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涛:教研论文选题与写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研论文选题与写作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孙元涛前言:为什么要做研究教育是“最难的艺术”“人们可以把两种发明看作是对人类来说最困难的东西,这就是统治艺术和教育艺术。”——康德:《论教育学》理论上的“留白”,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补充是理论的无奈,理论的狡黠,也是理论的聪慧。研究是“专业性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什么研究,什么论文研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一个乡间“厨师”的“专业态度”谈起(一)基本立场理想的状况:研究≠写作写作≠发表发表≠优秀研究应当是源于需要而非压力写作应当是源自兴趣而非功利。论文应当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一票否决”现实:全民学术功利性研究现实的理想主义:既然不能回避,那就让“不得不”变得有价值,让“耗费”转化成“生产力”。柴静:让非干不可的事变得有意思。——《主动即自由》(二)论文写作“难”吗?难!资料少;时间少;资源少(刊物信息,关系网络等等);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不难!在思考中,在实践中,在个人成长中想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解决自己的问题,写出自己的思考案例1:语文《为我唱首歌》(为谁唱歌,几个孩子,故事发生在哪里?音乐会在哪里举行?——这是一场特殊的音乐会,那么,它究竟特殊在哪儿呢?音乐会的听众是一个行将失去听力的小女孩;有的说,音乐会的演员是7个身患绝症、面临死亡的孩子;有的说,音乐会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在这些丰富的信息背后,课文的主旨其实已跃然欲出。)《利用预习资源,以结构性问题引领课堂》案例2:窦桂梅讲《圆明园》,《以理性的光芒普照孩子》-龚橙(龚半伦)案例3:推门课的是与非,存与废案例4:成长叙事个人成长→教研组发展变革→个人在教研组中的成长→作为负责人引领教研组成长→……案例5:困境中的反思思品课《用十元钱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从“我”出发,从“钱”出发,还是从“需要”出发——对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深度思考》案例6: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虚化”现象——《小组的培育——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案例7……案例8…………………………(还需要列下去吗?)结论:写论文,不难!课堂是思想的“富矿”。实践是思想的源泉。与熟视无睹作抗争。(案例:乞丐与箱子)做个有心人:日常的积累、采集克服“惰性”、“惯性”,打开自己的“触角”,让它“敏感”起来小案例:一个不打呵欠的人:“捕捉”做个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的人做个愿意读书的人(自己的思想,是“培养基”,他人的思想则常常会成为催化剂)14岁以上的人中有1∕3每天读书。只要在德国的公共场所走一遭,不难看到,不管是在幽静的草地上、芳香的咖啡馆,还是在飞速疾驶的火车上,人们都会手捧一本书,聚精会神地沉浸其中。德国历史上为什么出现如此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不能说与他们的博览群书无关。德国人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购书、藏书,亲朋好友赠礼物也常常少不了书。据统计,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有100多本。一个普通的德国家庭,每月购买图书的支出约有50欧元,占业余爱好支出的10%。他们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相关链接:爱读书的德国人法国思想家薇依:灵魂是一盏灌满油的灯,它满怀信心和渴望等待着它的配偶。读一本好书,就是点亮自己灵魂深处的那盏油灯。就是为自己孤独的灵魂寻找最可靠的配偶。就是让那些伟大的心灵、睿智的智慧透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消解严肃不要让这盏油灯熄灭!二、论文的选题(一)几种选题策略1.把握大势(1)热点跟进(如叙事、均衡发展、课程改革。注意:热点一旦降温,就不要再盲目跟进,而是要转换思路。如叙事研究的三年研究计划:跟进、综述、批判与辩护)(2)政策解读、评析(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部崛起、教师专业化等)(3)针砭时弊。要有针对性。但需注意措辞、还要选择对象。读经;教师惩戒权的迷失;“学生是上帝”;教师的沉默与失语;“只有不好的教师,没有不好的学生”……2.转换思路(1)小题大做(课桌椅摆放、男女同桌、课堂提问次数、灰色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2)热题冷做(如“教学机智”;再如《为公开课说几句公道话》;“多元解读”的反论《南辕北辙》)(3)热题热做。(在“火”时再“添一把火”)(4)老题新做。(对习惯性命题“陌生化”,尝试一种陌生人的眼光。案例:“无用的炮兵”——做教师,就是让人文之火生生不息,做研究型教师,更需要让探究意识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已有观念。3.具体转化应用(1)具体阐释(放与收——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某一节课例)(2)实践应用-反思提炼(多元解读:《田忌赛马》-可;《邱少云》——不可)4.实践中生发如:教研组建设;学习小组的培育;课堂教学中的困境与思考……(二)选题的几个原则1.忌“大”。2.抓实忌虚。真问题,如教育乱收费、重点校政策等等。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不发空泛之论:如校长要具有**素质,教师应该是**者、**者等等。3.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有感而发。即便是跟踪热点,也必须是寻找“契合点”,而不是生硬地“闯入”。4.提倡有“发表”意识,但不能仅仅为发表而写作,必须注重日常的积累。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对很多问题都浅尝辄止,结果可能是处处落空。功到自然成。5.提倡做点调查问卷、跟踪研究类的实证性研究。目前这类研究总体欠缺,大部分刊物比较感兴趣,而且教师做这种研究,条件得天独厚。(三)标题的基本格式1.论题式。划定一个论题的范围。如《课堂观察:概念与策略》《校本教研制度:现状与趋势》《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2.论点式。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成为政府雇员》。醒目、直观,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发表》3.反诘式。如《教师是社会代言人吗?》《学生是上帝?》4.设问式。如《谁是课程改革的受益人?》(四)标题提炼需注意的问题1.不能过长。如《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开展合作研究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一般刊物规定,论文的标题不能超过20字(我认为,最好15字以内)必要时可以采用主副标题形式。如《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问题与对策》。