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目前,特色农业己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特色农业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有利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良胜循环的重要选择,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行对传统农业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否定,是实现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兰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兰州市农村人口12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37%;农村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8%;总耕地315万亩,其中山旱地197万亩,占到63%,农村基础条件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但由于全市农村大体上有城市近郊区、沿黄和川台灌区、干旱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四个类型区,不同区域基于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及农业特色资源,各自有着发展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经过60年的发展,兰州市形成了粮食、蔬菜、瓜果、畜牧、休闲旅游农业等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0.43亿元,实现增加值30.55亿元,占全市GDP的3.3%。尤其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发挥农业特色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区和产业群,推进产业化和现代化,培育出了高原夏菜、玫瑰、百合、一月红提、西甜瓜、畜牧、休闲旅游农业等一批具有鲜明兰州特色、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农业特色产业基本框架,2009年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9%,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今后全市农业特色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一)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兰州高原夏菜”是兰州优质蔬菜的总称和知名品牌,是兰州的优势主导产业,2009年种植面积约72万亩,产量达186万吨,总产值25.1亿元,销售收入21.3亿元,全市农民收入中25%以上来自蔬菜产业。(二)兰州百合产业。兰州百合是甘肃省的名优特产,是兰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品质在全国独一无二。2009年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产量3万吨,收入2.4亿元。(三)兰州玫瑰产业。兰州市是国内玫瑰花和玫瑰油的主要生产基地和来源,是我市出口创汇的名牌产品,更是宣传兰州农业甚至兰州文化的“名片”。2009年栽植面积达到3.12万亩,约占全国玫瑰种植面积的一半,总产达到0.24万吨,产值8766万元,收入7860万元,其中产后深加工收入5000万元。(四)兰州“一月红提”产业。兰州一月红提产业是兰州市首创、新兴的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具有带菌量低,生长期长(240天)、含糖量高(22%)、上市季节佳(元旦春节期间)、贮存期长(5个月以上)等特点,备受市场青睐。2009年底,生产面积4700余亩,年产量3400吨。(五)兰州西甜瓜产业。兰州素有“瓜果城”的美誉。兰州西甜瓜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兰州市传统的特色产业。2009年栽培面积6.53万亩,产量11万吨,收入1.4亿元。(六)畜牧业。近年来,兰州市畜牧业取得长足进步,进入了一个生产规模不断发展、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畜禽养殖区域分布为: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榆中、皋兰、永登和红古等县区的川水地区,鸡养殖主要分布在榆中、皋兰、永登、红古等县区的川水地区,城关、七里河和西固区的近郊平台地区,安宁近郊区;奶牛养殖主要分布在城关、七里河、西固和安宁区的近郊片坪台区,榆中三电灌区、红古川、永登秦王川等地区;传统养羊主要分布在三县和七里河、西固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山区,近年来逐步向川水地区、经济作物区边缘地带发展。2009年,全市猪、羊、奶牛、畜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2万头、79.24万只、1.96万头和369万只,猪、羊出栏数分别达到32万头、25万头只,奶、蛋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1.5万吨,畜牧业产值7.36亿元,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为14.6%。(七)休闲旅游农业。兰州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起步较晚,但依托兰州市民快速扩大的休闲旅游需求,发展迅速,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天地,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2009年,全市共有休闲、旅游农业园530个,其中园区59个(含3个现代农业科技园、5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规模以上14个,休闲农庄35个,农家乐422家,从业人员3890人,资产总额4.3亿元,年营业收入1亿元,实现利润0.28亿元,上缴税金436万元,农民收入0.41亿元。(八)其他特色农产品1.兰州韭黄。韭黄属于百合科葱属,是多年生宿根植物,叶色淡黄,叶片宽,叶鞘长粗,纤维少,口感辛香,品质佳。兰州韭黄是韭黄中的佼佼者,栽培讲究,茎粗叶壮,颜色鲜嫩,金黄透亮,香气浓郁,味道更加独特、鲜美,营养丰富,有良好的药用作用,食用方法也很多,深受人们喜爱。2009年,全市韭黄面积0.69万亩,产量1.25万吨,主要集中在七里河区,其中以七里河黄峪乡的种植面积最大。2.兰州软儿梨。软儿梨又名化心、香水梨,是严冬季节深受人们喜爱的梨中佳品。兰州软儿梨集中产于皋兰什川镇,栽培历史悠久,发明了特色生产专用工具,栽培经验独特,如树吊枝、云梯采摘、刮树皮、堆沙漫泥、烟草防治等,现有近五千亩梨园,其中软儿梨树有七千余株,年总产软儿梨约100多万公斤。3.兰州杏。兰州杏生产主要以兰州大接杏为主,因其个大、皮薄、肉细、汁多、味甜、醇香而闻名,品质极上,享誉全国,是我国最好的杏种质资源,历来是兰州市的特色果品。本世纪初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生产基地面积迅速扩大,建立了永登县中川大接杏产销协会及农民合作社,带动了周边永登、皋兰两县20多个乡镇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格局,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2009年面积1.38万亩,产量0.54万吨。4.兰州桃。甘肃是桃的故乡,已有3000多年的产桃历史。兰州的桃以兰州白粉桃最为著名,果实肥大,平均重150克,果皮稍厚,向阳面呈紫红色,肉质细腻,柔软、甘甜,密汁丰富,芳香飘溢,味道醇美,一直为兰州瓜果城的特色农产品,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产区在安宁,90年代后由于城市化进程,面积逐步减少,逐步开始向七里河八里镇、皋兰什川等地转移,由于其不耐运输,近年来逐步引进种植了华玉等商品性较好的品种。