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体育锻炼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身体活动是个上位概念,它是指任何由骨骼肌肉产生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移动,包括体育锻炼以及职业劳动。体育锻炼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健康(Health)一词在古代英语中有强壮、结实、完整之意。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健康的标准只要求不生病,即把健康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疾病”,把疾病看作是“失去健康”。这样的认识无疑是含糊的、狭隘的,它仅注意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没有顾及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因素。我们能将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但是这个定义是将健康与疾病完全对立起来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没有疾病,但他仍然不能充分享受满意的生活。健康必须是躯体强壮和精神充满活力的一种状态。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Healthis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infirmity.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首先,在躯体方面,健康就意味着一个人能享受精力充沛的生活,有能力去追求美满的生活和探索环境。同时,一个健康的人能充分享受情感的实现和自尊,这两者都是积极的精神健康的表现。最后,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体现在亲密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形成上。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除了将健康视为人类的一项基本要求和权利外,还将健康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指标和推动社会前进的潜在动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属于总的健康概念下的子概念。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即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学百科全书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松田岩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心理学家English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社会学家Boehm一个较为全面的心理健康定义都肯定并强调了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都视心理健康为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协调状态。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可以认为: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所明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三、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2)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在团体中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9)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10)在不违背团体利益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著名心理学家Maslow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MarieJohoda的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心情;(2)他们应该有所成就,又能面向未来;(3)他们的心理状态应该完整美好,能够抗御应激;(4)他们应该有自主,而且能认识自己需要什么;(5)他们应该真实地、毫不歪曲地理解客观现实,然而又具有同情和同感。他们应该是环境的主人;(6)能工作、能爱、能玩、也能解决问题。季浏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智力正常;(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3)对自己能作出恰当的评价;(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平均值标准:即认为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心理健康标准偏离平均值就是病态或变态;理想标准:即把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标准,用品德鉴定来代替心理健康测定;自身标准:即把自己的行为模式当作标准,进而判定他人是否正常,如果他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则定为不正常。三种主要的心理健康标准的评价依据在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时,有的学者倾向于生存标准(社会适应标准),有的学者倡导发展标准。生存标准立足于个人生命存在、生命无忧,目标是有利于生存,故强调无条件适应环境,绝对顺从社会世态(主流文化);而发展标准则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冀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强调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通过挖掘个人最大身心潜力,求得身心的满足,成为崇高、尊严、自豪的人。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医生较多关注个人的适应状况,他们思考较多的是症状、疾病、障碍等问题,一些流行的测量工具在编制时也带有以上明显的倾向性。但另外一些心理卫生工作者如心理咨询者、学校心理学家,特别是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则力图唤起人们对个人发展、潜能的注意。综上所述,强求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也许是不现实的,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不同民族和国家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标准。但它们有着一个较为一致的地方,即卫生学的标准关注适应状况,立足现实,趋同众数;教育学的标准关注发展状况,立足理想,趋同精英。卫生学标准-------大众的、现实的、适应性的教育学标准-------精英的、理想的、发展性的四、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1体育锻炼对儿童认知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儿童时期的体育锻炼更多的是以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的。目前,对体育教学与儿童认知活动的关系,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一,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加工速度。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可能对大脑的氧供应、氧利用、神经递质的功能和大脑本身的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使得大脑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2第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的过程是个体综合运用多种感知觉的过程。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视觉、听觉来获得动作的感知觉信息,而且要通过触觉和本体运动感知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以及动作的时空关系等。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他们的时间、空间和运动感知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速度觉、距离觉等更为准确。(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3第三,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意识得到有效地调整。体育教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进入更为合理有序的状态。(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4大量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儿童身上有着直接的体现。研究发现,智力发展落后的婴儿,在身体活动发展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有研究者以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和小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傅正军,2001),结果表明,左右侧肢体运动技能发展的均衡程度与幼儿心理潜能有关,运动技能的提高可以促进智商的相应改善,使幼儿的智力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综合历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受试对象越小,或运动任务越复杂,或小肌肉运动越多,则运动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发展逐渐分化开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不那么密切。(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5中老年期的认知功能开始逐步衰退,主要表现在信息加工的速度和信息加工的容量下降,反应速度减慢,记忆力下降,注意功能衰减等方面。体育锻炼可以延缓中老年人简单反应速度、复杂反应速度及数字广度等信息加工能力的衰减,其中,锻炼者简单反应速度的衰减只与年龄增长有关,与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无关;复杂反应速度除受年龄影响外,还与锻炼项目有密切关系;而数字广度则主要受锻炼方式与坚持年限的交互作用。研究还发现,太极拳和太极剑比慢跑更能有效地延缓被试认知功能(复杂反应和注意广度)的衰减(毛志雄,1996)。(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6对老年人与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而言,体育锻炼能改善其认知功能(Folkins,1981)。降低老年人的简单反应时和平均反应时,增强记忆搜索能力。有氧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验中“数学操作”这一分测验的得分。一些研究还指出,体能好的人比体能差的人更少体验到认知衰退(Bandura,1997)。(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71993年—1995年期间,上海市体协、上海市体科所对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其认知功能的损害人数在增加;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不参加体育锻炼者的人其认知功能损害得少,无论男女通过短期或长期的体育锻炼都能改善认知功能(杨剑,2002)。(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8张力为等人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后指出:测验任务的难度越大,体育锻炼对反应时及其他认知功能的影响就越明显。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其认知功能下降的幅度比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小。即使是年龄很大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同样也可以提高信息加工的速度(张力为,2003)。(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1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情绪一直被视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人类行动产生的主要根源,它在人际交往、态度改变、工作表现、乃至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一整套复杂的交互作用,受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可以(1)增强情感体验(如唤醒、愉快/不愉快);(2)激活认知过程(如与情绪有关的知觉、评价、体验等过程);(3)诱发对唤醒状况进行广泛的生理调节;(4)产生表现性的、目标指向的和具有适应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凡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情感体验、认知评价、生理唤醒与行为表现四种特征的心理现象,都与情绪有关。(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2据统计,在有关锻炼与情绪关系的文献中,约40%是关注抑郁失调的,25%的研究对象是女性,57%的研究进行了性别差异的比较。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需要,情绪效益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研究一次性锻炼后的即刻效益;另一类是考察较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后的情绪效益。(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3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是指一次性体育锻炼后即刻的情绪变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主要表现在心境状态的改变、焦虑水平下降、应激水平降低等方面。这类研究在实验设计上多选择慢跑、游泳、功率自行车、跑台或者专门设计的锻炼活动计划作为自变量,锻炼强度多以最大吸氧量或每分钟心率为标准,从低强度到高强度不等。(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4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具有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一次性体育锻炼可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以及精力感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仅一次功率自行车练习就使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WeinbergRobertS.,1988)。甚至还有研究发现,即使是5min的步行也有助于提高心境状态(Mcinman,1993)。(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5Berg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