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张文芳刘延雷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阿波罗神殿前的柱子上镌刻了一句震撼人类灵魂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认为,认识自己才能赋予智慧,得福免祸。这句名言警示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评判社会问题时,不能把自己置身其外;在对他人品头论足的时候,警惕拒绝自我评判的危险性。《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谓“知己”就是自我认识与自我了解。“知彼”就是熟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与生涯发展有关的职业世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就大学生择业而言,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意识从“我想干什么”的幻想型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型上来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择业知、行、意统一的问题。自我评价是以自我作为客观对象,但同时又受到其本身择业观念的影响,因此自我评价仍需要处理好主客观的统一问题。自我认知是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职业分析,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性。本章就大学生自我认知、职业测评方法、自我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第一节自我认知我们可以从自己所熟知的人的经历中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的人在大家看来可以或本应该事业上获得成功,但却事与愿违,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事实他失败了。如果分析原因的话,除了其他各种因素以外,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将才干用错了地方。相反,那些成就大业者,他们往往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并非比别人更聪明、更能干;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他们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并且还懂得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在美国,有一个关于成功的寓言故事,一直被职业经理人广泛流传。它取自名为《飞向成功》的畅销书,作者之一便是唐纳德·克里顿博士。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为了像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学生中有小鸡、小鸭、小鸟、小山羊、小松鼠等,学校为它们开设了唱歌、跳舞、跑步、爬树和游泳5门课程。第一天上跑步课,小兔兴奋地在体育场地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作好我天生就喜欢的事”!而看看其它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沉着脸的。放学后,小兔回到家对妈妈说,这个学校真棒!我太喜欢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兔蹦蹦跳跳来到学校,上课时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只见小鸭兴奋地一下跳进水里,而天生恐水、不会游泳的小兔傻了眼,其它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树课……学校里的每一天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这个寓言故事诠释了一个通俗的哲理,那就是“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该爬树。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总结其成功之道,除了超凡的智力与努力之外,他们在职业生涯设计中把握住了关键的一条,就是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成功者的成功事实向我们证明: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如果你能根据自身长处选择职业并“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如鱼得水;如果你像让兔子学游泳那样选择了与自身爱好、兴趣、特长“背道而驰”的职业,那么,即使后天再勤奋弥补,也是事倍功半,难以补拙。因为,才干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贯穿始终,且能产生效益的感觉和行为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难改变。而优势,通俗的说法是一个人天生做一件事能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知道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并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这个优势上,这样方能成功。2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上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他却当不好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陈景润的成功,在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研究专长。可悲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尤其是一些大学毕业生,连自己的长处是什么都不知道。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了解发挥自己的长处成正比。对大学毕业生而言,什么是将来理想的职业?或者说近一点,什么是自己即将选择的职业?从通常的情理上讲,他应该是一份既符合本人的兴趣,又满足了自己要求的工作,而这一理想的工作,也必需是适合自己才能的工作。但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了解自己吗?回答显然是不尽然。所以要想成功地完成自己的择业目标,首先必须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职业需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气质、性格特征、人格特征及潜能等。一、职业需求所谓职业需求,是指一个人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欲望。这种渴求和欲望,成为一个人职业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自从出现了社会分工,就出现了职业需求。原始的职业需求,实际上只是一个人的一种简单的生存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不断分化和产生,不断赋予职业需求以新的内容。职业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职业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任何一个正常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求引起的。同样的道理,人们的职业行为也是在一定的职业动机的策划下,为了达到某一个职业目标发生的。人的职业需求、职业动机、职业行为、职业目标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职业需求→职业动机→职业行为→职业目标→新的职业需求根据职业需求的发生过程,主要有以下3种相对应的需求:(一)自然性职业需求与社会性职业需求自然性职业需求,就是为了谋求那些保持或维持自己的生命以及延续后代的条件而从事一定的职业的要求,这种自然性职业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但是,任何人都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其职业行为或职业活动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所以,人们在自然性职业需要之外,在自己的社会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对人类文化的渴求,对政治的渴求以及对人们之间交往活动的渴求,就是一种社会性职业需求。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制度和经济地位不同,这种社会性需求也就不尽相同。