2009年面积3.92万亩,产量2.86万吨。二、兰州特色农业发展措施近几年,兰州依据自然地理条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开拓、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及农村发展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新服务,和谐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十大主导优势特色产业,产业规模及质量持续提升,尤其是高原夏菜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1.突出发展蔬菜产业。着力建设“高原夏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根据东南沿海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从海拔1500米至2700米区域的梯次种植,增加蔬菜复种面积,优化种植茬口,错开蔬菜5-11月份期间的上市期,形成梯次、均衡上市,提升比较效益;着力提高蔬菜质量,发挥兰州蔬菜在含糖量、粗蛋白、维生素C等方面均高于南方市场上其它地区蔬菜的优势,狠抓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快绿色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创造性地推行了“联户联保”组织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及农业部的充分肯定;推进富硒农产品开发,根据初步检测到兰州绝大部分土壤含硒量达到富硒标准或接近富硒标准,百合等蔬菜种类硒含量约为普通黄瓜等蔬菜硒含量的2倍,玫瑰和白兰瓜硒含量远超富硒标准的情况,继续扩大检测范围,制定富硒农产品开发实施方案,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推进开发富硒蔬菜等高档农产品,努力提升蔬菜产业档次,使“高原夏菜”在全国已有了一定的影响,成为群众受益最大的产业。2.提升百合产业。大力整顿、提升百合产业,推进百合品种的培育与提纯,建设百合母籽繁育基地及无公害生产基地,推行无硫包装、鳞片包装,严厉整顿假冒伪劣、无序竞争等行为,规范市场环境,制定出台《兰州百合产业发展意见》,召开百合产业发展座谈会,为百合产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做了大量的工作。3.大力发展西甜瓜产业。充分发挥气候、光照、砂田等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做大基地、做强产业、做精品牌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普及“三膜一砂”栽培方式,改进栽培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拓宽市场流通,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召开赛瓜会,加大宣传、奖励力度,在市区设立直销点,大力培育和发展以旱砂田和设施栽培为主的西甜瓜产业,发挥元旦、五一、七一、十一上市的优势,使我市西甜瓜产业成为唯一能够周年生产的经济作物。4.促进玫瑰产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强化商标注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高级化妆品,推进产销加工进程,使玫瑰产业取得了稳步的发展。尤其是2009年加大发展推动力度,制定五年发展规划,申报生产标准,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开发玫瑰酒等加工产品,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5.大力推进冬季反季节红提葡萄产业。充分利用兰州海拔高、气候冷凉、有效积温低的特点,加大资金扶持及贷款力度,鼓励农户大力建设日光温室,发展冬季反季节红提葡萄产业。采用红提葡萄前期露地生长与后期二代日光温室延时、避雨保护栽培的方式,推行标准化生产,于元旦春节期间在全国独家上市,独家供应市场新鲜葡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加快畜牧养殖业生产方式转变步伐,推进养殖业升级1.加快发展规模养殖,着力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把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发展规模养殖、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夯实产业化基础的重点措施来抓。2009年,着重推进全市20个生猪养殖小区基础建设及品种引进、20个奶牛规模养殖小区建设、20个养羊村新建羊舍等基础设施建设、20个鸡兔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努力推进中小型养殖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带动全市畜牧业的集约化发展,规模养殖数量达到180.56万头(只),占总存栏数的56.2%。2.实施动物良种工程,加快提升良种水平。2009年,全市共有各类种畜禽场12个,存栏44.3万头(只),公畜存栏2.08万头(只),年供种能力872万头(只)。同时,重点实施奶牛良种工程、百万肉羊杂交改良工程、瘦肉型猪杂交改良工程等项目,加大了对引进种牛冻精、种猪、种羊的补助,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3.加强饲草料工作,加快科技推广。在推广玉米秸秆青贮的同时,通过引进选育优良牧草、饲料品种,加大人工种草推广力度,在全市推广优质牧草43万亩。并大力推广畜禽、牧草优良品种42个、先进实用技术16项,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示范户收入比上年同期提高10%以上。4.加大疫病防控力度,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发展。建立健全动物防疫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撑三类工作机构,理顺三类机构的职能;改革乡镇畜牧兽医站,合理划分基层防疫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职能。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疫情报告网络体系建设,强化重点疫病的普查与监测工作,有计划的做好动物疫情监测,确保了动物生产和动物产品安全。(三)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开拓外销市场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9年,通过制定扶持办法、争取项目资金等措施,指导农民合作社合法注册、加强管理,扶持和帮助这些经营主体规范运行、快速发展,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个,全市龙头企业达到110家,销售收入46.1亿元,带动本市及周边地区农户50余万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0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71个,带动农户9万多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0%,有力地带动了生产发展。2.加快产后加工及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企业开发生产玫瑰酒、蔬菜加工产品,升级改造农产品市场,开展农产品连锁配送,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26个,年交易量150万吨;着力提高蔬菜库保鲜加工能力,在2008年建成农产品保鲜加工库48处、贮藏规模达12万吨的基础上,2009年全市蔬菜保鲜库面积新增2.6万平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