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最新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程学超(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前言(一)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指导思想,内容涵盖了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共有6章,分别介绍了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6门心理学基础知识。由于求助者可能分别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人或群体,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学习、研究、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二)学习发展心理学的几点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一是应试,顺利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拿到合格证书(直接目的);二是学到真正的知识、技能,提高整体素质(间接目的)。应将两个目的融为一体,且以间接目的为导向,推动学习。2、端正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将用文字写成的心理学理论教科书和丰富的、活生生的心理现象(现实教科书)紧密结合起来学习。3、改进方法正确处理几个关系,抓好几个结合:⑴三本教材之间的学习—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⑵本章和《习题与案例集》(单选、多选题)之间的关系—学练结合⑶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学思结合⑷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用结合(三)本章的框架结构及学习任务1、共8节36个单元,计101页(p188-288,原教材68页),16篇参考文献。2、281个习题:其中单选题165,多选题116(见《习题与案例集》,P86-117)。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一)心理发展的内涵1、心理的种系发展2、心理的种族发展3、个体心理发展心理的发展民族心理学心理的发展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展人类心理的发展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新生儿乳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初期青年中晚期中年期老年期心理的发展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展人类心理的发展新生儿乳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初期青年中晚期中年期老年期(二)心理发展的性质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简单到复杂:⑴从不齐全到齐全,⑵从笼统到分化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1、年龄特征(1)本书将个体心理发分为7个年龄阶段(2)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心理特征(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2、年龄阶段的根源(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和环境的作用2、心理发展的过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4、关键期和敏感期有的心理学家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概括为“三个W”:1、what(是什么)?描述或揭示心理发展的共同模式或特征2、when(什么时间)?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3、why(什么原因)?对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各种因素。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一)研究的功能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二)研究的特殊性1、过程性2、动态性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研究设计方式”,好比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而“研究方法”是指“战术问题”。根据不同标准研究方式可分为:(1)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2)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3)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4)血缘关系研究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等。(一)横向研究设计1、横向研究的涵义2、横向研究的优点:(1)适用性(2)时效性3、横向研究的缺点:(1)人为的联结性(2)组群效应(二)纵向研究设计1、纵向研究的涵义2、纵向研究的优缺点(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1、交叉设计的涵义2、交叉设计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一)跨文化比较研究(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单因素论(20世纪以前)对遗传和环境两大基本因素持“非此即彼”的观点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20世纪初)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基本观点(3点,P193-194)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华生:“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指定的抚养他们的环境,我……”基本观点(3两点,P194)简评:两者都是片面的机械决定论。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20世纪中叶)二因素论的基本观点(3点,P194)二因素论(20世纪中叶)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代表人物是施太伦(德国)、吴伟士(美国)。简评:相对于单因素论的片面性,二因素论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一大进步,至今仍有一定影响,但没能进一步揭示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的本质关系。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班都拉: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1、观察学习2、替代性强化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二)文化历史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⑴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⑵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20世纪30—40年代以来)(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发展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1、在心理发展中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制约关系2、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3、主客体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简评: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一大进步,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现今其影响最大。(二)认知发展的本质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关于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图式(Scheme):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即认知结构。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本能的动作,来自遗传。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把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即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发生量的变化。顺应(Accommodation):指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有的图式(即已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也称异化,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平衡(Equilibrium):是主体发展的趋向,主体趋向于与环境的平衡。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经验⑴物理经验⑵数理逻辑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化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的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凭借感知和动作经验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6、7岁)凭借表象思维适应环境,具有了符号功能,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⑴泛灵论⑵自我中心主义⑶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⑷思维的不可逆性⑸缺乏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守恒图解见247页)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凭借抽象推理适应环境⑴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的划分1、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述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1)婴儿期(0~2岁)信任感—怀疑感品质:希望(2)婴儿后期(2~4岁)自主感—羞耻感品质:意志(3)幼儿期(4~7岁)主动感—内疚感品质:目标(4)童年期(7~12)勤奋感—自卑感品质:能力(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感—角色混乱感品质:诚实(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孤独感品质:爱(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感—停滞感品质:关心(8)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感—失望感或厌恶感品质:智慧、贤明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详见P206)讨论:怎样理解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及其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讨论要点:艾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理发展源于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即心理—社会危机。危机的解决过程就是心理的发展过程。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提出了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婴儿前期需解决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的危机,婴儿后期需解决自主感对羞耻感的危机,幼儿期需解决主动感对内疚感的危机,童年期需解决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危机,青少年期需解决角色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角色混乱)的危机,成年早期需解决亲密感对社会孤独感的危机,成年中期需解决繁衍感对停滞感的危机,成年后期需解决自我完善感对失望的感危机。如果在每一阶段心理危机解决得好,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否则就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第五单元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一、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二、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三、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六单元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一、关键期的概念二、关键期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二)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三)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四)儿童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营养不良、情感剥夺)最为敏感,甚至影响终身三、敏感期第七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发展心理学成为科学学科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1、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思想基础欧洲文艺复兴(14-16世纪),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16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的复兴,因而得名。始于意大利,后扩展到德法英荷等欧洲其他国家,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文化上也开始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当时的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创上帝造世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地理新发现,为地圆说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此外,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戏剧创作方面,均有辉煌的成就,如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画家达.芬奇、戏剧家莎士比亚等。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最黑暗的时期,儿童只是“具体而微”的成人,并未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阶段。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主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如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大声疾呼

1 / 1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