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育学教育学课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刘铁教育科学研究所edslt@mail.sysu.edu.cn13928805030学习要求:讲授、讨论、试讲、考试相结合成绩评定:平时40%(出勤、讨论、试讲)考试60%参考书目:•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陈桂生,《教育三论》,华东师大出版社•陈桂生,《教育实话》,华东师大出版社•陈桂生,《教育闲评》,华东师大出版社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教育的概述1.2教育学1.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要求1.1教育的概述1.1.1教育的概念1.1.2教育的基本要素1.1.3教育的起源1.1.4教育的发展1.1.1教育的概念一、历史上关于教育的界定1.西方的说法英语(education)、拉丁语西方的观点2.我国的说法汉语甲骨文“教”与“学”的写法及其含义“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一书当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我国古代的观点西方的观点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涂尔干: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加里宁: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前苏联苏格拉底、柏拉图:教育是使个人身心得到圆满发展的活动。1.1.1教育的概念我国古代的观点《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称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即,修道即为教育。1.1.1教育的概念1.1.1教育的概念二、现代关于教育的定义(一)广义的教育1.不同的说法(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2)凡是一切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有目的性、意识性)(3)教育是有目的的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一个好定义的要求:1.定义必须相称,不可失之“过宽”或“过窄”;2.准确揭示概念的内涵(不可同义反复,一般不用否定形式);3.语言准确、精炼;4.简明易懂。☆☆☆☆☆☆形式逻辑中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广义教育的定义2.用此种方法给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二)狭义教育1.不同的说法(1)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2.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一是专门化,表现在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二是制度化,表现在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1.1.1教育的概念三、我国现代的观点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内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1.1教育的概念1.1.2教育的基本要素一、要素要素:构成系统的必不可少的单元或部分。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是对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讲,教育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要素构成的,教育也不例外。那么,构成教育系统的要素有哪些呢?(提问)二、关于教育要素的几种观点(一)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教育内容)(二)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教育手段、方法、措施)(三)五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情境(教育环境)1.1.2教育的基本要素(一)三要素说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向他人施教的人。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1.1.2教育的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内容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或者说,是教育者借以实现认识客体的媒介物。(二)四要素说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的基本要素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中介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1.1.2教育的基本要素1.1.3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一、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首倡,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和学生。生物竞争的存在是产生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的动物。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1.1.3教育的起源(一)基本观点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二)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等1.利托尔诺(Charls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2.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一、生物起源说(三)评价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一、生物起源说二、心理起源论美国学者孟禄(1869-1947)从他的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在他所著的《教育史》(1925)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1.1.3教育的起源(一)基本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二)代表人物——孟禄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二、心理起源论(三)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1.1.3教育的起源(一)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二)代表人物—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1.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需要。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三、劳动起源论2.教育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儿童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少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虽从最终目标看是为了将来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宏观上是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但从直接结果看则是发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微观上促使人远离动物界,趋于社会化与文明化。(三)评价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既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三、劳动起源论1.1.4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教育过程具有原始性,教育过程即劳动过程。一、原始教育(一)原始教育的界定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二︶特点2.教育的社会性与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1.1.4教育的发展(三)学校教育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务;并且国家和阶级出现后,也有一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一)古代教育的两个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二︶特点在隋的基础上,唐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似大学属大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