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肌力评定技术一、肌力概述(一)肌肉的分类1、原动肌2、拮抗肌3、固定肌4、中和肌(二)肌肉收缩的类型及影响因素1、肌肉的收缩形式(1)等张收缩(2)等长收缩(3)等速收缩2、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2)肌肉的初长度(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4)杠杆效率(5)肌肉收缩的类型(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7)年龄与性别二、评定的工具与方法器械检查一.一般器械检查⑴握力测试⑵捏力测试⑶背肌力测试二.等长测试⑴四肢肌力等长测试⑵腹、背肌等长耐力测定三.等张肌力检查四.等速肌力测试徒手肌力检查肩关节外展徒手肌力检查2级1级和0级三角肌中部5级4级3级肌力测试及评价时的注意事项正确的姿势、肢位和必要的固定:为了只引起受检肌肉(群)及所在关节的运动,要取正确姿势规定正确肢位,并在固定关节近端的状态下进行检查。使患者了解测试要求、意义,避免假象动作,防止被这种假象动作所蒙蔽,须在掌握解剖学、运动学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检查对肌力达4级以上时,抗阻须连续施加于被测关节远侧肢体,并保持与运动相反方向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肌力测试。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后,当出现肌肉痉挛时,不宜采用在检查时尚要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与健侧进行比较等。第二节关节活动度评定技术一、关节活动度概述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一)分类: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二)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1、构成关节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2、关节囊的厚薄及松紧度3、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4、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状况(三)引起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1、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疼痛2、肌肉痉挛3、软组织挛缩4、肌肉无力5、关节内异常6、关节僵硬(四)关节活动度评定的工具与原则1、测量工具通用量角器测量四肢关节指关节量角器测量指间关节电子仪器脊柱活动测量器2、测量方法步骤:1、体位2、介绍情况3、量角器放置4、关节活动5、记录NoImage测量工具1——普通测角计普通测角计也称通用量角器,是临床最常用的测量关节角度的器械。两个臂移动臂,标有指针。固定臂,附有刻度盘。两臂以活动轴固定,轴为测角计中心。使用通用测角计时,测角计轴心须与关节活动轴心一致,两臂与关节两端肢体长轴平行。测量工具2——指关节量角器测量工具3——脊柱活动测量器3、主要关节活动度的具体测量1上肢2下肢4、结果记录采用由美国骨科学会运动委员会推荐的中立位法(解剖0位),记录开始位置至终止位之间的范围。当关节出现非正常过伸展情况时,可采用“-”即负号表示。5、结果分析1、被动活动正常而主动活动不能——神经麻痹或肌腱断裂2、主动被动活动均部分受限——关节僵硬3、主动被动活动均不能——关节强直4、关节活动超出正常范围——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瘫痪6、、注意事项1、采取正确的测量体位2、固定好量角器3、通常先测主动活动度后测被动活动度4、应与健侧相应的关节比较5、避免在按摩、运动后立即测量第三节肌张力评定技术一、概述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临床上所谓的肌张力是指医务人员对呗检查者的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时所感受到的阻力。(一)肌张力的分类1、正常肌张力分类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2、异常肌张力分类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障碍(二)影响肌张力的因素1、体位的影响2、精神因素的影响3、并发症的影响4、神经状态的影响5、其他二、肌张力的检查方法(一)常见的异常肌张力1、痉挛2、僵硬3、肌张力障碍4、肌张力驰缓(二)异常肌张力的评定标准异常肌张力检查方法1、病史采集2、反射检查4、摆动检查5、伸展性检查6、功能评定异常肌张力评定标准1、肌张力的分级评价2、改良Ashworth分级3、弛缓性肌张力分级其他检查方法1、钟摆试验2、屈曲维持试验3、电生理评定方法4、等速装置评定方法第四节感觉功能评定技术一、概述感觉分类1、浅感觉2、深感觉3、复合感觉常见的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5、感觉错位2、感觉倒错6、疼痛3、感觉过度7、感觉缺失4、感觉异常8、感觉减退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1、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2、脊髓型感觉障碍二、感觉功能的检测检查工具1.大头钉若干个(一端尖、一端钝)。2.两支测试管及试管架。3.一些棉花、纸巾或软刷。4.4~5件常见物:钥匙、钱币、铅笔、汤勺等。5.感觉丧失测量器,或心电图测径器头、纸夹和尺子。6.一套形状、大小、重量相同的物件。7.几块不同质地的布。8.音叉(256Hz)、耳机或耳塞。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证(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等。(2)周围神经病变:如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害等。(3)外伤:如切割伤、撕裂伤、烧伤等。(4)缺血或营养代谢障碍:糖尿病、雷诺现象(雷诺病)、多发性神经炎等。2.禁忌证意识丧失者。检查内容(一)浅感觉检查1.触觉:用棉签或软毛笔轻触患者的皮肤,让患者回答有无一种轻痒的感觉或让患者数所触次数,每次给予的刺激强度应一致,但刺激的速度不能有一定规律。2.痛觉:以均匀的力量用针尖轻刺患者需要检查部位的皮肤,让患者指出受刺激部位。3.温度觉:用分别盛有冷水或热水的试管两支,交替、随意地接触皮肤,试管与皮肤的接触时间为2~3s。4.压觉:检查者用大拇指用劲地去挤压肌肉或肌腱,请患者指出感觉。(二)深感觉检查1.运动觉:检查者轻轻握住患者手指或足趾的两侧,上下移动5°左右,让患者辨别移动的方向。2.位置觉:将其肢体放一定的位置,然后让患者说出所放的位置;或嘱患者用其正常肢体做与病侧肢体相同的位置。3.振动觉:将每秒震动256次的音叉放置患者身体的骨骼突出部位询问患者有无振动感和持续时间。(三)复合感觉(皮质感觉)检查1.皮肤定位觉:用棉花签、手指等轻触患者皮肤后,由患者指出刺激的部位。2.两点辨别觉:是区别一点还是两点刺激的感觉,两点须同时刺激,用力相等。3.实体觉:嘱患者闭目,将一熟悉的物件放于患者手中,嘱其抚摸以后,说出该物的属性与名称。4.图形觉:用手指或其他东西在患者皮肤上划一几何图形或数字,由患者说出所写的图形或数字。