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第三节清式建筑做法名称第一部分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点和多民族风格返回主页•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古代文化曾经在世界历史上有着丰富而辉煌的成就(我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建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国的祖先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在上古时期都用木材和泥土建造房屋,后来很多民族逐渐以石料代替木料,唯独我国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已经有五千年历史了,它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一个独特的体系。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1、原始社会建筑(萌芽时期)2、奴隶社会建筑(草创期)3、战国-秦汉时期建筑(古风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过渡期)5、隋、唐、五代时期建筑(高峰期)6、宋、辽、金时期建筑(守成期)7、元、明、清时期建筑(停滞与衰落期)1、原始社会建筑(萌芽期)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萌芽时期,主要有两种原始人居住模式:穴居与巢居。原始社会的穴居:于黄河流域产生,后演变为木骨泥墙。例1:陕西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住房例2:郑州大河村(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社会的巢居于长江流域多水地区产生,后发展成干阑式建筑。2、奴隶社会建筑(草创期)历史背景:历经夏、商、周三代。建筑特点: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草创时期,古典建筑初步确立,但仍较原始。具体表现:初步完成了木构架形式及结构体系,掌握了筑高台的做法,但建筑未摆脱原始状态。礼制对建筑的布局开始有了控制,表现出等级森严的秩序,影响了中国以后几千年的建筑。奴隶社会的建筑处于或刚脱离“茅茨土阶”阶段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传统院落式建筑布局初步定型,礼制确立。尚处“茅茨土阶”(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形容房屋简陋,或生活俭朴。)阶段,无瓦,屋顶十分简陋。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遗址上有大量的房屋台基,上面排列着整齐的卵石柱础和木柱的遗址。3、战国至秦汉时期建筑(古风期)历史背景:战国后,秦朝的建立对中国封建社会具有开创性,汉代400年则形成统一的汉文化。统一的文化促成建筑体系的更大发展与趋于统一。建筑特点:建筑艺术形象古朴凝重,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许多不定的因素。结构上木构体系趋于成熟(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结构方法形成),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但尚无解决大空间的技术。斗拱成组,并普遍应用,但形式不统一。屋顶形式丰富起来。建筑类型增多,出现了楼、阙、榭等。秦汉时期古拙、统一而未定型的建筑形象住宅汉代明器陶屋、画像石中的住宅形象汉代的建筑形象汉代的建筑形象汉阙宫殿、陵墓等门前标志入口的建筑物秦汉时期已有了完整的廊院和楼阁。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和后代建筑非常相似。总之,秦汉时期建筑形象古拙、统一而未定型,建筑类型增多。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过渡期)历史背景:300年期间战乱不断,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王权削弱,诸侯割据,封建主势力增强;中国历史上进行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与此同时受到外来文化(如佛教)等的影响。建筑特点:本土建筑风格发生大转变,从秦汉古朴凝重转至魏晋柔和精丽圆润。士大夫寄情山水,使得造园之风盛行;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如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建筑(塔、寺、石窟等)大量建造,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影响。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魏晋南北朝的建筑表现出精丽圆润的风格魏晋南北朝风格精丽的住宅,立面线条垂直,纤细。•云冈石窟印度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佛教建筑进入中国图为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现存最早的砖塔,唯一的十二边形塔,15层)砖造密檐式塔,总体受印度影响的成分较多,但细部也不乏中式建筑元素。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印度演化而来。火焰形拱门,束莲柱等,保持着外来影响佛教建筑进入中国并发生中国化楼阁式塔——佛塔的中国化石窟源自印度支提窟。