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的新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的新思考李黎明2内容提要一、现代学校教研工作的意义二、学校教研组的重建与作用三、努力形成新型教学研究观3一、现代学校教研工作的意义1、学校教研工作的新内涵学校教研工作,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改革为学校教研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4•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5••校本教研,是学校在发展创新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生活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与时俱进、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6•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研究能让教师享受工作的幸福。开展教研文化建设,就是将教师的“日常性”工作转化为“研究性”工作,使教师充分地体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思想需要碰撞,灵感需要激发,经验需要交流,观点需要切磋,理念需要提升,这是形成学校教研的源泉。7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促使教师读书、实践、思考、总结,互相切磋、启发,互相分享思想的快乐,从而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意义,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境界,促进提高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水平,使其树立起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专业自觉意识和清醒意识。82、建设现代教研的新机制现行的学校教研机制诞生于新课程之前,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相辅相成,而与开放、多元、人本、自主的,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现代教育之间存在着不适应性。9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些多年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教研行为,在现代教育观和科学发展观的面前有些经不起推敲。在某些区域,落后的甚至是病态的教研文化正在阻碍着新课程的深化和发展,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10••教研机制的建设策略应当是:搭建学习平台,营造和谐科研氛围,调动教师积极性,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学校领导应具有战略眼光和制定激励机制推动学校教育科研。11教研机制建设中倡导一种教师与学者、教研人员和教育权威在教研活动中平等对话的观念,通过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具有“民主、平等”对话优势的网络教研平台,大力发展自由讨论和品课、议课功能,同时要注意破除传统区域教研文化束缚,保护个人专业发言权,营造一个让教师真正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12••要尊重教师的专业主体地位,要树立和保护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教师的专业主体意识,使教师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形成一种独特的专业见解。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研氛围。13••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但一直以来有一个误区,将教研视为外在的管理手段,而丢失了教研最为本质的属性---“内在需求”。143、学校教研机制建设中存在的误区1)、功利色彩浓厚以考试论成败,以分数比高下,使得学校教研工作几乎以研究如何取得好的考试成绩的途径和方法为唯一目标。从而形成一种畸形的教研氛围,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15•2)、管理制度僵化•学校不是通过对教研工作的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而往往是依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制约教师的教研行为,如要求教师每学期听几节课、写几篇教案、搞几次活动、交流或发表几篇论文,这无形中抑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人文作用,这是舍本求末之举,背离了学校教研的本质。163)、认识存在误区从学校领导者到教研管理者到教师,因缺乏对教学研究的深刻认识,导致学校教研活动并未上升到自觉参与的层面,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教研当成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附属物,加以淡化,最多也就走走形式,排排过场,其意义也就得不到拓展,从而失去了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使学校教研活动越来越沾染上“媚俗”之气。17•4)、运作方式单一•学校为追求教研工作在短期内即可出现的效益,把具有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集合在单一的研究项目中,强调目标统一,过程标准,行动一致,如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模式,实行同定的教研评估体系,忽视了对教师个性的关注与支持,在追求规范的同时却扼杀了教师的个性,掩没了其潜在的创造力。185)评价方式误导新课程实施到今天,一些学科在上级教研部门主导下制订出来的衡量教师、鉴别课堂的标准,竟然还有僵化的以“教师用没用多媒体”、“教师组织课堂练习多不多”,甚至“教师讲占多长时间、学生学占多长时间”为尺度来衡量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这种误导现象使改革偏离了方向。19在这种课堂评价的导向下,人文内涵再丰富、教学智慧再充分、课堂生成再成功的教学改革,也没有合法的容身之地,只剩下死板、机械、封闭的教学招摇过市,这实在是教学实践中的悲剧。204、寻找学校教研的新途径学校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建立有效的多元评价,激发教师持续学习的意愿、能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从而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参与教研活动。21••教师的教研行动是教研机制建设的核心。学校系统开展教研活动,就是以草根教研方式,推动学校教研文化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智慧,改变教学思维,形成学校、教师正确的教研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22为了更好地建设现代教研组文化,一些学校提出了“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形成“教研主题化,协作互动化”的教研风格,构建“主题式互动教研”体系,这种教研文化建设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这种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主题式教研模式围绕选取主题、协作备课、互动研讨、系统反思四大环节展开。23开展以“关注学生,聚集课堂”、“聚焦常态,有效生成”等为主题的系列教学沙龙活动,收到一定的效果,许多年青老师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逐步成熟。同时学校也摸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研模式,推动着教研文化发展。24•另外,要注重体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细节性、校本性和行动性,切实增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应用研究、教学研究、校本研究、行动研究、微观研究”为主。25立足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过程的优化、高效课堂的建构和教学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实施过程和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促进作用。