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重点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课题组组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晗博士2018.11.27第一部分:研究制定《标准》的教育时代特征一、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深层次挑战(一)教育面临“三个文明”1.农业文明从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人与土地的对话;体力+经验向体力+机械+技术转变;教育形式:家庭式师傅带徒弟。(300斤靠体力;500斤靠肥力;800斤靠智力)2.工业文明人与机器的对话:知识+技术;教育形式:社会化的师傅带徒弟。中国没有经过完整的工业化阶段,缺乏标准意识和行为规范(案例)。第一部分:研究制定《标准》的时代教育特征3.信息文明人脑与电脑的对话:智能+程序;教育形式:电脑做电脑的事:记忆和程序;人脑做人脑的事:创新;用电脑解放人脑,电脑不应该成为人脑的包袱!学会选择!(二)学生面临的“三个世界”1.校园:模拟世界2.家庭社会:真实世界3.网络:虚拟世界(三)教育具有复杂性的时代特征“三个文明”和“三个世界”的线性叠加和非线性交织,教育处于复杂的时代,具有了复杂性的时代特征。第一部分:研究制定《标准》的时代教育特征(三)教育复杂性特征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存在的根本问题1.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存在的根本问题习惯性地运用农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听话),采取工业文明的培养模式(标准),教育处于信息时代(个性化)的孩子。2.研究制定教育标准势在不行传统的教育管理不能科学解决复杂时代的教育问题,以教育管、办、评分离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应运而生,政府管教育、校长办教育和社会评教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研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标准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第二部分《标准》文件研究制定的具体过程一、委托课题2014年7月-2016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我主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实验工作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拨款20万元,在全国8个实验区开展实验指导,形成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和第三方教育评价系统(含调查问卷、评价软件、评分等级及标准)。二、课题结题2016年11月2日经基础教育一司组织的专家评审后正式结题。三、文件修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课题组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修订文件,90条四、教育部正式发文2017年12月7日,教育部下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教基【2017】9号文件,88条。第三部分:教育标准基本概念的解读一、标准的一般概念标准主要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和标志。没有标准就没有规范化、规模化的工业;只要是工业,就必须有一定的,甚至是世界通用的标准。这是工业化社会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工业化社会的教育就是让人们在大脑中产生标准意识和规则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工厂中的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就是最典型的特征。《辞海》: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第三部分:教育标准基本概念的解读?二、百度百科提供的关于标准的概念国家标准GB/T3935.1—83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一直致力于标准化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第三部分:教育标准基本概念的解读?三、什么教育标准?顾名思义,教育标准就是衡量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准则。我国的教育标准一般分为教育法律标准、教育政策标准和教育技术标准三个层次。作为中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和改革,主要是执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强制性法律准则,同时,执行相关的《教育法》和《教师法》等。作为义务教育政策性标准,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俗称:办学条件标准)。但是,教育部过去还没有研究制定出中小学办学质量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国家中小学校长的办公桌上都放有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办学标准,校长依法按照办学标准自主办学,具有办学自主权,政府不得随意干涉,社会不得随意干扰。第四部分:研究制定本《标准》的具体原因一、教育外部原因中国的历史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改革开放后,虽然有了自己的工业,但是至今还不是工业强国,尚未完成完整的工业化阶段。未能实现完整工业化阶段的中国,在许多人的大脑中尚未形成完整的标准意识和规则意识,所以,潜规则盛行,好像什么事,有了钱都好融通。反应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不标准化和不规范化的行为方式,最突出的就是人治。“差不多就行”是中国大多数大陆人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式过马路,“享誉世界”!第四部分:研究制定本《标准》的具体原因二、教育内部原因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缺乏办学标准,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没有具体的办学质量标准,校长办学没有具体遵循,政府和教育行政干预过多,社会和家长干扰过多,校长们经常处于“有限的权利需要负无限的责任”工作状态:“开会校长”——天天开会;“迎检校长”——每周迎接各种检查;“躲事校长”——小学入学,中招、高招期间,校长关闭手机,逃避打扰等成为校长工作常态和真实写照!第四部分:研究制定本《标准》的具体原因三、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并且,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文件,提出了以“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即政府管理教育,当好“教练员”;校长自主办学,当好“运动员”和社会第三方评价教育,当好“裁判员”,实现由“管办评一体化”向“管、办、评”分离的科学转轨。所以,必须研究制定和颁布实施国家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为校长的自主办学制定规则,为校长依法办学、自主办学提供政策支持,为实现学校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具体的制度保障。第四部分:研究制定本《标准》的具体原因四、贯彻落实教育管办评分离教育治理的实际需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性质是国家衡量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准则。