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德兰修女获和平奖时讲了这样几句话:1、饥饿并不单指没有食物,——而是指爱心的渴求;2、赤身、寒冷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3、无家可归并不单指要一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遗弃。一、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念1、基本概念自杀预防危机干预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之关系自杀预防是在珍惜生命价值的理念指导下,依据对自杀行为背后规律的研究,针对自杀高危人群和自杀危险因素采取的一切预警策略和防范措施。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期的帮助活动和帮助过程,它的目的是随时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以及将要发生危险(自杀)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的平衡。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之间存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一方面,它们在对象、任务、性质、主体、方法上都有所区别。就工作对象而言,自杀预防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普遍开展的,危机干预则主要针对有严重自杀危险性的大学生个体;就工作任务而言,自杀预防的根本任务在于防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和发展,危机干预的主要任务是阻止大学生危急的或处于发生过程中的自杀企图,并解除当前的自杀危机状态;就工作性质而言,自杀预防是一项以“防患于未然”为特征、用系统方法来降低自杀率的社会系统工程,危机干预是一种以应急为特征的心理治疗技术,是“一种不固定的、连续进行的、紧急的工作过程”;就工作主体而言,自杀预防不仅是专业人员和专家的工作,更是全社会、各高校每一个人的事,危机干预则主要由高校中的专业工作者来实施,并辅以个体其他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就工作方法而言,自杀预防方法更宏观更综合,更侧重社会学和教育学的方法,危机干预则更多地运用、心理学和医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二者的终极目标相同,都是为了有效地降低大学生自杀率。而且这两个环节都是降低大学生自杀率的必要且有效的途径。自杀预防是危机干预的合理前提,而危机干预是自杀预防的深入发展,两者互为补充。因此,只有通过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的相互配合,才可能有效地降低自杀率。2、基本理念首先,要确立“自杀预防人人有责”的理念。其次,要确立“自杀,一个都太多”的意识。其三,要确立“预防自杀可以作为”的意识。首先要确立“自杀预防人人有责”的理念。预防自杀及其他恶性事件的发生应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部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因为自杀是“一种不必要的死亡”,尽管自杀在大学生总体中只占极小比例,但由于生命的不可逆性,它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后果和创伤十分惨痛,而且会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可能的法律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开展自杀预防工作是必要的。其次要确立“自杀,一个都太多”的意识。尽管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只是全体大学生中的极少数,但由于大学生自杀不仅对其个人、家庭带来重大损失和心理压力,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如自杀群聚现象、模仿性自杀行为等),以及对其他大学生造成负面作用,给学校可能带来不良声誉等,所以,我们要确立“自杀,一个都太多”的意识,尽最大努力预防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其三,要确立“预防自杀可以作为”的意识。尽管大学生自杀的原因较复杂,自杀现象似乎难以防范,但一般而言大学生自杀行为的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大学生自杀预防具有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建立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就高校而言,有效的自杀预防必须使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确立“预防自杀可以作为”的意识并接受有关自杀人群的思维特征和行为的宣传教育和学习有关的预防知识。正如美国学者(E.Gilliland和RK.James)所提出的:“有效的自杀预防包括能使每一个社会面都能接触到,都受到影响,对自杀很敏感,并且都受到广泛的教育与交流。”二、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分析自杀死亡是心理危机的极端表达,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大学生个体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社会、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我们分析、评估与处理相关的危机事件或危机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1.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2.自我价值取向的单一化。3.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4.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1.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生理上出现了急剧变化,同时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这种成人感与幼稚性的并存,使得他们身上同时体现着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和自卑。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导致心理崩溃,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1.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他们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了明显的矛盾性。在他们的思维中再度出现了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皮亚杰用来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他们自我中心式思维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因而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与批评。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所以,常会有加倍的“负罪感”。这也是青少年自我伤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自杀者会把他们的行动视为对那些他觉得在排斥他的人的一种惩罚,他们会沉溺于想象那些自己死后留给后人的哀伤和后悔之中。2.自我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人格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个体的心理及行为系统中,起核心、支配作用的是个体的价值观念,而基础教育阶段则是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之下,导致了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某些偏差和缺失。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家长有意无意给予学生的价值取向都是比较单一的,那就是只有考上大学、甚至考上名牌大学才是优秀的学生、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致使很多学生都把学习成绩看作是评判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的培养及发挥。