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了自然性职业需求,而社会性职业需要得不到满足,虽然其生命不会因此受到损害,但却可能产生一种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全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民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仰,没有了社会性职业需求,成了自然性职业需求的奴隶,那么,他的内心会崩溃和涣散。现在有一种说法,说21世纪评估各个国家人民生活得好与不好,已经不是过去简简单单的看GTP一个标准,还要看GNH,就是GrossNational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也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更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国民的幸福指数只有64%。一九九一年再次参加调查,这个幸福指数提升了,到了73%左右。这得益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实施。3但等到一九九六年再参加调查时,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了68%。这说明,即使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多么丰富,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在“文革”中,人们的职业行为发生了错位,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教授以及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去做清洁工、工厂的重体力劳动、下乡劳动等。这就是对这部分人社会性职业需求的一种剥夺。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感到非常痛苦,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再如一些大款及他们的太太们,他们的物质待遇及金钱一点也不缺乏,但他们多数人的精神很空虚,他们对文化、对政治以及对社会交往活动有着强烈的渴求,好多人患有抑郁症。据有关统计,全世界每年都有一些公司老板自杀。身着西服或套裙,每天出入于环境幽雅的办公室,每月领取不菲薪水的“白领先生”或“白领丽人”,着实赢得了世人羡慕的目光,甚至成为了大学毕业生追寻的职业。“白领”虽然是一种时髦的职业,但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性职业需要挤占了社会性职业需要。所以他们既有欢乐也有艰辛,既有掌声也有泪水。许多人由于周而复始的紧张工作,累跨了身体,有的人年过而立依然孑然一身。这些人多数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外貌长相漂亮,品位、收入高,按常理,应该是能够找到另一半的,但是由于自然性职业需要,占取了他们太多时间,消耗了他们太多的精力,无暇顾及终身大事,甚至还有的人即使结了婚,也要离婚。这就是为什么大城市里大龄青年多,离婚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人们在择业时,既要考虑到自然性职业需要,也要考虑到社会性需要,要从生活的全方位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二)物质性职业需求和精神性职业需求物质性职业需求表现为对职业活动中物质方面的渴求,包括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是人们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欲求,也是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精神性职业需求则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渴求。比如掌握知识、对美的享受、创造的欲望等;再比如,职业活动促进了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交流,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这将使你的精神更加愉悦。央视报道过一位92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三年,期间,每天都要在病房里坐着轮倚伏案写出2000余字的、非常有价值的文章。有记者问他,“您已功成名就,况且年事已高,正在住院治病,为什么还要坚持写作呢?”他说:“能把我所知道的事情写出来,告诉大家,留给后人,我感到很幸福,很高兴,如果不能坚持写作了,我感到是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如果在我的有生之年,我的思维还清晰,我会继续写下去,我准备再写10年、20年。”写作,就是这位学者的精神性职业需求。(三)、合理的职业需求与不合理的职业需求合理的职业需求与不合理的职业需求,主要是根据职业需求的可能性来区别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人们的职业需求是复杂多样的,现实中不是每一个人的所有职业需求都能变成现实。有的需求经过努力可以实现,有的需求无论你怎样努力也是实现不了的。人的职业需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在飞机诞生之前不可能产生当空乘人员的职业需求,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不会产生到外资企业去当“白领”的职业欲望。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没有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政府分配到你哪里你就必须在哪里工作,不管这个岗位适合还是不适合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挥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政策发生巨大变化、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不断增加,为职业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可以纵横驰骋,自由选择。面对社会上众多职业,有科技含量高的,有知识含量高的,有体力劳动大的,有脑力劳动大的,有流动性强的,有固定一地的,有动手的,有动口的,有机械化的,有手工的,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每一个求职人员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需求有一个客观的、合理的、科学的分析、保持合理的4职业需求,舍弃不合理的职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寻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人的职业需求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两种需求。合理的需求也可分为当时(或当年)能满足的和一时不能满足或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满足的需求。能满足的需求可以变成现实,一时间或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满足的,只要是合理的、有希望实现的,均可以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实现。不合理的职业需求可分为不正当的需求和不现实的需求两种。所谓不正当的需求,就是不在你的职业需求范围内或者是你这个职业不可能实现的,尽管别人拥有、别人在享受,但对于你而言,这个职业却是不必要或不应该有的,那么你就应该舍弃这种欲念,不要让它成为你择业的障碍。而不现实的需求,就是你的职业欲望不合时宜,或者是这个职业欲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无法实现的,即使它是合理的,但却根本无法实现。这种不现实的职业欲望,也应该通过提高认识,尽快放弃,否则也会成为求职中的障碍。二、职业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需要的情绪表现。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或精神生活产生需要以后,他才会对这一事物有兴趣。因此,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兴趣并不等于需要,只有持久的、深刻的兴趣才会发展为需要。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或社会工作岗位所持的选择性态度,是其对这一职业或岗位的渴求与欲望的一种情绪表现。也正是他对某种职业或某个岗位的那种渴求和欲望,才使他产生了这种职业兴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有的人对研究自然科学感兴趣;有的人对研究社会科学感兴趣;有的人兴趣倾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