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考试题型:选择题53%,辨析题13%,简答题20%,论述题14%一、辨析题1、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错误。不能笼统地说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从古到今,哲学流派名目繁多,形式多样,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因此,对不同哲学的性质要作具体分析,不能都笼统地说成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唯物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歪曲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但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相区别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二者虽有联系,但又有不同。(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唯物主义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又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只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这种观点是近代一些哲学家的错误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3)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错误。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它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3)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的科学性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革命性是指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在本质上批判的、革命的。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5、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我观点。(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6、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7、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错误。任何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正确与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2)鬼神等荒唐的观念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虚幻的反映,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他们的“原型”。8、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错误。混淆有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1)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2)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9、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正确。理由如下:(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10、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错误。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1)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3)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11、假象是一种错觉。错误。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1)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2)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3)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12、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1)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的问题。(2)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但人们不可能事情依靠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13、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确。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1)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4)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14、“有用就是真理”。错误。把“有用”等同于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1)真理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一是指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2)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3)真理是有用的,但不是对人有用的东西都是真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论和真理多元论。15、真理有阶级性。错误。所谓真理有阶级性,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1)真理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一是指在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2)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3)真理本身没有阶级性,真理在发现和应用上却有一定的阶级性。先进的、革命的阶级由于自身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向相一致,比其他阶级更能够发现和应用真理。16、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错误。多数人拥护的不一定就是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社会实践及结果才能充当这一标准。而人们是否拥护,这是一种主观判断,3不能作为客观标准。(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必然在指导实践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这是实践标准的作用。但不能说获得多数人拥护的就一定是真理。迷信和谎言在一定条件下被多数人拥护,但却不是真理;如果一定真理性的认识开始时只有少数人拥护,也不能否认它是真理。最终还是由实践来证明其真谬。17、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正确。(1)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史观的一统天下,虽然有过个别接近唯物史观的观点,但从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唯物史观。无论在自然观上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都陷入唯心史观。(2)之所以如此,除受社会发展水平与剥削阶级立场的局限外,还与社会历史领域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即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人意识活动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创立唯物史观除社会历史条件成熟外,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及科学利用以往思想家们的思想材料也是重要条件。(3)所以,恩格斯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18、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正确。(1)唯物史观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论,也坚持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2)唯物史观是唯物论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因而也必然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统一。19、哲学里有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个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错误。(1)哲学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除此之外并无别的哲学基本问题。(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并不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之外或与之并列的另一个问题。20、要保护好环境,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经济的发展,实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错误。(1)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能离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去独立地、静止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更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事实上,离开人,离开人类福祉,离开社会发展,环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