考上大学后,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上不如别人、一向引以为自豪的“资本”不复存在了,又没有意识到通过发掘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可加以弥补,此时则很容易导致自我认知的偏差,引发心理危机。3.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心理求助是指当个体遇到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困难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以解决困扰和痛苦的过程。有关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心理求助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心理问题解决的理念,如认为“只有严重的问题才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非专业的帮助是第一选择、专业的帮助是最后的选择”等。我们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也发现,虽然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在理念上持肯定态度,但当自己面临心理困惑时,出于不愿暴露隐私或害怕被贴上“精神病人”标签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心理咨询持否定态度,不愿寻求心理咨询、不愿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他们往往更崇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正是由于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致使心理矛盾和冲突常常很难化解,久而久之则很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4.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寻求心理求助时多数人倾向于先从家人和朋友那里获得帮助,最后才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可见,大学生要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需要有一个来自于亲人、同学、朋友等多方面的心理支持系统。有很多大学生的心理比较闭锁、不善于同别人交流,他们从来不说自己不好的地方,从来不把自己的困难向别人说,有什么事都自己承担,他们有的跟同学一般没什么话可说;有的在同学中虽有一些好朋友,但遇到一些大的事情,就连其好朋友也不得而知;有的则特别爱面子,善于掩饰,再大的波折从表面上也看不出来。正因为他们心理封闭、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向同学、朋友寻求帮助。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缺乏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又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当其面临心理问题时则有可能长时间走不出心理困境,产生心理危机。三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的预警识别系统要切实做好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就必须提高预警识别能力,为此必须建构高校预警识别系统。何谓预警识别?危机事件具有很强的前期隐匿性、突发性、多因一果性和教育指导不可预演性,因而危机干预的预警识别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修”的一门功课。预警识别主要是指有关人员对引起学生发生危机事件和状态的相关诱因保持敏感并对学生危机行为有相当的辨别能力,它是学校教师及相关人员对危机性质判断和进行及时干预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须以相关的自杀危险因素和当事人表现出来的危机反应作为线索,建构起高校预警识别系统。通过对各种常见危机事件和状态的介绍,使大家了解并将其作为一种常识性工具,进而对危机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排查,使我们的危机干预工作由被动转成主动。自杀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自杀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八条:①抑郁程度重、②有自杀未遂史、③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④生命质量低、⑤慢性心理压力大、⑥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⑦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⑧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2青少年自杀原因与特点(1)对青少年自杀行为产生影响的长期因素(2)对青少年自杀行为产生激化影响的事件(3)有自杀行为的青少年个人的性格特征(1)对青少年自杀行为产生影响的长期因素: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有自杀倾向;家庭暴力;家庭关系不和。②所属群体的影响:例集体性的自杀,也叫扩大性自杀。在别人的感染影响下,才产生了从众的自杀行为。③各种媒体的影响:各种媒体对自杀的不当态度,也可能误导青少年,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自杀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自己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个体形成了不恰当的应激方式,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采用过激的方式来应对。(2)对青少年自杀行为产生激化影响的事件①学业及工作的挫折与失败②失恋与情感受伤害③与他人发生冲突或自己出现过错而产生报复心理,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对抗。还有的是自己做出不当的行为受责罚后,出于逃避或羞愧而选择轻生。④经济、疾病等生活重大事件,由于这些重大事件给个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感到无力应对,在绝望无奈中用结束生命来对抗这些痛苦。这一类的事件往往被看作是导致自杀行为的激化事件,自杀者往往是在遇到这些事情后,产生挫折感、虚无感、绝望感,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3)有自杀行为的青少年个人的性格特征某些个体具有抑郁的、冲突的、极端的性格特点,具有这种性格特点的人由于孤僻、内向、缺乏情感交流,作为一种人格背景影响着其随后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拒绝社会交往、丧失社会心理支持。在遇到激化性的事件时,这类个体长期而且相对稳定的气质与个性加上特定年龄的心理特点,二者共同影响着个体对激化性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解释,如其长期郁积的愤激和屈辱感,由于思维偏激,便易走极端,易产生过激冲动举止;其中一部分个体就更有可能通过自杀来消极地解决问题。3主要预警对象及相关信息:根据对以上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在大学里容易发生心理问题,需要重点排查并给予较多关注的主要是有以下情况的学生(也称其为高危个体):在心理健康测量中发现的有心理问题和自杀倾向的学生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A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或分居;父母失业;家庭暴力)B身体发现严重疾病(传染性的疾病,如:肝炎、肺结核等;费用很高又难以治愈的疾病)C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性侵犯;意外怀孕)D感情受挫(失恋;单相思情绪失控)E受辱、受惊吓(当众受到羞辱;受到严重惊吓,如:看恐怖片情绪失控)F与同宿舍同学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被多人排斥;受到歧视)G与老师或导师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老师处理问题显失公平使学生个人重大利益受损;老师对待学生态度粗暴、学生受到冤枉或羞辱)学习压力特别大的学生(第一次不及格的优秀生、需要重修多门功课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