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以及挑战一、工业工程的历史演变我国早期工业工程的雏形我国工业工程技术的引进要追溯到民国三十五年,当时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开始建立零件制造及装配之标准工时制度,利用马表测时,对于生产计划与管制裨益甚大。民国三十九年,兵工署在其所属兵工厂推行工时制度,颇具成效。民国四十二年,军方把工作研究理论引入,后由于中国生产力中心、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并公开介绍推广,国内渐渐应用工业工程于各工厂。兵工厂、裕隆汽车、大同公司、台铝、松山烟厂等,先后推行,但是这些应用均局限于狭义的工作简化及传统之工时学范围,及至外资工厂纷纷成立之后,由美资外商大力推行,才慢慢将国内工业工程的领域扩大,目前国内略具规模的企业,皆有工业工程部(课或组)等单位之设立。传统工业工程时期(经典工业工程时期)19世纪未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由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泰勒先生最早研究并提出“时间研究”与“工作研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经由更多人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而完善,如吉而布雷斯夫妇提出的“动作分析与经济动作原则”,福特先生发明的“流水线作业模式”,甘特先生创造的“甘特图管理”.......等,形成所谓的传统工业工程理论实践基础,并且一直到一百年后的现在,这些传统的工业工程方法还是企业科学化管理离不开的基础。现代工业工程时期与传统工业工程时期相对应的是现代工业工程时期,现代工业工程时期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相结合的时期、工业与系统工程时期和现代管理时期。(1)与运筹学相结合时期这一时期是工业工程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运筹学成为工业工程的理论基础,计算机为IE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应用数学规划、优化理论、博弈论、排队论等理论和方法用于描述、分析和设计各种系统,直至系统的寻优。(2)与系统工程相结合时期这一时期是IE的扩展与传播期,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用于IE,完善了IE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特别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决策理论、控制理论等成为IE新的技术手段,这一时期的IE强调从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出发,研究各生产要素和子系统的协调配合,强调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性,应用范围也从微观系统扩展到宏观系统,从工业和制造部门扩大到政府部门和各种组织。(3)现代管理时期这是工业工程的扩展和创新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工程不断兼收并蓄各种最新成果,从而形成一系列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GIMS),企业资源计划(ERP),虚拟企业、敏捷制造等新的管理思想与理论,表现出如下特征: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以组织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机和信息集成环境;从综合提高企业在效率、质量、成本、服务、环保等方面的水平出发,提高其竞争力;服务业和非盈利机构的应用。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从传统工业工程,到现代工业工程,可以说在工业管理过程中,工业工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能。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市场竞争之加剧,企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出现了所谓的3T管理模式(TPS精益管理系统,侧重在流程缩短、TQM全面品质管理,侧重在产品与服务质量提升、TPM全面生产维护,侧重在自主维护管理),以3T管理模式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方法,更是现代工业工程之应用的典范。工业工程不仅能够从产品生产过程去识别发现问题,同样能够在产品研发阶段、组织系统设计阶段、新工厂筹建阶段、经营管理决策阶段.......等发挥作用。工业工程之功效是否真的有如此之大?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富士康,他们不仅有专门的工业工程学院,上万人的工业工程师团队,同时他们将工业工程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如生产现场的现场工业工程师,专门负责生产现场的方法研究与时间分析;行政人资部门的工业工程师,则协助负责人力资源发展相关的规划及执行推动;后勤总务部门的工业工程师负责设施规划或设备优化;高阶经管部门更是有众多的工业工程师负责经管方案研究与落实推动,为高阶主管提供智慧协助。如此深入的工业工程应用,造就了现如今富士康的制造业管理神话。另外几乎在中国设厂的80%以上欧美企业、日资企业,以及50%左右的台资、港资企业,都设置有专门的工业工程部门,有专职的人员进行工业工程的落实与推动工作。二、面临的挑战前面我们已经回顾了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正在以一种蓬勃发展的势头不断的前进和完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其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管理层次繁多、职责不够明确、信息量滞后、管理较粗放、过程待优化、集成功能弱等问题。因此,其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挑战。(1)人才的挑战2005年汪应洛等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在“关于现代工业工程的建议书”中指出:工业工程人才在我国十分匮乏,急需加强培养。我国自1994年起才在全国的三所高校试办工业工程,1999年国家教育部才批准成立IE工程硕士点,导致我国工业工程人才缺口非常突出。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195所院校开办了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人才占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1/600,而这一数字在美国是1/80,。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只有10余年历史,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上教育体制和教育手段相对落后,使得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偏低、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不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工业工程人才的短缺。