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可灸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灸法一、古人对热病用灸的看法二、现代研究《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天寒无刺,天温无灸”在天气寒冷时,针刺不易得气,故应以灸法为宜,而当天气炎热时,针刺得气较易,作用得到提高,或因天气炎热,灸疮发作常感不便之故,故不必专于用灸。《伤寒论》首先提出“病在三阴宜灸,病在三阳宜针”的原则,并非常重视灸法的禁忌。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会有:咽燥、唾血、焦骨伤筋、腰以下重而痹等几种不良发应。“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而不解者,此为坏病”“二阳并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发挥(讲稿)实热证用灸法《千金要方》:治五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节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外科热证施灸葛洪《肘后备急方》: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石痈,当上灸百壮。《千金翼方》:疗热迫血下行之妇人下血,泄痢赤白漏血,灸三阴五十壮。发挥(朝阳)“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知之使火邪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邪随火气发散,火就燥之义也。”灸法一般宜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的热证,似乎己成千古定论,然而魏氏认为此说未必尽然。早年他目睹他叔父用灸治红肿热痛痈疡获奇效,后来潜心研读古今医著,且用于治热证而屡奏奇功。于是发表了《热证可灸论》一文,学术界颇为震动。之后,北京、安徽等地不少著名老教授对此立题科研或指导研究生进行深入探讨,如用灸治流行性出血热等,不仅无不良反应,且获佳效,证实了其论点的正确性。魏稼热症可灸的中医理论基础(1)灸能疏风解表,治疗外感发热(2)灸能拔毒泄热,治疗疮毒发热等热证(3)灸能温阳散寒,治疗真寒假热证和阳虚发热证(4)灸能补阳,治疗阴虚发热证(5)灸能扶正益气,治疗内伤发热证灸疔疮法①锁口疗灸法:用小艾住先在疔头灸5壮,然后灸手三里穴20壮,可连续灸三天,一般3次可愈。②额角疗灸法:取穴法:用细绳一根,当肚脐绕转一周,量出腹周围的长度,依此长度为标准,将绳对折的中心,按在结喉的下面,再将绳两端,沿颈项左右分向后背部垂下,使绳两端在背部的当中相结合,此结合处即为灸穴,艾柱灸5壮,每日灸1次。现代医学机理(1)认为红外线的温热刺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现代研究认为,灸是一种热辐射,通过温热刺激皮肤感受器,从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也就是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从中医理论来看,此调节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灸的扶正作用。(2)灸的抑菌、退热、消炎等作用。现代研究也认为,灸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生长,从而起到抑菌、消炎的作用;灸的温热效应也能使毛孔开放,毛窍通畅,使热有路可走,从而起到退热的作用。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此类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灸的泻邪的作用。(3)人体之所以发热,其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体内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失调,即产热大于散热。由于体内所产生的热不能有效地散发,故蓄积发热。体内热量的散发,主要靠皮肤上的散热器——毛窍。灸灼能退热,是由于艾火的温热能使毛孔开放,毛窍通畅,使热有路可走。另外,艾灸可明显改善老年及老年前期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性质,这表明艾灸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消除体内瘀血状况有重要意义。(4)艾叶燃烧时产生的芳香气味,通过呼吸系统作用于机体,而产生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