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证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占4学时,其他2学时。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2.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3.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和排斥。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2.五性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2.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概说(不列标题):叙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一.注重宏观观察二.注重整体研究三.擅长哲学思维。四.强调功能联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共12学时,其中精气学说2学时、阴阳学说5学时、五行学说4学时、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1学时)第二章藏象【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3.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教学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四.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第二节五脏一.心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2.生理特性:主通主明。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附:心包。二.肺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三.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2.生理特性:主升举;喜燥恶湿。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四.肝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2.生理特性:肝为刚胜;主升发。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五.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2.生理特性:主蛰藏。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附:命门第三节六腑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一.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奇恒之腑之一。二.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生理特性:宜降则和;胃气的概念。三.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四.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五.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第四节奇恒之腑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五脏六腑中讨论。一.脑:为髓海,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附:精室。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有条件时可设计脏腑功能方面的实验课。共20学时,其中概说2学时,五脏l0学时,六腑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4学时。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二.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三.精的功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四.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本功能。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二.气的生成1.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三.气的运动与气化1.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2.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四.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c2.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五.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第五节神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二.神的生成: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三.神的作用: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宰。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有条件时可设计相应的实验课。共8学时,其中气3学时,精、血、津液、神、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各1学时。第四章经络【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学说的应用。【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共8学时,其中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1学时,十二经脉5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1学时。第五章体质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质的结构、体质的特点和体质的标志。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二.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包括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和治疗的关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