26•草根性教研基于课堂、基于学生、基于校园生活。它突破形式的约束,注重实效,具有校本化、个性化、传统性、原生态的特点。它着力细微,朴素真切,参与性高,实践性强,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手段。27••在关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教师既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要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其主要方式是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教师经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探讨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28••当然,学校进行的“教育科研”,并非是指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的专门研究,也并不是指以课题立项为主,以论文、结题为成果的研究,而是指强调充分发挥学校教研机构的作用,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达到科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29•二、学校教研组的重建与作用•1、教研组的由来和现状•教研组的形式在学校中存在已久,没有人怀疑它的存在。其实教研组这一组织的出现,时间并不长,是在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的学校管理形式而产生的,绝大多数国家没有这种设置。30••教育部在1952年颁发了《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组织,侧重于研究教学方法。1957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教师组成相应的教研组。31••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备课组、教研组、教务处、教科所、教科院各级教研部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学研究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研组逐渐演变成为“教学业务组织”、“教师工作组织”,甚至成为“学校一级行政组织”。32••除了有时候研究教学外,教研组主要还要承担其他许多工作,如政治学习、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和学生工作,使教研组变成了分担学校行政工作的一级组织。淡化了教研组的作用。至使教研组活动效益不高,收获不大,这种体制引起质疑。33••从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看,单一学科的教研组,统一的活动内容,相对固定的活动模式,不利于创新求异,也不可能对个人情况差异很大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帮助。组内教师交流的程式化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教研组之间缺乏交流,使教研组更闭塞,难得显现出活力和创新。34••教研组活动成了例行公事、流于形式或“不务正业”,甚至出现“假协作”、“做秀”、“相互防范”、“应付检查”和“交差了事”等现象,使教研组失去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35••2、重新认识和改进教研组工作•新时期的教研组应当具备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校本培训的基本职能。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教研组的优势和改进传统教研组的局限性,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教研组才会出现生机和新生。36••目前,中小学教学管理思路与重心逐步转移到年级组和备课组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教研组的地位日益淡化、功能逐渐弱化、活动明显虚化的新形势下,如何规避教研组步入边缘化的危险?37••学校教研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同样一个团队的文化建设也将更大更多地影响着团体中每个个体的发展与成长。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38••教研组的生态成为影响组中每个教师行为的“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策略,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研组的影响,形成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或促进教师的发展。39••现代教研组中应该构建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相互沟通的、彼此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参与教研应该抱着一种民主、积极、合作、学习的态度,这样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学校建设现代教研组的核心要素。40••传统的教研组活动中,也强调对教师的培养,大多数采用的是“以老带新”的师徒传承的方式,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通过听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或互相听课、评课,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些方式起到过很好的作用,现有也很有现实的意义。41••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和同事合作,克服课堂和学校中的“隔离状态”,克服教书是“个体劳动”的传统观念。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仅需要学科内的教师合作,更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关心的问题之间的协作,与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合作。42••教研组可以用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其途径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问题,并进行思考,经过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它强调是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改进教学,这个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43••3、教研组应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平台•校本研究是在“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来展开教学工作。当然,日常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不一定能成为研究的“课题”。44••教研组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强调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改进实践,合作参与,公开讨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形成“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教研机制。45••只有教师在自己教学实践中发现了有意义的问题,并经过一个时期的“有心”的关注,形成一定的思路,这样“问题”才能上升成为“课题”。而“课题”并不限于“国家级”、“省市级”立项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学校教师基于某种教育教学的困惑或某种期待而提出的“微型课题”。46••课题的研究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个人或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课题组可以由学科内人员组成,也可以跨学科组成。课题组可以根据每个课题情况随时组建、解散、重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47••在这种课题研究形式中,教师才会放松,创造性和主动性才会充分发挥,

1 / 1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