高。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人。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有《缶鸣集》,存诗937首。赵翼称:“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青丘子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寓感》其一: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其二: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池上雁》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二、散文1,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宋濂的文学思想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文外无道,道外无文”。传记文则生动传神,如《王冕传》: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多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2、刘基明初著名诗文家。有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如《狙公》: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也。”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一、台阁体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其诗文多是应制、题赠、颂圣的内容,诗风雍容典雅,但内容空虚浮泛,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内容特点: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国初相业称三杨,公为之首,其诗文号台阁体,今所谓《东里诗集》大都词气安闲,首尾停稳,不尚藻饰,不矜丽句,太平宰相风度可见,以词章取之则末也。”诗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为应酬题赠。《四库总目提要》:“肤廓冗长,千篇一律。”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诗歌流派。成员谢铎、张泰、陆代、邵宝等人。他们论诗主张宗法杜甫,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他们的诗歌成就不高,首开明诗复古运动的先河。诗歌理论集中在《怀麓堂诗话》中:A,强调诗之言情。B,强调诗歌的格律声韵,开格调说先声。C,主张学古,反对泥古。少数诗歌有真实思想感情,如《偶成四绝》之《春至》:“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第十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一、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是一个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由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构成的文学团体,反对明初“台阁体”文风,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是明代第一个具有鲜明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创作倾向与风格的自觉的文学团体。《明史·文苑传》:“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从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切,而梦阳尤甚。”“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文学理论主张:1,反对宋诗和台阁体。“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有诗矣。”(《缶音序》)。2,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倡言“真诗在民间”,如《琐南枝》。3,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俊而实浅俗……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谢力振之,然古诗之法亦亡于谢。”4,强调诗歌调法。“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必半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李、何之争:李梦阳认为法古就是“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甚至认为“法古”就是“刻意范古,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驳何氏论文书》)。何景明强调“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进而认为要从古人入,还要从古人出,做到“舍筏达岸”(《与李空洞论诗书》)。评价:积极方面: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体现了对文学自身价值的一种新的理解。消极方面:缺乏艺术生命力。二、李梦阳李梦阳倡言复古,实际上是对诗歌创作上有一个完美境界的刻意追求。如《秋望》: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有些诗,表现的情感深切而真挚。如《结肠篇》中有云:言乖意违时反唇,妾匪无忤君多嗔。中肠诘曲难为辞,生既难明死讵知?李梦阳的许多拟古诗,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如《艳歌行》:晨日出扶桑,照我结绮窗。《陌上桑》:绮窗不时开,日光但徘徊。《七哀》:步出东郭门,望见陌上柳。《步出城东门》叶叶自相当,枝枝自相纠。《董娇骁》: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李梦阳的散文,在当时树立了新的范式,特别是他的碑传文,其中《梅山先生墓志铭》可为代表。第二节归有光与唐宋派一、唐宋派明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以反拨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1、背景明之性理诗,源于宋代邵雍《伊川击壤集》。邵雍精通象数之学,借诗歌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四库提要》:“沿及北宋,鄙唐人之不知道(天理),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此集尤著者也。”邵雍开诗歌纯说理之风,后人称之为“击壤体”。明代自曹端开始,以理学著称,薛瑄使之成风气,中期有陈献章、庄昶,时称“陈庄体”。如邵雍《闲吟诗》:忽忽闲拈笔,时时乐性灵。何尝无对景,未始便忘情。句会飘然得,诗因偶尔成。天机难状处,一点自分明。2,创作主张:A,文道合一。唐顺之《与王遵岩参政》:“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三代以下之诗,不有如康节者”。B,本色论。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第二书》:“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C,强调文章的法度。唐顺之《文编序》:“圣人以神明达之于文,文士研精于文以窥神明之奥。”茅坤《与郁秀才书》:“缙绅先生好摹画《史记》、《汉书》为文章,而于公卿士庶志铭传记,特借《史》、《汉》之肤发以为工,而于斯人之神理或杳焉未及。”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著有《震川集》,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代欧阳修”。归有光与唐宋派的关系:1,归与其他三人交往极少,现只存茅坤与归有光在长兴县时一首诗。2,文学主张不同。前三人主张学唐宋文,再学史汉文章;归则推崇《史记》,对后来的文章不限一家。3,创作风格不同。前三人喜谈性理,议论纷繁,思辨性较强;归则长于琐事,骨肉亲情,文笔朴素简洁,严谨有法。归有光的文学创作以散文见长,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用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寄托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寒花葬志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世贞《归太仆赞并序》:归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唐宋派倡导唐宋文,与前七子“文必秦汉”并无本质区别,落入唐宋文的窠臼。加之其八股味和道学色彩,充满头巾气,不久被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所取代。第三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明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重新在文坛上标举复古大旗,反对唐宋派的理学色彩,推崇李梦阳、何景明,效法汉魏、盛唐,提倡格调、法度,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为区别前七子,故称这为“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一、文学主张:1,完全继承李、何的复古理论。他们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王世贞《艺苑卮言》:“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元无文。”2,讲究法度格调。王世贞提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文之与诗,固异象同则。”(《艺苑卮言》)3,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的主导作用。提出“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要“直写性情”。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七子以李攀龙为冠,……今观其集,故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讥。然攀笼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明史·李攀龙传》:“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