采用主副标题形式,一要匹配,二要实用。忌徒有其表。《校本教研制度的发展取向:我的思考》;《教师叙事研究:一种尝试性解释》;《教师抵制课程变革:多维分析》;《教师成长之旅: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分析》2.要适当地考虑“抓眼球”,但忌过于“招摇”,华而不实。比如,“后现代视野下的……”,“复杂性视野下的……”《思想有多远,多元解读就能走多远》;《公开课:想说爱你不容易》;《谁的眼泪在飞:学校伤害事故浅谈》3.格式不能罗嗦。例如,《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思想》4.尽量不用象征,不用比喻。练习:判断较差的题目1.英语学习与盲人摸象2.论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4.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说5.新教材下如何进行课程游戏教学6.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7.论小学校长的角色与使命8.一切皆有可能: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三、摘要与关键词的提炼(一)摘要1.要在写完文章后提炼。一般是100-300字。2.摘要是文章主旨的压缩提炼,要以写小文章的方式来写摘要。而不是象语文课上概括“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写。3.杜绝“本文”、“作者认为”、“通过……提出了……”4.摘要是内容的压缩提炼而非观点的罗列。例1:《学校教研文化重建论略》关注学校教研文化建设,探讨其内在机理与外部支持因素,这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新文化创生的重要策略。但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更多关注具体“事务”,忽视了教研中“人”的发展,缺乏一种“长程”教研意识,存在着诸多“形式化”的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学校教研之理想价值的发挥。新型的教研文化应注重在“成事”中“成人”,深化对教研的多层次理解,在学校的日常变革实践中促进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例2:《论中小学“变革文化”的培育》摘要:“变革文化”是决定学校变革持久、深度推进的重要影响力量。培育“变革文化”,需要明确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强化变革中的情感支持和专业扶助,在变革实践的推进过程中提升“变革文化”的深度和包容性。例3:“教师抵制变革”的另类思考方案1:变革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往往倾向于将“教师抵制变革”视为教育变革的阻抗力量,并因此将教师文化定性为“封闭”、“保守”、“实用”的文化。这固然是思考“抵制”问题的一个维度,但远不是唯一的维度。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讲,“教师抵制变革”,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教师文化,而且还有变革自身的合理性问题。这种合理性,既包括变革的价值合理性,也包括变革启动、推进的过程合理性。而且,对于教育变革的决策者和研究者而言,对后一个问题的反思和深究,将有可能创生出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决策资源。方案2:将变革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主要地、甚至是全部地归咎于教师的“抵制”,这既不客观,也有失公允。事实上,问题的另一面更值得我们深究:如果教育变革总是因为遭到教师抵制而搁浅,那么,变革方案的设计为什么不充分考虑教师的接受能力?究竟是教师拒绝了变革,还是变革的设计和实施根本上就忽略、甚至排斥了教师?看来,对于“教师抵制变革”,我们不仅需要从变革者的角度来审视“抵制”,也需要从“抵制者”的角度来审视“变革”。立足点的转换,可能带来新的“景观”。(二)关键词1.关键词一般以3-6个为宜。不能超过8个。2.关键词不能仅仅是题目中的几个词的重复,而是对文章中出现频率高的、能够扼住文章主旨的几个词汇的提炼。3.关键词多为名词、动词,几乎不用形容词、副词等。如《学校教研文化重建论略》不能把“学校”、“论略”作为关键词。但“教研文化”、“学校变革”、“文化自觉”等可以作为关键词。四、开头的撰写1.开头要凝练,忌拖沓。一般刊物对开头字数没有限定,但是一般以100-500字为宜。过长的开头会影响观感,影响阅读兴趣。2.开头要突出主题,忌“绕弯子”。在简短的文字表达中,要凸显出“你”的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很有现实意义的。要“说服”编辑,觉得你文章中会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你这篇文章一旦发表,会产生影响,所以,在这个主题下,你这篇文章“必须”要用。3.开头要把最精彩的亮出来,但是不能用尽,要学会“留白”,“留余地”,牵引着读者带着兴趣读下去。4.对于实证类研究,要在开头简要提到这一研究方法。例如,“我们对……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与人们对……的传统理解不同,儿童的成长需要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例1:继“公开课”因过多的表演、做”秀”成分遭到“讨伐”之后,关于“推门课”的利弊、存废之争吸引了众多中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关注。《中国教育报》为此还特设专栏讨论。网络、教师博客等也成为观点对峙的平台。在论辩中,自然地形成了反对者与赞成者两大阵营。反对“推门课”的人提出的理由大致包括:(1)随意“推门”,是对教师权益的侵害,甚至涉嫌违法,因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法定的“教育教学权”应当得到尊重;(2)以“推门课”来监督检查教师,透射出的是对师生的不尊重、不信任;(3)经常性的“推门课”是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容易导致教师紧张,甚至引发心理危机;(4)随意“推门”是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管理观念落后的表现。(5)“推门课”是效仿工厂抽检产品、漠视教育教学活动特殊性的表现。因此,“推门课”必须废除。与上述意见相反,赞成“推门课”的人则认为,“推门课”不仅不能废,而且应当提倡。理由是:(1)“推门课”是学校教研管理的本真回归,是促使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2)“推门课”有助于增加领导与师生接触的机会,强化领导与广大师生的亲近感和亲和力;(3)“推门课”的监督功能,有益于加强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4)“推门课”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5)“推门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述诸论,孰是孰非?“推门课”是存还是废,何去何从?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需对一些前提性的问题进行再辨析。例2:《课堂教学的“放”与“收”》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促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环节。当教师终于克服心理上的担忧,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尝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