中国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20窟印度支提窟石窟与中国建筑发生融合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16窟受到中亚波斯影响的石柱外来文化的影响亦表现在南北朝的家具上室内家具——胡床及高椅进入中原,使得家具呈现出本土固有式与胡人样式并存的状态。至唐代,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普及全国。总的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国建筑精丽柔和,同时产生大量外来建筑,佛教广为流传,这时期寺庙、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灿烂的佛教建筑与艺术,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5、隋、唐、五代时期建筑(高峰期)历史背景: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此时中国建筑也处于发展的高峰,并流传至日本、朝鲜。建筑特点:唐代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发展的顶峰。本土建筑风格雍容大度、雄浑、粗犷、瑰丽、柔和。木构技术自汉代趋于成熟,南北朝的转折,发展到唐代已达高峰,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逐步定型化,按图施工。外来建筑——佛塔、石窟等继续兴建,并进一步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布局严格规整,里坊制达到极盛。唐长安城隋唐时期雄浑大度的宫殿。强盛文化的表现。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利用龙首山做殿基,殿宽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左右两侧稍前处又建翔鸾、栖凤两阁,以曲尺形廊庑与含元殿相连,这个巨大的U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雄浑的建筑风格。粗犷、瑰丽的住宅,“连人物都显得肥胖”。•赵州桥位于石家庄东南约40多公里的赵县境内,当地俗称为大石桥。该桥建于隋代大业元年至十一年(605~616),是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1400年,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一座古代石拱桥。结构独特,气势非凡,被誉为华北一宝。南禅寺大殿(飘檐远出,有力的建筑构件)。现存最早的木构实物佛光寺大殿在佛教中,中国传统建筑占据了上风,外来的建筑要素如佛塔、经幢等建筑退居次要地位。这是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录像佛光寺大殿,屋面比例大,斗拱粗犷宏大,直接承载屋面荷载,建筑结构与装饰统一、真实。福州华林寺大殿。唐代建筑出檐较大的特点,影响至日本。隋唐时期的佛塔继续兴建。陕西西安兴教寺玄奘法师墓塔河南登封县净藏禅师墓塔唐代在南北朝的基础上继续开凿石窟,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显示了强大的国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总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建筑发展的高峰期,传统建筑十分兴盛,风格雄浑而成熟;佛教建筑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来的佛塔及石窟继续兴建,并逐步中国化。6、宋、辽、金时期建筑(守成阶段)历史背景:自五代十国分裂,以北宋统一黄河流域以南地区而告终,此后中国处于几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宋代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经济活跃。军事衰微,政治软弱,失去了唐代豁然大度的气魄。建筑特点: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守成时期,一方面继承唐代的建筑成果并将其定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古典建筑体系发展到极限。建筑风格以瘦劲、精巧、秀丽见长,规模比唐代小。木结构技术日臻完善,采用了古典模数制,并在颁布建筑规范《营造法式》中确定。宋代开放的城市面貌: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度和夜禁制度,形成按行业成街的情况,一些邸店、酒楼和娱乐性建筑也大量沿街兴建。瘦劲、精巧、秀丽的建筑形象宋代晋祠圣母殿屋檐曲线,檐角翘起,柱身蟠龙,柱有侧脚及升起。表现出秀丽的特点,与唐代建筑的雄浑不同。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四出抱厦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山西应县木塔辽代(1056年)建。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佛塔的中国化。塔高66.6米,历时900多年,迄今仍巍然屹立。宋《营造法式》《营造法式》一书以“材”、“契”为建筑模数,使中国古典建筑的各构件定型。这既是其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发展到极限的标志。总的说来,宋代是中国古典建筑守成期,它继承了唐代建筑的成果,但是由于自我的定型,使得建筑无法有新的发展。7、元、明、清时期建筑(停滞及衰退期)历史背景: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处于迟缓状态中,有时还出现倒退现象,与此同时,明清的封建统治体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完备,对礼制、宗法制度的推行,也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严格,从而更加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建筑特点:中国传统建筑表现出呆板、僵硬、繁琐的特点。