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0/2/15小学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写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2002.9.23新疆2020/2/15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020/2/15(一)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工业化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及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2020/2/15可持续发展与人口素质——人口压力与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结构问题、国际合作问题不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平与发展教育改革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问题,它关乎民族振兴和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2020/2/15(二)国外课程发展的新理念1、教育的民主化平等的、高质量的教育,是人人享有的权利。2、课程的综合化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统一起来。3、以人本主义为主旨谋求社会公正是现代人文主义的精髓。4、强调个性自觉个性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性发展。5、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尊重自由的观点,发展和他人合作的能力。2020/2/15(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2020/2/15二.新课程的设计2020/2/15指导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整合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2020/2/15过程与过程与方法方法新新课课程程情感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价值观知识与知识与技能技能转转变变课课程程的的功功能能传授知识传授知识2020/2/15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与评价实施教学与评价编写教材编写教材转变课程功能转变课程功能通通过过2020/2/15(一)构建小学新课程的几个基本视点1、非学科性:课程是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从本质上讲,它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意识。2、全员参与:地域-多样性-个性。3、重视体验:视野-体验-发展。4、和谐发展:德(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做个合格公民)、智(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尊重传统文化;尊重他人文化)、体(身心健康;良好的体质)、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2020/2/1544地方与学校课程地方与学校课程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外外语语艺术艺术(音乐、美术)(音乐、美术)语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数学体体育育外外语语科科学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科科学学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品德与与生活生活998877665544332211课课程程门门类类年年级级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2020/2/1545美术音乐美术音乐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活动类、地方安排课程美术美术艺术艺术音乐音乐体育体育体育体育数学数学数学数学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自然自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思想品德二一二一新课程现行课程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一、二年级)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一、二年级)2020/2/1546体育体育体育体育音乐音乐音乐音乐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美术音乐美术音乐美术音乐美术音乐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活动类、地方安排课程外语外语外语外语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综合实践劳动劳动劳动劳动美术美术美术美术艺术艺术艺术艺术体育体育体育体育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科学科学科学科学自然自然自然自然社会社会社会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六五四三六五四三新课程现行课程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三至六年级)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三至六年级)2020/2/15(二)设置小学综合课程的思考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求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发展历程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学科的新发展和学习的新需求开设新课程面临的基本任务2020/2/15小学课程综合化的意义综合课程的形式1、相关课程知识本位2、广域课程3、核心课程——社会问题本位4、活动课程——儿童经验本位综合课程的价值趋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2020/2/15综合课程的特征1、能够准确把握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形成学校良好的竞争环境。(于社会)2、建构完整的知识、认识体系和能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社会性程度,发展个性。(于学生)3、减少课程门类,减轻课业负担;应对知识积累变化给学校带来的挑战;组织形式灵活,及时反映新成果;课程结构合理化。(于学科)2020/2/15(三)构建新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小学综合课的课程性质及其定位有机融合课程内容,构建综合课程教师的培养与继续教育2020/2/15三.课程标准的研制2020/2/15“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1、定位不同——学科逻辑体系、规定知识点;基本标准、规定范围(面向所有学生和开放学习空间)2、目标不同——强调对能力和看得见的东西的表述。改变学习方式(用什么办法改变?);改变大一统的局面(学习的多样性和选择性?)。3、对象不同——要以心理学为依据,把儿童发展的具体过程表述出来。(教师、教科书编纂者。)2020/2/154、实践性——不只提供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提示实验理念。意义在完成一个“建模”,动力要从内部产生,激发学校和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把理念变成现实。5、评价的导向性不同——指令性、选拔性;基础性、发展性。(怎样看教材?社会性发展、确立评价体系和教师标准)2020/2/15“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学生成长为富有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界说2020/2/15构建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论基础知识与理解源于生活。人们对世界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整体。研究周围的世界从小就可以做到。人生是生动的,学习是愉快的,生活是自信的。丰富的人性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培养具有公正的社会态度,文明的行为行动,安全的生活准则,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判断能力、批判能力的合格公民。)2020/2/15全面理解公民教育基础的涵义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公民资格(法律的:赋予人们一系列权利和义务,表明对一个特定国家的附属关系。社会的:当履行与讨论其权利和义务时,有参与的能力)公民行为(个人或团体为了社区利益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公民权(公民身份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公民教育不限于政治和法律方面的意义,也包括社会方面的意义。2020/2/15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参与和创造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愿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2.品德与社会课以社会生活为对象,通过学生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和他人的联系,从态度、能力、知识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2020/2/153.品德与社会课立足于学生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依据多元线索以综合主题形式构建、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4.品德与社会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5.品德与社会课负有促进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使命,是培养自信的、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公民的重要途径,是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20/2/15品德与社会设计思路一条主线:儿童社会生活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主题):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2020/2/15品德与社会课内容建构示意图儿童社会生活祖国世界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活动等)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2020/2/15“品德与社会”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思想政治2020/2/15内容目标例家庭:感受养育之恩,体会亲情,学会感激、尊敬和关心劳动:观察劳动者,感受劳动给人们来的方便,感谢、尊重并珍惜劳动成果交通:了解本地,体会变化,观察秩序,知道常识,自觉遵守法规,注意安全2020/2/15四.“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2020/2/15“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两个支柱”,终身教育、全人经验。“一个杠杆”,现代信息技术。新教材的追求整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均衡性;淡化学科体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发挥作用;在强调基础的同时,强调方法比知识本身重要,能力比概念本身重要;强调实践性(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综合性和弹性(选择性和教材的非专业化);强调对课程的自主开发;强调时代性。2020/2/15教材设计思想及特点教材结构和内容标准不一一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主题构建,多角度、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有利于各地区选择地方内容和开发活动2020/2/15教材选材及设计例地图就是一幅画友爱残疾人我长大了家乡的故事2020/2/15教学建议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丰富拓展教学过程灵活充实教学内容2020/2/15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