(2)意识的挑战工业工程在企业的推广和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改善、长期积累的过程。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对现代企业竞争的方式还只是关注营销和人力资源,而对生产希望能有猛药,一粒定乾坤,总以为工业工程是在某些人的参与下对某一环节的进行优化或某一阶段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实施。其实不然,工业工程是以现代科学的管理原理为指导、以先进的制造工程技术方法为依托,通过规划、设计、评估、创新等手段来避免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效率。工业工程的精华就是“低成本,零缺陷”。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实施是一个全员参与、持续改善、永续发展的过程,他不是某个生产要素或某一时期的优化,而是强调系统整体优化的同时,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生产资源和生产环节进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以实现企业运营的低投入、高产出。工业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应随着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而变化,只是各阶段实施的方法与应用的范畴不同而已。(3)方法的挑战工业工程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工具或某种方法,它更多的是包含人的思想和企业文化因子在内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对工业工程的实施不能只是“卖方法,卖工具”应与企业的文化,组织的战略结合起来。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国外企业到我国投资建厂,真正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很少,使得工业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在中国无法得到体现或实现,后来有学者研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而后继投资中国的众多企业站稳脚跟并取得良好发展,同样得益于对本土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因此,若要在中国成功实施工业工程,必须与中国独特的文化相融合,对企业员工需求和管理方法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土特色、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4)组织的挑战无论是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的操作人员,都惯性式地坚持在企业已经根深蒂固了的生产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而对企业的变革普遍存在免疫性。据了解,现有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按金字塔模式建立的,这种组织结构的不足之处就是执行效率不高。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机构臃肿、关系复杂、易产生官僚化,这与工业工程所要实现的精益、精简、高效的目标、要求存在很多的冲突,对工业工程在企业的生根发芽、长期发展造成障碍。同时工业工程在企业的推广过程中容易出现企业管理高层“热”而基层一线职工“冷”的现象。因此一个组织若要使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中落地生根,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组织结构变革。(5)服务业的挑战工业工程的许多方法都是从制造业领域总结发现的,而对与制造业有许多不同的服务业来说如何应用工业工程的方法提升一个组织的效率和效益,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看,服务业作为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它与制造系统的本质有相似之处,即有形产品的生产与无形服务提供都可被视为“投入—变换—产出”。但又由于服务业产品本身无形性、即时性、异质性等特点,使得如何运用工业工程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来处理好服务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差、客户满意度低等矛盾,已成为时代背景下工业工程在服务业领域应用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工程将与系统工程、计算机以及信息系统的结合更加紧密,相互贯通。尤其是将工业工程与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结合产生的现代生产制造信息系统,对生产制造企业的正常生产运作产生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智能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对生产系统进行投资分析、决策分析以及生产计划安排等,能够保证快速、准确地生产出顾客需求的产品。工业工程对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以及质量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将更加严格。另外,对生产环境比如生产车间温度、噪音、湿度等空间条件的研究和控制也将突破传统,利用这些生产“软件”提高生产效率。传统工业工程的内容和技术将发生很大改变,必将与运筹学、生产计划等应用新学科结合使用,提高工业工程的研究水平。未来工业工程将遵循运筹学、系统工程、生产计划等学科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入到生产系统的每个环节和操作,争取从整体上提高生产系统的效率,增强功能。参考文献[1]张彦如,耿梦晓.工业工程发展综述[A].安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2014[2]张福兴,李军等.新形势下工业工程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12,(第7期)[3]李承峰.工业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致富导向.2014,(第17期)[4]杜宗霖,李莹.有关工业工程的未来发展与思考[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第3期).[5]张浩.浅析工业工程的发展及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J].河南科技.2014,(第6期)[6]齐二石,霍艳芳.工业工程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