《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理念是国家及教育部提出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尤其是国家提出的教育“管、办、评”三权分离后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准则的具体体现。第四部分:研究制定本《标准》的具体原因五、《标准》重点关注的重大问题《标准》关注的重大问题主要包括:关于促进教育公平问题;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问题;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关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问题;关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问题和关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问题9个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基本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进行了科学、合理、可行的标准化处理。第四部分:研究制定本《标准》的具体原因《标准》之所以重点关注上述9个我国义务教育问题,其历史意义在于:结束我国义务教育长期没有学校管理标准、管理行为不规范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跨入标准化管理的新的历史阶段;其现实意义在于:要通过研究制定《标准》重点解决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在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队伍建设校园安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学生身心健康等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提出科学、规范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给予国家层次的系统性政策性回应,缓解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国际社会压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我国义务教育深层次改革提供正能量。第五部分:基本理念部分重点解读一、在基本理念部分的“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中为何重提“教劳结合”?《标准》之所以把“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作为重要理念之一,是因为: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之一,我们过去曾经长期坚持贯彻和运用这一基本原理。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曾经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我国积累了丰富劳动教育的经验。第五部分:基本理念部分重点解读第三、现在许多学校没有体力劳动课程和内容,把“活动”等同于“劳动”,导致学生长期没有机会参加体力劳动,不仅“劳动光荣”的优良传统教育丧失,而且中小学生缺乏适当体力劳动的机会、时间和强度。同时,由于中考、高考压力,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和政策部配套等原因,致使“活着”但是“不能动”:没有充裕的时间动;没有足够空间动;活动出了问题没有人敢负责任。进而导致中小学生普遍的体能不达标,体质亚健康或不健康。第五部分:基本理念部分重点解读第四、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反而许多学生普遍缺乏幸福感。他(她)们从想要一种东西,到得到这个东西,几乎没有时间差,很容易满足。没有渴望的满足是不幸福的。学生在购买生活必需品时,只认识到是一种金钱和商品的交换关系,我花钱我享受,没有必要去关心体验生活必需品劳动过程的艰辛和付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渐行渐远。第五、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中小学生的“三爱教育”,其中明确提出了“爱劳动”。而且“三爱教育”已经正式列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适当增加中小学生的体力劳动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要任务。第五部分:基本理念部分重点解读二、在基本理念部分的“依法办学科学治理”为什么强调“学校治理”?在《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指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升校长依法科学治理能力,拓宽师生、家长和社会民众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这部分主要强调三个问题:一是学校治理制度建设,二是校长治理能力建设,三是家庭和社会参与学校治理建设。第五部分:基本理念部分重点解读二、在基本理念部分的“依法办学科学治理”为什么强调“学校治理”?我国的义务教育学校过去也有制度建设,而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各种管理制度。但是,过去的学校制度建设都是在“管、办、评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制度框架和环境下的制度建设。学校只是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庸,没有自主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自主办学干预过多,社会机构对校长自主办学干扰过多。所以,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是反映了被动适应学校外部需要的管理制度生态,副作用多,工作效率低,实际效果差。第五部分:基本理念部分重点解读二、在基本理念部分的“依法办学科学治理”为什么强调“学校治理”?所以,必须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提出的“管、办、评”分离新的教育治理体系,对原来学校制度建设进行改革。核心理念:由“管理”转向“治理”。办学主体:校长有依法依照教育部部颁标准办学的自主权,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过度干预,社会各界不得随意干扰。学校制度:由管理制度转向治理制度;由“人治”转向“法治”。第五部分:基本理念部分重点解读二、在基本理念部分的“依法办学科学治理”为什么强调“学校治理”?校长的管理能力一直被认为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一个好的校长就能够带出一个好的学校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且被诸多的实践所证明。而校长的治理能力与管理能力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在我国,校长的管理能力主要是在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干预之下进行被动的学校管理,校长没有办学自主权,校长的管理行为常常被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所左右,缺乏独立判断、独立策划、独立决策和独立执行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科学性,校长是代表政府在管理学校。第五部分:基本理念部分重点解读二、在基本理念部分的“依法办学科学治理”为什么强调“学校治理”?校长的治理能力就是要求校长依法自主办学,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标准》独立办学,校长要有按照学校的校情进行独立判断、独立策划、独立决策和独立执行的主动、自觉和科学治理能力,摆脱行政和社会对学校的人为干预,成为法律、制度、治理意义的学校之主,主要拥有8种自主权: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权;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