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件第8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基础十分落后,生活物资的供应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社会上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1953年,国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人们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案例分析:“票证经济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多达2000多个市、县都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票证,进行计划供应,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过粮票品种约有30万,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随着各种生活物资的不断丰富,在1993年,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退出历史舞台。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极其落后,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示范效应。3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政治热情高涨。4理论上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193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1985年,国民收入是1913(十月革命前最高年)89倍。(一)我国选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必然性(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造成权力高度集中,地方和企业缺乏活力。生产中排斥了商品和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现象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958年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商品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自由生产计划生产生产方式自由市场国家市场市场结构个体经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所有制结构补充主体地位领域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八大上,陈云就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从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的方式、市场结构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第一阶段(1978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0年,又提出了“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思想。1981年,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公式。(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内涵第二阶段(十二大——十三大)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大贡献:第一,论证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二,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是内在统一的。第三阶段(十三大——十五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第一、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基本经济制度的传统观念。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优势和缺陷。(盲目性、短期性、逐利性)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利润至上,行政计划,陌生人社会)企业行为自主化(生产、销售自主决定)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角色的变化,1984“给企业松绑”)经济运行法制化(利润的最大化需要法律规约)保障制度社会化(避免企业办社会)1、市场经济区别于其它经济形态的标志。也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3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长处。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第二节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大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十四大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过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基本依据•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但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一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局部地区和某些行业可以灵活;二是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三是核心在于控制力,关键在于竞争力。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军工)自然垄断的行业(煤炭、石油石化)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民航、航运、电网电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电信)•2010年,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电信、民航、航运、电网电力、煤炭、石油石化、军工等七大行业。(三)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1、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合作制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独资经营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的非公有制成分。(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1、发展生产、提升服务、创造税收。2、大量利用外资,提高开放水平。3、吸纳人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解1、理论上。第一,性质是非社会主义,与公有制经济是有区别的。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实践上。一方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拓宽领域、同等待遇、公平竞争、完善法律的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A.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B.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C.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D.混合所有制并存B2.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存在B.生产力发展的状况C.生产关系的性质D.意识形态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A.实行股份制B.实行股份合作制C.实行承包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D4.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量的优势体现出来B.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体现出来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D.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调控体现出来C二、多项选择题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国有资产和集体所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集体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D.在全国所有的地区和产业中,公有资产都必须占优势AC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A.全民所有制经济B.集体所有制经济C.中外合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以采用()A.合作制B.股份制C.股份合作制D.承包制和租赁制ABDABCD4.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是()A.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公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C.不同程度的公有制可以采取同样的实现形式D.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一一对应的ABC5.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A.适应我国现阶段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都是市场平等竞争的主体C.通过股份制改造,构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D.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BD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分蛋糕的启示:5人共分一块蛋糕甲:等分乙:按照级别地位高低分丙:做蛋糕时大家都出了钱多少分丁:按做蛋糕时每人出力大小来分戊:根据食量大小来分标准之争吵,实质为利益之争。甲:平均分配(原始社会)乙:等级分配(奴隶和封建)丙:按资分配(资本主义)丁: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戊:按需分配(共产主义)1、蛋糕足够大,可以实行按需分配;如果蛋糕小,则不行。2、按资分配,就会出现辛勤劳动的人和失业者没有蛋糕吃,仅能维持生存的状况,会造成两极分化。3、平均分配,出现“磨洋工”,造成一批“懒厂”、“懒店”,养活一批“懒汉”。分蛋糕故事的启示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一阶段(1978年底--1986年)——按劳分配十二届三中全会实行企业工资、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事业单位实行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工资收入与本人责任、劳绩相联系;(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第二阶段(1987-1992)—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随着改革的发展,出现承包、租赁按经营成果分配与外资、私营、股份制企业按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等多种形式。第三阶段(1993-1996)——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十五大不仅提出个人分配制度实行“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并强调“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有制结构决定决定分配制度1、前提条件2、物质基础3、直接原因: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二)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依据(三)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