5.其他大脑皮质感觉:通常大脑皮质感觉检查还包括重量识别觉(识别重量的能力)以及对某些质地(如软和硬,光滑和粗糙)的感觉。三、躯体感觉检查和评定的注意事项(一)检查感觉功能时,患者必须意识清醒。(二)检查前要向患者说明目的和检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合作。(三)检查时注意两侧对称部位进行比较。(四)先检查浅感觉,然后检查深感觉和皮质感觉。(五)根据感觉神经和它们所支配和分布的皮区去检查。(六)先检查整个部位,如果一旦找到感觉障碍的部位,就要仔细找出那个部位的范围。(七)如有感觉障碍,应注意感觉障碍的类型。第五节协调功能评定技术一、概述协调运动—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协调运动产生的基础: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用。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常见的协调障碍1、小脑共济失调2、基底节共济失调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二、协调功能的检测常用的协调功能评定方法1、观察法2、协调试验(一)平衡性协调试验(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1、双足站立测试2、单足站立3、步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1、指鼻试验2、指指试验3、交替指鼻和对指4、对指试验5、轮替试验6、跟膝胫试验7、肢体保持试验8、绘圆或横8字试验第六节平衡功能评定技术一、概述平衡—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平衡功能的分类1、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2、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3、反应性平衡又称三级平衡平衡产生的基础1、感觉输入2、中枢整合3、运动控制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一般平衡反应第一种方式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第二种方式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质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第三种方式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肩向前倾斜。第四种方式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特殊平衡反应1、保护性伸展反应2、跨步及跳跃反应二、平衡功能的检测观察法量表法平衡仪测试法观察法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睁、闭眼坐,睁、闭眼站立(即Rombcrg's征),双足靠拢站,足跟对足尖站,单足交替站等。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足跟着地走、足尖着地走、直线走、走标记物。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量表法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结果量化,评分简单,应用方便。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有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测试、MAS平衡测试和Semans平衡障碍分级等。平衡仪测试法平衡测试系统是近来发展起来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这类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显示器、电子计算机、专用软件构成。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来评定躯体感受、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用与影响,其结果以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三、平衡功能的评定标准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BBS)MAS平衡功能评测上田平衡反应试验第七节步态分析技术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步态—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是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使身体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过程正常步态一、步行周期是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分为二个相•站立相/支撑相(standphase)•迈步相/摆动相(swingphase)(一)支撑相•同侧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部与支撑面始终接触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60%(单支撑相占40%,双支撑相占20%)分为5个期–首次着地/足跟着地–负重反应(承重期)–站立中期–站立末期–摆动前期-双支撑期(二)摆动相•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足部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分为3个期–摆动初期–摆动中期–摆动末期二、步态参数•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宽、步频、步速、足角,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图示,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步幅•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等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如图示,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步宽•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足角•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图示,通常用°表示,健全人约为6.75°。步频每分数迈出的步数步频=步数/60(步/分)正常:95~125步/分步速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米/分)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步态周期中的关节活动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