外来建筑形式如伊斯兰教、喇嘛教、藏传佛教建筑等建筑形式输入中国,为死气沉沉的中国古典建筑增添生气。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达到极盛,亦弥补了明清僵硬的文化气息。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檐口平直,只在角部起翘,显得生硬;建筑结构与装饰分离,如斗拱成为装饰要素,不起结构作用。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从太和门看北京紫禁城午门,平直的檐口使建筑显得十分呆板,僵硬。北京紫禁城太和门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沈阳清故宫崇政殿,屋脊与檐口十分平直,与宋代建筑柔和曲线不同,建筑的装饰华丽而繁琐。结构与装饰分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颁布使建筑更加体系化,从而更失去创新发展的能力。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元明清时期外来的建筑:泉州清净寺(元)元明清时期外来的建筑:新疆吐鲁番额敏礼拜寺元明清时期受外来影响的建筑: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模仿西藏布达拉宫。表现出与传统建筑十分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明清时期外来的建筑: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受到尼泊尔建筑的影响。元明清时期外来的建筑:北京大正觉寺的金刚宝座塔元明清时期外来的建筑:北京妙应寺白塔•妙应寺白塔是中国早期喇嘛塔中最重要的实例,也是内地保存至今最早、最宏伟的藏传佛教式佛塔。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又增建了规模宏大的寺院,世祖忽必烈给寺院赐名为“大圣寿万安寺”。白塔及寺院的兴建是当时营建都城——元大都这一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到明天顺元年(1457年)的时候,寺院改称“妙应寺”。•妙应寺由四重殿堂和塔院组成。塔为喇嘛塔,通高51米,通体洁白,下有三层须弥式基座,其上覆盖有莲座,塔身圆形,形似宝瓶。塔身以上承托直径达9.9米、上覆40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华盖顶的铜质塔刹高近5米,重达4吨。1979年北京市政府维修白塔时,发现了清朝乾隆皇帝所赐僧帽、僧服、经书等珍贵文物达百余件。苏州拙政园明清时期的园林达到鼎盛,弥补了这时期传统官方建筑的僵硬呆板。园林中灵活多变的空间处理及景色布局,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苏州留园皇家园林——颐和园与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相比,气势宏大。北京天坛总之,元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处于停滞衰退期,表现出呆板、僵硬、繁琐的特点。外来建筑形式及园林为此时死气沉沉的中国传统建筑增添几分生气。二、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点和多民族1、南北方建筑的差异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墙体较薄屋面较轻,木材用料也较细,建筑外形相应轻巧玲珑。北方寒冷地区的墙体较厚而屋面较重,用料比例相应粗壮,建筑外形也就显得浑厚稳重。2、我国各民族及地区的民居形象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平面布局以院为中心,周围建筑,外向封闭,内向开敞。规制上体现出尊卑分明,秩序井然的特点。•由于各地区采用不同的材料和做法,建筑外形更是多种多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人口占90%以上,此外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聚居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建筑材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都有各自的不同宗教和文化艺术传统,因此在建筑上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它常常是和地方特点相结合的。吉林朝鲜族民居山西平遥民居晋商文化的传统民居。采用合院式布局,尊卑有序,内部装饰丰富,外观厚重。河南窑洞窑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河南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质坚硬,故适于穴居。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陕西韩城党家村江苏昆山周庄民居“小桥流水”的江南文化产生了灰瓦白墙,风格秀丽,朴素的江苏民居。江苏昆山周庄民居浙江东阳“千柱厅”住宅安徽黟县碧阳镇民居(徽州民居)徽商文化,同时又尊儒重教。建筑内向封闭,外墙高大。采用灰瓦白墙的外立面处理使整体建筑风格朴素高雅。安徽黟县西递镇民居建筑外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江西景德镇民居福建泉州民居运用当地的自然材料,红砖白石,形成了红白搭配的建筑形象。由于闽南是多元文化融合地区,民居显得较为花俏。福建漳州民居与泉州民居类似,但乡土气息更为浓厚。福建永定土楼土楼是客家人来到南方后修建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